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2023-09-07 16:36:57 作者: 九月穀雨
    得君如此,如良駿之遇伯樂,流水之覓高山。

    他在這一刻方才明白,為何這一朝的大儒莊學海,大賢季思齊,大能杜明棠……甘在世道漸生希冀之時,殉道而終。

    時代的前行從不是一蹴而就,是無數人用自己畢生所學和身家性命,聚沙成塔,戮力一心,掀起的驚濤駭浪。

    在嘉禾九年這個格外嚴峻的冬天,因一封《昭告九州萬民書》而心血重燃的,又何止他一人。

    陸飛白面向天子,鄭重地俯下身,再行一禮。

    *

    江浙地方形勢嚴峻,北定琅琊、南接浙安的擔子如泰山一般壓在了秦朗、袁征兩位副將的頭上。為統籌軍需,穩定後方,吏部調令頻發,此行隨陸飛白一道南下的工部、戶部官員共計三十餘人。

    沈玥坐鎮中州,雷厲風行地展現了極高的政治敏性和御下之道,懷柔與強硬手段並行,一紙詔書將隨嚴氏叛亂譁變的水師和地方軍都送去了運河挖泥。

    貫穿南北的河道大工一開,四境壓力驟減,軍需戰備源源不斷地北上,送往滄雲。

    穩住江浙這一大爛攤子,中州又下了幾次雪,漠北的軍報才姍姍來遲的送到了。

    蕭亦然信守承諾,軍報之中夾雜了洋洋灑灑的數封私信,寫下了這一路北上的見聞。

    初到漠北邊境時,毗鄰中州的幾座大城去年接納了近十萬的江浙流民北遷,今年秋收已過,百姓耕有其田,住有其屋,賦稅盡免,已初現民康物阜之景。雖前線烽火狼煙不斷,全境戒嚴,卻未有民亂流竄逃荒。

    大軍過境後,蕭亦然又寫了些行軍的瑣碎之事。

    他在信中說袁釗還記著他隱瞞蝕骨毒的事,北上這一路就沒給過他半點好臉色瞧,他只好夥同幾個親兵,藏起了袁釗的大砍刀。

    信到這裡,大概是袁大將軍追了過來,最後一個字寫得又歪又斜,戛然而止。

    再送來下一封信的時候,袁釗約莫是為了換刀,已經將自己給交代了出去。

    蕭亦然在信中托他替袁大將軍相看幾家貴女,尤其是修尚書家的千金曾有過一面之緣,竟沒有被這位拎著砍刀大殺四方的莽漢嚇到。

    沈玥忍俊不禁地笑了。

    他珍重地收下隨軍報寄回的每一封書信,時不時便打開瞧上兩眼,描摹著那些熟悉的字跡。

    後來行軍緊急,蕭亦然不再有空寫這許多字,便在信中用略顯生澀粗獷的手法,描摹了許多張沿途的風景。

    他沿途路過綠洲時,送回的信箋里也鬱鬱蔥蔥;他途經戈壁荒漠裡的長城烽燧,便隨信附帶回了一根乾枯的芨芨草——不起眼的草莖是兩千年前,漢皇在戈壁興建古長城時的用料,歷經了千年風沙和茫茫歲月,依舊堅韌如斯。

    再後來蕭亦然又送回了雪山上的朝霞,大漠裡的夕陽……

    從初雪到紅梅盛開,千里征途就這樣在一封又一封的信箋之中縮地成寸,將別離的時光寫得滿滿當當。

    沈玥將最近的那封「已歸滄雲,安好,勿念」收入匣中良久,終於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了不對勁。

    自他仲父信中說回援滄雲至今已有月余,為何最近送回的軍報之上,從未提起過他這一支援軍的戰況?

    沈玥猛地站起身,扯下御書房懸掛著的漠北輿圖在地上攤開,將裝信的匣子一股腦地全部倒出來。

    他一張一張地將落日、戈壁、長城、雪山、城牆……依次鋪在輿圖之上。

    所有零碎的畫面,在這一瞬間聚合成一張巨大的版圖。

    蕭亦然畫給他的,不僅僅是北境的原野荒山。

    每幅畫作拼湊到一起之後,最中間的城池面向草原,背靠雪山,巍峨聳立,壯哉如斯。

    這座落日餘暉映照下的城池,似天蒼蒼而高也,如天之闕,故此有個震耳欲聾的名字。

    ——天門關。

    作者有話要說:

    端午安康!大家吃粽子了沒有,煮粽子的鍋里煮的雞蛋超級香~!

    【本章引用古詩詞蠻多,等我寫完了再回來一一標註~重寫了兩次,來晚了跪下比個小心心】

    第119章 度關山

    風雪千山,皓月初圓,一支騎兵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漠北邊境的原野上。

    這支風塵僕僕的隊伍,無論是戰士還是戰馬都顯得分外疲憊,趁著風雪的掩護下行軍,馬蹄陣陣卻無一人發出聲響。

    不遠千里北上馳援滄雲,卻在軍報中離奇消失的那支鐵甲軍,此刻赫然越過了漠北邊陲的重重天險,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了韃撻境內。

    行軍數里後,騎兵下馬,臥於茫茫草場的掩蓋下潛伏等待著夜幕降臨。

    蕭亦然趴在這片少時常跑馬遊獵的荒野里,平靜的眼底有沖天的戰意在無聲洶湧。

    從甫一出中州,令鐵甲軍捨棄輜重,脫掉重甲疾行北上之時,他便已經做了深入虎穴,繞境奇襲的準備。

    一路上他們取道荒野,橫穿戈壁,將行軍路途縮短了一半有餘,當中州收到漠北傳回的第一封軍報時,大軍真實的行程已然接近了滄雲關。

    這支晝夜疾行北上的鐵騎,離他們朝思暮想,夜夢十年的城池僅有一步之遙。

    而後,鐵騎冷戈齊齊調頭,毫不猶豫地略過近在咫尺的滄雲關,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層冰積雪,千尺陰崖的疏勒雪山。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他們行軍的終途,實則並非是被圍城的滄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