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當年逼宮!
2024-11-01 19:14:09 作者: 水裡撈魚
徐安聞言一驚,臉色巨變起來。
徐敬之是誰,自不必多說,那便是他的父親。
他雖未在外人面前談起過他的父親,但自己內心是非常清楚的。
徐敬之,徐安,雖為同姓,但天下乃大,同姓之人多了去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血緣關係。
因此,旁人倒也不會輕易將兩人聯繫到一起。
而由於幼年時期的顛沛流離,以及徐敬之夫婦的刻意隱瞞,徐安對自己家族的了解知之甚少,乃至於一無所知...
只知道自己姓徐,父親徐敬之,祖上三代是幹什麼就不知道了,甚至不確定自己母親的真名叫什麼。
因為...自他懂事那年離開揚州開始,一家人四處漂泊,在一個地方不會待超過三年。
而每次遷徙到一個居住地,母親的姓氏都似乎有所改變。
例如,在隴西道蘄州那會兒,母親自稱陳氏,但到了北三道青州之後,卻變成了凌氏,導致當時年幼的徐安也亂了套。
好在母親的真實姓氏...並非是一個必須究根問底的問題,少年徐安便就沒有糾結。
不過事到如今,徐安長大成人,已然對家族之事有所了解。
徐敬之,便是永和末年,天景年初的權相,位極人臣,當時未為左右相國,他可謂是獨掌六部權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年的徐家,位居京都名門望族之首,榮光無限。
卻不知為何,到了現在竟像銷聲匿跡一般。
按理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徐氏沒落,也不該消失得如此徹底才對。
但此時真正讓徐安感到震驚的是,早年的徐敬之居然是守龍軍出身...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線索。
有此一說,是否就隱示著徐氏的「消亡」與五十年前守龍軍出現的那事有關?
如龐奇所說,五十年前,永和帝以大不敬、謀逆之罪在宗廟持劍斬殺了大宗令。
此事關乎重大,要知道,大宗令可是宗族首領,其生死牽涉到皇族是否一心,是否穩固。
永和帝貿然殺之,既有殘殺長輩之過,也有禍亂宗室之嫌。
在這樣的情況下,守龍軍未免帝君誤國,後續大肆清洗皇室異己,是完全有理由出面阻止的。
當時,永和帝被囚禁宮中三月,形同傀儡,不得染指朝事。
雖說後經三司和宗人府證實,被殺的大宗令確有不敬與謀反之罪,但身為堂堂帝君,本該是至高無上,卻被自己養著的軍隊囚禁了數月。
這要算起來,若說永和帝心中沒有絲毫怨氣與報復之心,就是假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後來永和帝聯合內閣百官,迫使宗人府裁撤部分守龍軍的編制之後,那些被裁撤退役的將士...就有可能遭到報復的風險!
徐敬之與蘇明遠在當時的裁軍名單之中,不言而喻。
換言之,如今徐氏的沒落,是不是與當年之事有關?
徐敬之參與了當年對永和帝的軟禁,因此遭到報復,導致今日京都望族之中再無徐氏?
可...這個念頭剛起,徐安就自己在心中否定了起來。
由現在往後推算五十年的話,可追溯到永和九年。
而以徐敬之死時的年紀來計算,永和九年的他才剛過而立之年不久,還是個基層人物,手中並無太大的權勢。
永和帝若想報復於他的話,簡直易如反掌,也就沒有後來的徐安才對!
可事實卻是...當年退役後的徐敬之非但沒有被殺,反而棄武從仕,成了一代權相。
由此可見,永和帝在那時並沒有報復之心,至少對徐、蘇二人並沒有殺心,而是重用!
永和二十五年,也就是永和帝駕崩的那年。
徐敬之位居宰輔,領六部內閣,權傾朝野,封顧命大臣,輔佐當時的新帝蕭無忌,皇太后崔氏垂簾聽政三年。
之後不久,徐氏方才漸漸沒落,三十年間銷聲匿跡,乾都再無徐氏。
不過徐氏具體是在哪一年徹底撤除京都的,徐安也並不確定。
但尤為明顯的是,自永和帝駕崩時,到崔太后掌權那三年,徐家仍舊身居高位。
也就是說,若徐氏是遭到迫害離開的京都,那永和帝授意迫害的可能性就不大。
永和帝若有意除去徐氏,便不會託孤於徐敬之!
