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漢國危矣!
2023-12-27 19:52:46 作者: 榮譽與忠誠
不要以為內部矛盾太大,用開啟外戰的方式釋放壓力,或是壓制內部矛盾,等等的思維到了現代才有。
實際上自文明出現之後,用外戰來壓制內部矛盾的例子不要太多,只是沒有總結出一個成體系的「論文」或觀點。他們之中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玩成了內困外交的境地,再把自己給玩死了而已。
楚國那麼大的一個國家,熊招哪怕是開國之君都不可能統治一個完全沒有內患的國度,繼承而來的國家有矛盾,作為繼承之君不像開國之君有迭威望「Buff」能更輕易鎮壓,面對內部矛盾肯定會處理起來更加困難。
范國耗了四五年幾乎將自己耗死。
楚國的底子比范國更厚一些,不至於耗到要被耗死的地步,內部矛盾一再加劇則是很正常的事情。
親兒子都能因為父或母病重太久,在病榻前伺候到耐心盡失,產生一種「不如死了」的心態。
楚國的制度雖然跟諸夏列國有所區別,內涵方面其實是一樣的。他們有一位元首,中樞有一套領導班子,下面則是由眾多大大小小的貴族統治各方。
人一多思想必然也就多種多樣,再產生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可能傾盡所有為元首付出,尤其是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的時候。
呂武在穿越前並不是能夠玩政治的階層,多多少少會因為信息的發達而目濡目染到一些,潛移默化之下懂得的套路也就多了。
他知道楚國跟范國一樣是在硬抗,內部的矛盾一點都不會少,窺知這個為前提,選擇了更穩妥的方式,打算慢慢來跟楚國耗,哪怕不將楚國逼得爆發內亂,過程中也能起到消耗諸侯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漢國肯定也是被消耗的一份子,但是從漢國的需要和立場來說,耗著無疑對漢國的處境會更好。
所以了,速速決戰在當前不會成為呂武的選項。
漢國得到了四年的喘息之機,再有兩年就能將「長渠」修好,攻伐漢中也進行得相當順利,眼見著就能玩「得隴望蜀」的遊戲。
在這種情況下,呂武更想要將諸侯耗得精疲力盡,等待漢國開始東出致力於大一統事業,難度方面再怎麼都會下降一些的吧?
對了,漢軍出動了一個「軍」、兩個「師」和四萬騎兵,算士兵就是接近十萬,還沒有算上該有的民伕,好像也是正在被消耗的一個國家吧?
當前漢國的制度已經跟其餘諸國不一樣,其中包括了對軍隊的改變。
若是在以前,無外乎就是國君對貴族發出徵召命令,貴族帶上自己的軍隊納賦,服役期限內的消耗都由貴族來承擔。
在漢國已經變得不一樣了,武器裝備還是由參戰人員自己準備,戰鬥中出現的損耗則是由國家來修補,缺失了則是士兵向軍需處購買,糧秣全面由國家來出。
這種情況之下,參戰人員的在後勤方面的付出和麻煩變少,國家的消耗卻是大大增加了。
所以,如果漢國的國庫空虛,實際上是比其它諸侯更經不起消耗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呂武要完成大一統,怎麼可能沒有進行累積呢?他成為晉國的「卿」之後就在做一系列的準備,再有四年的喘息時間進行糧秣積累,還是有一定家底的。
「我徵召六萬,須以時日教之。」范鞅肯定要徵兵的!
比較要命的是范國的「士」、「徒」和「羨」在士匄當政時期消耗過大,輪到范鞅當家作主之後只能將徵召對象放在黎庶身上。
另外,士匄死前的一兩年已經產生了追隨漢國、齊國等等展開變法的心思,礙於身體狀況不允許才沒有付之實際行動。
現在的情況是范國已經被逼到牆角,哪怕范鞅沒有舉行登基儀式,還是冒險在戰時幹了變法的事情,也就是開始徵召黎庶進入軍隊。
出身自晉國的思維還是挺關鍵,范鞅並沒有將黎庶徵召入伍,立刻將他們拉到戰場上拼命,選擇臨時抱佛腳一般的操練。
呂武並不看好范國的「新軍」,理由就擺在那裡,范鞅只是徵召了黎庶,沒有開出讓黎庶拼命的價碼。
簡單的說,范鞅打破了一些原有的界線,卻是又遵守了原本的規則,想讓黎庶拼命,礙於貴族階層可能出現的反撲沒有執行「爵位制」。
范鞅說道:「再有二月便入冬,敵軍會否撤兵?」
關於這一點呂武也在思考。
楚國在主戰場的軍隊將近九萬,其它地方也有個四五萬,再加上其餘的盟友,總數量達到了驚人的二十七萬。
那二十七萬之中,子產麾下占了八萬。而子產的隊伍是個什麼情況,懂的都懂,只是數量看著唬人,實際戰鬥力十分低下。
二十七萬人,再加上馬和牛的消耗,每天會吃掉多少糧食?
