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我在三國教書那些年 > 第三百八十章 騎兵逸逃,步兵勞追

第三百八十章 騎兵逸逃,步兵勞追

2024-01-01 01:46:40 作者: 夏侯龍城
  在後世,最耳熟能詳的,一個是春秋時孫武所箸的孫子兵法,另一個,是孫臏所箸的孫臏兵法。

  孫臏,又稱兵家亞聖。

  後世之人,縱沒讀過孫臏的兵書,但是,三十六計多少還能說出來幾個計策的。

  什麼美人計啊,什麼過河拆橋啊,什麼借刀殺人之類的。

  可是,三十六計道理是哪三十六計呢。

  按功能,孫臏把三十六計劃分了數個部分。

  第一套〖勝戰計〗

  勝戰計第一計為,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

  何為瞞天過海。

  意思是瞞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謊言和偽裝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在背地裡偷偷地行動。

  那麼,這瞞天過海一計,歷史上,

  有無典型戰例呢。

  有的。

  答案是,在隋唐之時,歷史上,公元589年,隋朝將大舉攻打陳國。

  這陳國乃是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國,定國號為陳,建都城於建康,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戰前,隋朝將領賀若弼因奉命統領江防,經常組織沿江守備部隊調防。每次調防都命令部隊於歷陽(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縣一帶地方)集中。還特令三軍集中時,必須大列旗幟,遍支警帳,張揚聲勢,以迷惑陳國。

  果真陳國難辨虛實,起初以為大軍將至,盡發國中士卒兵馬,準備迎敵面戰。可是不久,又發現是隋軍守備人馬調防,並非出擊,陳便撤回集結的迎戰部隊。如此五次三番,隋軍調防頻繁,蛛絲馬跡一點不露,陳國竟然也司空見慣,戒備鬆懈。

  直到隋將賀若弼大軍渡江而來,陳國居然未有覺察。隋軍如同天兵壓頂,令陳兵猝不及防,遂一舉拔取陳國的南徐州(今天的講蘇省鎮江市一帶)。

  所以,歷史上,此計有發揮效用的時候。

  若防備此計策,其實也簡單。

  就如曹操所言,就怕他十假一真,防不勝防。

  所以,應對敵人的瞞天過海之計,我軍當嚴謹以對,管他如何用假象迷惑我軍,我軍都打起十二分精神。

  只要我等足夠謹慎,就不會被敵軍所趁。

  三十六計,第二計,圍魏救趙。

  此計,在歷史上的使用案例可謂多不勝數。

  圍魏救趙一計,其原本的出處典故是來自戰國之時,魏趙之爭。

  其時,魏國勢大,魏將龐涓領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抵抗魏國兵鋒,便向盟國齊求救。

  齊威王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心知若趙國若被魏國殲滅,那麼魏國是勢力必將大增,齊國更難與之相抗。

  若戰國滅亡,齊國滅亡也就不遠了。

  所以,為了遏制魏國勢力的膨脹,也為了保全齊國。

  齊王便派田忌率兵救趙。

  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

  魏國都城被圍,迫不得已,只能急召龐涓回援。

  在魏軍急匆匆的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於桂陵,趙國之圍遂解。

  這一戰,為戰爭史上的經典案例,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在冷兵器時代,圍魏救趙一計,有很多可運用的場景。

  比如,敵軍攻我城池甚急,此時,可派輕兵偷襲敵軍後隊糧草,使敵不得不回軍去救,這便起到了圍魏救趙的目的。

  三十六計,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在漢末,借刀殺人一計,有經典的實例。

  呂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殺案例。表面上是曹操處死的呂布,但背後真正的元兇,其實是劉備。

  借刀殺人就是指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或者在不損害自己的實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劉備就是這樣利用曹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殺了呂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

  這一句話,當從劉玄德口中說出來之時,呂布就涼了。

  呂布這人,雖然道德不堪,但是才能是沒得說的。

  再怎麼著,曹操若把呂布收到麾下,也不給呂布多少兵,就給他三四百騎兵,使其無力造反。

  那麼,領著三四百騎兵的呂布,依然可怕,需要關張這樣的舉世無雙的猛將方能抵抗的住。

  在春秋戰國時期,晏子曾經使用過二桃殺三世的計謀,二桃殺三士的計謀,也是很經典的借刀殺人。

  三十六計,第四計。以逸待勞。困敵之勢,不以戰。

  歷史上,夷陵之戰和淝水之戰都是以逸待勞取勝的。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的原起因是,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最終,蜀軍氣勢耗盡之時,終於露出了破綻,陸遜一把火,燒了劉備連營。

  從此,蜀漢一蹶不振。

  以逸待勞,其實草原人善用此計。

  草原人慣會用輕騎拖著農耕民族的步兵,等到農耕文明的步兵疲憊不堪的時候,突然發起攻擊,往往,防不勝防。

  以逸待勞之計,核心兩點,使我逸,是敵勞。

  那麼,分開來探究。

  如何是我逸。

  我先攻占敵人必爭的險地,占據險地之後,就可以休息了。

  而後,敵軍為奪必奪之地,則必須長途跋涉的趕過來,然後累死累活的攻擊我軍。

  又或者,就是按遊牧民族的方法,用戰馬溜兩條腿的人。

  馬跑跑停停,人就得不停的追。

  這麼相持下去,就是騎兵逸逃,步兵勞追了。

  同樣能達成以逸待勞的效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