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 >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三十六計(一)

第三百八十一章 三十六計(一)

2024-01-01 01:46:40 作者: 夏侯龍城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此一計,耳熟能詳。

  比如人家店鋪著火了,你去搶人家東西。

  比如人家貨車翻車了,你去趁亂,搶別人的貨物,這就叫趁火打劫。

  那麼,放在軍事中,趁火打劫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比如突然下暴雨,敵軍營寨被雨泡塌了。

  我軍趁勢攻擊。

  敵軍若是不甚軍中走火,營寨全被燒了,也正好趁火打劫。

  若是敵軍軍中恰好爆發了瘟疫,也是趁火打劫的時機。

  若是敵軍主將突然病死,更是趁火打劫的時機。

  那麼,在歷史上,趁火打劫的真實案例,又有哪些呢。

  一個經典案例是,勾踐復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國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不敵吳國,越王勾踐被留押在吳國,成為奴隸。

  但是勾踐立志復國,臥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越國。回國之後,勾踐表面依然臣服吳國,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幾年後越國實力慢慢強大起來,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假象迷惑,不把勾踐放在眼裡。

  吳王闔閭重用奸臣,殺了一代忠臣伍子胥,四處征戰,搞得民窮財盡。

  終於,變局來了,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王勾踐等到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爭奪盟主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此時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殺了吳國太子。幾年後勾踐再次攻打吳國,吳國不敵,夫差自殺。勾踐的勝利,正是趁火打劫,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還有,明末農民起義軍和明軍打的死去活來,關外韃子入關,這也是趁火打劫。

  三十六計,第六計,聲東擊西。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歷史上,聲東擊西的案例有哪些呢。

  比如,楚漢之爭之時,韓信破魏之戰。

  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又比如,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之舉。

  鄭成功率將士順利登上澎湖島,欲收復交趾,但要占領交趾,必須先攻下赤嵌城。

  鄭成功首先派出部分戰艦,裝作從南航道進攻,殖民軍急忙調集大批軍隊防守航道。鄭成功率領主力戰艦進攻北航道,乘海水漲潮時機登上鹿耳門,從背後攻下赤嵌城。荷蘭殖民軍狼狽逃竄,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再比如,漢末,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時,曹操採納謀士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假裝要北渡。袁紹分兵西應,曹操揮師東襲,斬袁紹大將顏良,殺文丑,大敗袁軍。

  三十六計的第二個大部分,孫臏謂之,敵戰計。

  敵戰計第一計,同時又是整個三十六計的第七計,無中生有。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無中生有之法,冷兵器時代可太多了,比如,我用假人擺在軍營里,我營中無人,但是詐做我營中有人,這便是無中生有。

  歷史上,有無中生有的真實戰例嗎,答案是有的,而且相當精彩。

  安史之亂是最著名的無中生有的戰役主角是張巡。

  戰例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之時。

  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明。

  唐將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

  敵眾我寡,張巡雖取得幾次突擊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

  無有箭只,很難抵擋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

  急命軍中搜集秸草,紮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 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

  夜幕之中,令狐潮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急如驟雨。 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數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後,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迭。 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

  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 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營中大亂。

  張巡乘此機會,率部衝出城來,殺得分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得退守陳留。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這便是,無中生有的現實運用。

  無中生有又何止是用草人。

  用旗號,用空船,用假的炊煙都能起到效果。

  在現代戰爭之中,電子情報戰中,用假的電子信號迷惑敵軍,這便是,無中生有的新時代應用。

  三十六計之第八計,為暗渡陳倉。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

  其完整的說法,是八個字,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傳說楚漢用兵,漢王劉邦率軍南下漢中,把途經的棧道都燒掉了,以示不再回軍北上,與項羽相爭。不久又表面上要重修棧道,暗地裡卻出兵偷襲攻占了楚軍據點陳倉,回到關中咸陽。

  這是暗度陳倉的典故的由來。

  在兩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之中,暗渡陳倉之計,成功的案例多不勝數。

  比如,後三國時代,鄧艾偷過陰平,這便是明修暗道,暗渡陳倉計策的應用。

  其故事背景為。

  魏伐蜀漢,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

  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占沓中後,向鍾會建議說:「如果從陰平偷越,直向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