「如我所料不差,敵軍近期必然大舉邀戰。我決意避而不戰,耗其士氣。」呂武說道。
十來萬的漢軍也不是全部在「新鄭」這個主戰場,一樣是分為幾個部分,有的駐紮著養精蓄銳,有的則是四處出擊。
在「新鄭」這邊的漢軍有三個「師」和兩萬騎兵,他們每天分批跟楚軍小打小鬧,打得不激烈,損失也很小。
現實就是這樣,戰場總是區分主戰場與其它戰場,不一定是主戰場兩軍的數量最多,能是位置顯得重要才作為主戰場,交戰也不會限制在主戰場,完全可以是清除掉周邊的「零零碎碎」才對主戰場進行合圍。
范鞅有點沒有反應過來。
如果能做主,范國當然更想速戰速決。
畢竟,交戰是在范國進行,開戰後的各種破壞不說了,戰事沒有停止下來,范人怎麼進行耕作和其餘的生產呢?
從年初到臨近冬至,范國的半壁江山是陷入戰火籠罩的範圍,等於說一大半個范國不但變得處處廢墟,人口也出現了銳減,連帶產出幾乎也是沒有,哪怕有產出也不一定是屬於范人的。
所以了,這一波之後,范國還能作為一個二流國家都算是好的,一旦搞到需要撤往虎牢以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連三流國家都當不成了。
面對這種現狀,范鞅急在心裡,能夠做的事情卻是不多。
反正吧,范鞅現在一點都不敢惹呂武,怕的就是呂武撤軍,任由范國自生自滅。
「短短几年,范氏淪落自此?」范鞅著實是心理落差極大,同時也搞不明白到底是怎麼了。
跟楚國交戰而已呀,哪個諸侯國沒有敵國,耗時日長的交戰挺正常的,沒看到哪個諸侯國短短几年鬧得這麼慘。
如果范鞅請教呂武,其實呂武多少是能給范鞅一些答案。
無外乎就是范氏張開大口吞併鄭國,偏偏沒有將吃下去的轉為實力的一部分。他們對楚國的交戰不順利,交戰過程中損耗的不止是范氏的老家底,還有范氏統治的鄭人一再出現心理變化,形成了一種內困外交的局面而已。
看看人家荀國,一樣是建國之後跟齊國、魯國、曹國時不時就開打,問題是荀軍掌握了戰事主動權,戰場在魯國境內,也就對衛人形成了一種心裡上壓制,源於整體態勢上的良好狀況,荀國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漢國吞併秦國?整個過程耗費了十多年,謀求復國的秦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再被清除,秦人也被漢國的各種新政策吸引著想要過好日子,慢慢他們將自己當成了漢人,肯定沒有范國和荀國面臨的那麼多危機了。
「寡人給予韓王期限還餘四日。」呂武的目光變得比較深邃。
十多天過去,韓軍還是跟鄭軍在鬧著玩,一點見不到有大決戰該有的跡象。
呂武有理由相信韓起是想抗命,並且韓起還會找到看似和平合理的理由進行搪塞。
用忽悠大法忽悠來那麼多人的子產,以他的智慧肯定發現了韓起的異常,才會配合著玩鬧吧?
他們現在無非是在等「新鄭」的戰事出現結果而已,漢軍獲勝會讓韓軍開始對鄭軍玩真的,楚軍獲勝則是讓韓軍撤退,使得子產不用耗費多少傷亡去光復失地。
又或者,韓起是不是跟子產有了什麼溝通???
「韓王如此作為,陷己於不義,亦深害我也!」范鞅說道。
是啊。
所以,你是不是該三天兩頭派人去哭一哭。
然後,范國要不要將韓起的所作所為通報天下,使得天下人來一起唾棄韓起的裝模作樣呢?