天景帝蕭無忌下手的可能性也不大,只因以徐安對這位皇帝的「粗淺」了解,若蕭無忌當真有心除去徐氏的話,徐安就不可能活到現在!
與蕭無忌僅僅見過數面,但徐安不會單純到對方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那麼,徐氏真正沒落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無可厚非的是,從徐安插手御史案,到揭穿通敵案與龍嗣案的真相,一開始的初衷或許是為了自保,但到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有意插手,只為混入深宮內廷,查明自家案件的始末與實情。
在此之前,徐安一直苦無頭緒,在吳應雄的暗示與蕭爾康的直言之下,才有了些許眉目。
梅莊之時,蕭爾康就曾經坦言,他之所以不惜弒師,意圖置於死地而後生,屠殺整個台府的最終原因,是因為在御書房發現了某個秘密。
這個秘密,方是導致蕭爾康性情大變與暗中籌謀殺人的實質動機。
而且...還與徐氏的「敬遠案」有關。
當初徐安聽後,只信了一半。
站在那時蕭爾康的角度來講,他的身份與陰謀已然暴露,再難成事,若要穩住徐安繼續潛伏的話,將那個秘密與「敬遠案」聯繫到一起,可有效鉗制徐安。
徐安若得知自家當年沒落的真相與蕭爾康的悖逆動機有關,便不會輕易聲張。
他是有動機說謊的!
最最不可思議的一點是,據吳應雄所說,蕭無忌身邊的近侍武德海是一個細作,當時向徐安透露駱英負傷的事情,乃是有人授意。
但詭異的是,武德海的「主人」卻並非皇帝,吳應雄更是否認與他有關,蕭爾康也明言與武德海毫無聯繫。
那武德海的這個「主人」會是誰?
武德海寸步不離皇帝身邊,除了服侍之外,當然也可以監視。
只是,能在皇帝身邊安插眼線,且眼線做到了近侍總管的位置上,而不被懷疑之人...又該是何等人物?
起初,徐安覺得沒有這樣的人!
但如今聽龐奇道出「守龍軍」的隱秘之後,驀然覺得一切都可以說得通了。
守龍軍的職責是平衡皇權,杜絕皇帝昏庸誤國。
那要斷定一個皇帝是否賢明,有無昏庸,是不是就得在他身邊留下眼線,觀察其一舉一動是否以大局為重,國事優先?
武德海的「主人」,隱約指向了這一群神秘的守龍軍團。
延伸開來,連皇帝都要接受守龍軍的監視,就說明在大乾...皇權只是相對至高無上,而非絕對無上!
如果徐氏的沒落與徐敬之夫婦之死,不是出自永和帝的報復,也非當今天景帝的打壓,那會不會是來自於守龍軍?
可,徐敬之與蘇明遠本就是守龍軍出身,算是自己人。
他們又有何理由加害?
當中到底隱藏了怎樣的隱秘?
再者,若真是守龍軍出手加害,且不談此舉是否僭越了他們的職權,單說當年的徐敬之既為首相,因何沒有尋求皇帝幫助和反制的手段?
他在懼怕什麼?
