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一人死,多事生
2023-12-27 19:52:46 作者: 榮譽與忠誠
隨著年齡的漸長,越來越多熟悉的人離世,將會變成一件需要慢慢習慣的事情。
呂武並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其實感性的人也幹不成大事,只是非感性不代表冷血,熟悉的人永遠離去了,一時的哀痛肯定是會有的。
「喪事若有需,皆可告於太子。」呂武哪怕感念解朔的功勞,不能無功而加爵於解平,後續官職的提升則是需要辦的。
畢竟,解朔哪怕沒有大功勞,跟隨呂武長達三十多年也有苦勞。
再則,漢氏子姓需要一個榜樣,解氏無疑非常合適。
為什麼讓太子呂陽來負責幫忙辦理解朔的喪事,不是呂武自己出馬呢?只因為呂武是君王。
作為君王的呂武親自出馬操辦解朔的喪事,情誼方面倒是到了頂,對解氏則會是一種烈火烹油。
如果呂武想要折騰解氏,倒是能親自參與到解朔的喪事中。
到時候不管解平是因為恩出於上變得驕縱跋扈,還是眾人看到呂武對解氏的重視而去捧著,反正並不是一件好事。
由呂陽幫解平就顯得很合適,充分展現出了漢氏子姓的重情重義,規格上也不超過,還表達出了一種解氏仍然有美好未來的態度。
至於說給予解朔「國葬」待遇什麼的?當前年頭這種事情可不能亂玩,顯得荒唐無比的同時,完全是在逼解氏下一刻就造反。
國尉去世,不是大朝會和小朝會的時間,重臣依然齊聚建章宮。他們開完會,該去憑弔解朔了。
「解武子去後,何人可為國尉?」呂武問道。
沒錯,解朔也是夠資格獲得諡號的,得到了「武」這個諡號。人們從今以後提到解朔,帶著尊重的稱呼就會叫解武子。
漢國的國尉相當於後世的總參謀長,還是武將第一人,地位方面很顯赫。
眾臣下意識看向宋彬。
國尉是總參謀長,不實際帶兵,國家肯定需要帶兵將領的呀。
宋彬擔任上將軍就是一個帶兵將領的頭牌,以漢國制度來排名,地位在國尉之下順位。
以前……,也就是晉國的卿位制度變更,一般是上一級的「將」或「佐」死了,由下一級的在任者頂上。說白了就是一種順位遞補制。
漢國建立的時間只有六年,解朔是第一名在任上過世的重臣。
新任國尉怎麼安排,也許會成為一種「祖制」之類的玩意,再成為後面來安排缺失職位的規則。
呂武希望「順位遞補制」在漢國出現嗎?除了王位的繼承之外,不可能讓官職的變動出現那樣的情況。
某一方面來說,沒人提出讓解平擔任國尉,也就是父死子繼那一套,其實已經很不春秋了。
春秋講的就是老父親擔任什麼職位(爵位),兒子就會全面繼承,還是那種不看兒子能力到底能不能勝任的情況,反正父親死了兒子就是必須頂上。
「王上。」宋彬現在的心理壓力很大,行禮之後說道:「右相可勝任。」
漢國的右相是崔杼。
在這個貴族皆是允文允武的時代,能操持政務就會管理軍務,偏科的情況不可避免,只是一般不會太嚴重。
崔杼比較明顯的一個愣神。他著實沒有想到會得到宋彬的推薦,回過神來並沒有拒絕,反而是產生了期待。
現在這麼個年頭,大爭之世的局面之下,操持民事政務就是一種干苦活累活的工作,涉及到軍務則是各種高大上。
現實也是那樣,扯到軍事會更有存在感,因緣際會建立功勞也比較快捷。
當然,涉及到軍事的風險會更大。只是對於曾經的晉國和現在的漢國來說,能管軍事就沒有貴族願意完全撲在民事政務上面。
隨後,葛存、梁興、茅坪、衛睿等重臣,他們不是沉默,便是開口贊同,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王上,臣願擔此重任。」崔杼也進行了自薦。
不要以為國尉沒有帶兵作戰的權力,權柄方面就是很小。
實際上,國尉擔負全國的訓練督導,外出征戰漢軍攻打哪裡,打到什麼程度,戰後的軍功核實與評定,都是屬於這個職位的權利範圍。
呂武沒有立刻確認國尉的人選,問道:「如右相離職,何人擔任右相?」
看吧,一名重臣離世,國家就可能出現多個職位的變動。
這一次沒有人開口。
文職的官員需要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可能巴望一下右相的位置,沒有希望的話誰擔任右相對自己最有利。他們要是真的有那樣的想法,初始的「官僚主義」其實也就在漢國出現了。
所謂的「官僚主義」當然是負面性質,與春秋的規則相比較卻是一種進步。
畢竟,以前是父死子繼的玩法,換成了變動方式,說成是一種社會體系的進步並沒有什麼錯。
呂武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同時也不是理想主義者。他從來不認為世界將以自己的意識而運行,遇到了需要扭轉觀念的時候從不避諱,發現事不可為也不會幹撞得頭破血流還不及時醒悟的蠢事。
所以在發現一代人完成大一統或許不可行之後,呂武開始為國家的未來而鋪路,不單單是繼位之君的培養方面,怎麼來保證漢國能夠有效運轉也是相當重要。
「寡人已命孫林父撤出荀國,待孫林父來漢,使之擔任右相可也。」呂武說道。
對這件事情,事先知情的人並不多,導致大多數人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本來吧?呂武想要孫林父在未來漢國對付荀國時出力,荀國那邊的一系列動作有點兇猛,大有孫林父不識相,荀國解決完邯鄲趙就要動手的架勢。
孫林父一再懇求呂武能夠接納,後面呂武仔細思考一番決定讓孫林父撤出荀國,並且也跟中行吳進行了私下的交易。
交易內容就是漢國不干涉荀國對付邯鄲趙,荀國付出的代價是對孫氏以及一些要到漢國的家族放行。
其實呂武也能讓孫林父帶著一幫衛國原先的貴族起事,只是漢國在等「長渠」修完,暫時沒有大舉出兵,乃至於一打就是打「四晉歸一」的戰爭,他們有很大的機率會成為一次性的消耗品。
在敗壞人品與當一名信守承諾的君王上面,呂武的選擇是後者,得到孫氏等家族給漢國增加人口等等,再留下一些「尾巴」在荀國,也就是干從明轉暗的事業。
漢國什麼時候會對荀國開戰?當然是等「長渠」修好。
那麼,荀國以及其它國家,他們會等著漢國的「長渠」修好嗎?
對明朝永樂有興趣的親們,去作者菌新書《大明永樂》捧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