韓起那邊已經連臉都不要了,搞得呂武已經放棄與之溝通。
同時,呂武為了不給荀氏有對自己做什麼的機會,早早就讓荀會和荀家帶著荀軍離開「新鄭」這個戰場,給了一個繞道去攻打宋國的任務。
不管荀軍會不會聽取呂武的命令去攻打宋國,還是他們直接轉道回國,有了韓軍的舉動,再加上荀軍離開「新鄭」主戰場,明擺著的事情就是「四晉一體」變成了笑話,還是天下諸侯都知道了的笑話。
他們喊「四晉一體」才多久?也就兩三年的時間。
范國眼見著要不行了。
然後,楚國看似軍力鼎盛,內部怎麼樣也不難猜。
是不是因為楚國的衰落已經無法避免,又有漢國逐漸展露出來的強勢,才導致「四晉」分崩離析?
交戰仍在繼續,不止是在「新鄭」開打,大半個范國的南方都是戰場。
楚軍表現得很急切,他們在「新鄭」這邊遭到漢軍掛起免戰牌,選擇了罷戰三日,其它地方的用兵一看就是越來越著急,遭到漢軍避戰的之戰,甚至做出了兵逼「虎牢」的意圖,嚇得范國不輕。
「僅剩一日,韓王亦無與鄭君決戰姿態。」彘裘是伴隨范鞅一起過來見呂武的。
這也是時間過去那麼久之後,呂武再一次見到彘裘。
這一次彘裘過來,主要是范鞅對遷都決議舉棋不定,他們需要來自呂武的意見。
「漢王。荀王使我歸國不安好心,我乃范氏子孫,不可禍害宗族、國家。荀、韓皆是背信棄義之國,唯漢傾力助我。」彘裘說得很動情。
范鞅已經在一邊無聲哽咽。
彘裘又說道:「此戰過後,范如何境地,我必將韓王、荀王醜惡嘴臉示以天下人。」
這個好。
就是吧,時機好像不是那麼合適?
呂武沉默了一小會,說道:「我知楚使時時出入韓王大帳,亦有楚使往『沫』來回。」
什麼意思,懂嗎?
范鞅和彘裘應該有渠道知曉那些消息的。
所以是,韓國和荀國暫時沒有做出反戈一擊的事情,實際上已經有悖盟之實了吧?
呂武又說道:「我之輜重需過境韓國,些許事情不得不防。如事不可為,二位當有棄『新鄭』行新都於它處覺悟。」
范鞅與彘裘對視了一眼。
遷都啊?哪怕知道遷都代表著國勢急轉直下,范國內部經過一再的思考和討論,他們根據現實得出一個結論,遷都或許勢在必行。
彘裘問道:「韓國有悖盟攻漢之膽?」
呂武說道:「韓王已深信漢有兼併之心。韓不如我,先發制人乃是首選,亦可與楚同盟,兩者合著有利,荀等諸侯或將會盟,共討於我。」
范鞅和彘裘該說什麼?
局勢到了這一步,再看漢國所展現出來的軍事實力,結合漢國以往的一些所作所為,事情好像就是明擺在那裡呀。
呂武笑了笑,看著臉色複雜的彘裘和范鞅,說道:「如范願屈從於楚,或可苟活?」
「我於荀多歲,深知荀王有『四晉歸一』雄心,礙於齊、魯假意奉漢為伯。」彘裘深呼吸了一口氣,說道:「諸王皆有使『四晉歸一』雄心,漢王以為然否?」
呂武很直接地點頭,應道:「如事有可為,當為之。」
彘裘看了一眼范鞅。
而范鞅行禮說道:「漢王於范氏有大恩。待此危機化解,我必舉國歸漢,可成一家也。」
這一刻,呂武心動了。
有這個可能性嗎?不能說完全沒有。
呂武的腦子卻是很清醒,知道掌握了至高權力的人,他們哪怕是到了死前的那一刻都不願意放掉手中的權力。
沒錯,范國現在看上去岌岌可危,但並不是完全沒有活路,可以屈從楚國得到苟延殘喘的時間,說不定能夠玩一手復興呢?
呂武結合韓起的一系列作為,再有范鞅和彘裘今天來玩這一出,察覺到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