深思之間,徐安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
頓了半晌後,才道:「徐敬之與蘇明遠...」
他默念了一聲,令自己看起來尤為淡然,接道:「好,說說看,你對這兩個人了解多少?他倆雖已不在,且與你不是同一朝之人。但大理寺司職皇家要案,定然掌握了不少宮廷隱秘。當中,動有涉及永和帝時期的秘事!可有涉及此二人的案件?」
龐奇聽後,卻是一怔,似乎沒想到徐安會把注意力放到此二人身上,有些吞吐道:「這...大人...」
他狀若為難之色,想說又似說不得的樣子。
如此表現,就更讓徐安覺得他肯定知道點什麼,便沉聲道:「直說!這裡是大燕水域,即便是隱秘泄露,也不會有人輕易懷疑是你說的。」
「而此二人之事若是絕密,以你的官位自不會知曉。但你既知情,就說明並非絕密,說出來也無事,殺不了你的頭。」
聽此一言,雖覺有理,但龐奇仍是猶豫了片刻。
不過,最終是狠下決心,道:「大人說得對,像我這樣的六品小寺丞都能知道的隱秘,即便說出去了,怕也不至於是死罪。關於此二人,確實牽涉了一樁案件,便謂之敬遠案。」
「雖說朝中並沒有明令禁止談及此案,但十年前有一禮部官員醉酒後,當街胡扯敬遠案有貓膩,為徐相與蘇老喊冤。被陛下得知後,不問緣由,就誅其九族,令朝野皆驚。此案...後來便無形成了禁忌,乃至無人再敢提起,但知道的人並不少!」
「這也是多年來,京中無人提及徐氏的原因之一。」
徐安正色道:「說重點!」
「案情其實很簡單,也是一樁通敵案,只是後來又被證實是子虛烏無,乃為外敵挑撥。」
「通敵案?徐氏通敵?」
「據我所知是這樣的!天景二年五月,那時候有先帝遺詔,崔太后垂簾聽政,權柄盡皆在手,朝廷三品以上官員先報太后,後呈君上。以三年為限,還政於君。但期限未至,朝臣們就自發組織了一次逼宮,企圖讓太后交出大權,提前還政。當時,朝野大小官員都到了南宮,還帶了三司府兵,大有不達目的就動武的意思。唯有一人選擇支持太后,便是當時的權相...徐敬之。」
「百官為何要逼宮?」
「只因太后施行國政,頒布了一條法令,引來朝野齊聲反對,卻仍執意為之而導致的。」
「百官領三司府兵入宮,能一舉成事?羽林禁衛是幹什麼吃的?」
「確實!有羽林衛拱衛宮城,按理說,三司府兵是進不去的。但百官後來還是進去了,便說明羽林衛默許了這一切。背後原因...大人應該能猜到。」
「陛下授意羽林衛旁觀,任由百官僭越?」
「正是。雖然當年的卷宗上不會這麼寫,但所有人都知道,若沒有陛下介入,三司府兵如何能進到後宮?」
「太后頒布了什麼政令,竟引來百官攘之?」
「與大景建交,互開邊境,自由通商,允許兩國臣民通婚,放下仇怨。」
聽此。
徐安猛然一愕,像是想到了什麼:「這...不是自討麻煩嗎?太后這是糊塗了?」
龐奇長嘆一笑:「誰說不是呢?要知道,永和帝在位時,平生御駕親征只有一戰,便是針對大景朝的反擊之戰。但...那卻是一場敗仗!此戰中,永和帝險些死在刀下。隨軍三十五萬眾,回來時已不足七萬。」
「大乾近二十餘萬大好兒郎,埋骨大景國,如此深仇大恨,如何能說放下就放下?且,兩國夙怨已久,本就不可調停。大景奸逆甚至在永和帝喪期間,仍在邊關挑釁叫陣,辱沒我朝天威。如此背景下,百官豈會容忍朝廷與大景建交?」
「而當今陛下最為敬重先帝,先帝敗於敵國之手,乃奇恥大辱!太后卻要與敵建交,他自是不願苟同。得知崔太后有此決定後,陛下曾再三反對。但太后堅決,不容異議。身為人子,他並不好反應過於激烈。恰好遇上朝臣冒死逼宮,陛下便順水推舟暗示羽林衛置之不理。」
「另有傳聞,當年百官的初衷只是要求太后收回政令,並沒有強迫她提前交出權柄。是陛下暗中介入,以摒退羽林衛為條件,讓百官替他奪回大權。」
徐安驚訝道:「後來呢?且不談太后有此政令出自何種考慮,單說滿朝文武僅有徐敬之一人支持她,這事就無法阻擋。可為何後來沒有逼宮成功?別跟我說徐敬之以一人之力,擋住了百官和三司府兵!還有,逼宮如此大事,羽林衛有陛下做主,不出現也就罷了。守龍軍為何也不出現?」
「謂之守龍軍,除了要平衡皇權之外,當也有拱衛皇權之責!」
龐奇點頭笑道:「大人說的沒錯,若是謀逆逼宮,守龍軍和羽林衛都責無旁貸。但當時朝臣的訴求,只是要太后收回政令,並交出權柄,可沒說要顛覆朝堂。再者,朝臣此舉其實也正合宗人府的意思,守龍軍何須出現?」
「而據下官所知,當時的徐相...就真的是以一人之力,擋下了文武百官!也正因此,徐氏得罪了整個朝堂,也才有了他們後來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