第80頁

2023-09-08 20:06:41 作者: 少年之上
    詳細的問了問眼前的使女,陳芸這才知道,因為大旱,地里的收成極差,幾乎家家戶戶都連稅賦也繳不起,更有每年租種土地的租子,這一番折減,有陳年餘糧的家庭也不多。

    所以絕大部分人他們目前只靠野菜糰子摻點粗糧果腹了,這還是境況好一點的,好歹能過得去日子。

    而野菜也有限,再有野菜都挖不到的家庭,就已經吃不上飯了,只能賣兒賣女換點吃的。

    小狗子家裡爹早逝,只有一個娘在莊子上做針線活,又沒有地,日子過得自然更慘,現在糧價漲的飛快,狗子娘又病了,做不了活,所以就連原先的那點月例錢也都沒了,家裡實在是揭不開鍋了,聽說貴人來了,小狗子這才跑來後院試試能不能得到點剩飯。

    這年頭日子不好過,主子那邊的剩飯早就被這些在廚房裡幫忙的僕婦定下了,想要給自家的孩子老人吃,哪能讓一個孩子占便宜,所以那個僕婦才這麼不客氣。

    「貴人姐姐,您就救救我娘吧,她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小狗子哭著跪在陳芸面前,小黑手髒乎乎的沒敢碰她的衣擺,只能不斷的磕著頭哀求。

    一個才五六歲的小孩,這樣著實讓人不忍,陳芸讓那個手拎簍子的僕婦把手裡的簍子給小狗子,大概裡面還剩了三四個饅頭,讓他帶回去給他娘。

    僕婦不敢違背主子的意見,但是看著小狗子的眼睛簡直能淬出刀子,小狗子捂著被踢的生疼的肚子,費了好大力氣才從她手裡奪過簍子。

    她家的孩子病了好久,家裡也買不起藥,只能讓孩子慢慢熬著,日日只有一點野菜糰子果腹,她原先死死護住這幾個饅頭,是想帶回家給自己的孩子補一補。

    簍子被徹底奪走後,僕婦再沒有了原先的凶煞,抹著淚萎在了地上。

    等小狗子走了,陳芸就使人把管事的叫來,問了問狗子娘的情況。

    「唉,那也是個可憐人。但是現在這個世道,哪個窮人不可憐呢。主子心善,但是現在糧價高啊,莊子上下人的份例是有數的,就是現在能靠著主子的幫扶熬過去,後面也懸啊。」

    管事的是個老實漢子,低低的嘆了一口氣,他也是莊稼地里的老把式了,一直心底有個不詳的預感,按照這樣的旱情繼續發展下去,接下來地里收成會更差的。

    「不管怎麼說,今年年景這麼差,也不能讓大家餓死啊。這樣吧,今年莊子上的租子就不用交了,開倉把陳糧都取出來,把下人們的份例錢都換成糧食吧。」

    這個莊子已經附近的百傾良田,都是陳芸的陪嫁,儘管救不了太多人的人,但是能夠讓依附她過活的那些人活的好點,她也不會吝惜這點浮財。

    反正她不用靠著這點收成過日子,就當日行一善吧。

    「謝謝姑娘!姑娘真是好人!姑娘以後一定會有福報的!」

    管事的激動地臉色黑里泛紅,不斷地搓著手,笑的牙不見眼的。

    他也不是個心腸狠的,災荒之年,眼見著大家日子都過得艱難,掙扎著快要餓死,心裡一樣不好受,但只能按照規定辦事,畢竟莊子他說了不算。

    主子親自答應減了租子,下人們也能每月有口飯吃,能叫大家都熬過去這季災年,說不定明年就好了呢。

    而在陳芸身後,目睹著這一切的謝奕,眼神有點複雜。

    作為父母皆在,一同居住年輕人,和大秦所有的男人一樣,他是沒有私產的,每月領一份月例當做零花錢,俸祿那點更不指望了,吃穿生活都由中公統一調配,有什麼大的花銷也是要由謝夫人同意去帳房支取。

    比起嫁妝豐厚的陳芸,謝奕簡直窮的兩袖清風,謝家也有別莊和農莊,土地,但是他之前根本沒有近距離的接觸過,偶爾去趟莊子也是享受完就走。

    謝奕十六歲前只一心讀書,17歲授了翰林編修後,這兩年間更是忙於文會和交際,京都太繁華,他身邊更是往來無白丁,世家子弟怎麼會關心民生呢。

    因而作為錦繡堆里打滾的小少爺,他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根本就沒有能夠這樣大方的減免一個莊子的租子這樣的體驗。

    民生多艱,以食為天,在今天謝奕才真的有了真切的體會。

    在這之前,他心中所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所有的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己的日子過得快樂與否才最重要,卻沒有想過,這傳說中的清平盛世,竟然其實遍布瘡痍,正逢災年,還有許多飯都吃不上的可憐人。

    「姑姑好氣魄!」

    同樣也是無私產的窮人,予深對於陳芸的大方又欣賞又羨慕。

    方才的這一場遭遇,讓在場的每個人心裡都沉甸甸的。

    「現在外面真的到了這般境地了嗎?這還是京城附近,其他地方必然更嚴重了。」

    陳芸再有錢也救濟不了天下人,空有情懷,只能悶悶的回屋去。

    稅賦負擔重,莊稼收成若是連稅賦也交不了,養不活自己,那麼這些農民下一步就是逃離家鄉,四處游離著做難民了。

    這樣一來,必然各地的難民蜂湧,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就容易發生農民起義,進而影響國家安定。

    末年綠林赤眉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元朝末年紅巾起義、末年張獻忠李自成起義等,就是這樣的情況,農民活不下去了,就會揭竿而起,所以史書有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