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老魏家的取經之旅
2023-12-27 19:52:46 作者: 榮譽與忠誠
這一天,魏相帶著魏絳來到「陰」地。
或者應該說,是魏絳帶著魏相來才對?
畢竟,以關係上來算,魏絳是魏氏的家主繼承者,他才是下一代的魏氏之主。
只不過,魏相跟呂武遠比魏絳接觸得更多,交情方面也要區分厚與薄。
魏相是來道謝的。
他們在事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魏琦本來應該在「鄢陵之戰」給光榮了,是呂武進行了干涉,才避免魏琦戰死沙場。
不是魏琦覺得自己絕對打不過養由基……,其實不死的機率也不到一成,只是因為射了楚共王熊審一箭,本身想死,會死的概率也就成了百分百。
如果呂武是單純干涉魏琦與養由基的致師,事情的結果就不一樣了。
那樣做的呂武必然成為魏氏的仇人。
魏氏害怕的是擁有不尊重君權的名聲,擔憂成為邁向卿位的阻礙,不是其餘的什麼。
呂武先去找國君。
再有國君明確表示魏琦對楚共王熊審射箭,是出自他的授意。
這樣事情就變得相當簡單了。
朝楚共王熊審射箭的魏琦只是在遵從命令行事,不是他自己想射。
這樣一來,魏氏就不存在不尊重君權的污點了。
事實當然不是那麼一個回事。
國君事先壓根沒授意魏琦對楚共王熊審射箭,只是事後將事情扛了下來。
其餘人不知道怎麼回事,自行謀劃的魏氏還能不知道?
如果進行區分,魏氏應該對國君感恩戴德,耐不住是呂武去找了國君,國君後面才那麼干。
那麼,恩情應該算在誰身上?
各個家族未必知道怎麼回事。
後面,他們肯定會去進行調查。
可能無法將事情完全地復盤,察覺到一些端倪則不困難。
所以了,魏氏哪怕是裝,也要裝出必定要報答呂武的樣子出來。
「數歲之前,此地一片荒蕪……」魏絳站在戰車上,眺望一眼看不到盡頭的農田。
他也沒少來「陰」地。
也就是三四年前,腳下的道路還相當坎坷不好走,同時也看不到連片的農田。
現在戰車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之上,兩邊是已經收割完畢的農田。
「田畝栽樹,此舉為何?」魏相在思考這個。
老呂家大肆開荒,破壞了原本的自然生態環境。
後來呂武下令,農耕區每隔多少距離必須移栽來樹木,又或是種下樹苗。
現在看到的就是,「陰」地農耕區裡面,或百畝被幾排樹給隔開,又或是更短更長的距離必然有幾排樹。
而水渠兩旁,必然是有栽種樹木。
會這樣,是呂武很清楚什麼叫水土流失,怎麼都要挽救一波。
這樣導致的是,老呂家的農耕區看上去人工規劃的痕跡十足,卻顯得非常整潔與好看。
不止是農田用樹來隔開,大道兩旁其實也進行植樹。
現在樹還小,等它們成長起來的某一日,人走在大道之上,也許伸手就能從樹上摘果子吃。
這種到處充滿規劃的景象很難在春秋時期看到。
不止魏絳和魏相看了感到驚奇。
包括早就習以為常的老呂家自己人,另外一些走過路過,又或是刻意來老呂家的人,一樣會被震驚到的。
「砌石為路?」魏相打一開始最為關注的就是道路。
他們在進入「陰」地之前,路看著平整卻是泥土路。
等待進入呂武的封地,路面看著是灰撲撲沒錯,車軲轆輾起來的感覺卻是不一樣,能明顯分辨出非常硬。
當然不是砌來石頭鋪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又要耗費多大的人工?
他們走的是一條水泥路。
至於鋪下鋼筋做的網?
那是沒有的事。
老呂家就算冶煉業越做越大,再怎麼也不可能將金屬用在鋪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冑要用到的金屬太多。
哪怕不弄軍事裝備,用在農具上不香嗎?
呂武后來想明白了!
要什麼自行車。
又沒有載貨幾十噸重的重卡會來來回回,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鋪上一層砂石,組合起木板,再將砂石攪拌水泥的混合土澆灌下去,弄成平整模樣,一條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亦不尋常。」魏絳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城池的城牆,是外圍弄了數量不少的郭。
在這個年代,其實「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牆」。
這種「郭」的城牆是不能合攏的,要不然就成了違章建築,屬於違背周禮。
它們的規格沒有特別要求,愛建造幾米高度或厚度隨意,但是必須留下空隙,還不能建造城門。
結果魏氏兩兄弟,老遠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離得近了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
這些「郭」並不是隨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呂武的規劃,一旦合攏起來,其實就會成為外城。
並且,「郭」的規格借鑑了楊隋建造大興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實就是現代的「區」。
呂武在「陰」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種實驗性質。
他需要累積足夠的經驗,以後再建城,超大概率會一下子就往大了來建。
地點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邊。
也能是在渭水邊上。
看到時候老呂家能將實際控制範圍搞多大。
水泥路從外圍一直延伸到城池內,筆直地貫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腳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邊的山體,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莊。
說起來,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莊,只不過並不是屬於他們,是呂武給魏氏長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還有韓氏以及智氏、趙氏。
魏絳進入到城區,發現這邊的建築物也太整齊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築物並不另類,除了夯土牆之外,便是茅草屋頂。
說白了,還是茅屋。
每家每戶會在前面留個院子,紮起籬笆牆將院子圍起來。
院子裡面基本都有樹,提供小憩的亭子,再來就是栽種蔬菜的田埂。
這種規格的宅院,其實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貴族的待遇了。
魏絳大道兩旁的水溝給吸引住了。
水溝當然不會是什麼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為什麼每一條水溝都有流水,並且流水會從某個漏斗一般的裝置傾斜到地下。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為下水道。」魏相看魏絳一臉迷惑,解釋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內之水復而出至汾水會流。」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利用汾水的流向,開挖出水渠將水給引進城內,還專門建了蓄水池,提供城內居民平時用水。
一些廢水就順著水的流向,再復又流到汾水裡面,完成了一次循環。
大道兩旁水溝裡面的水很清澈,卻不是直接拿來用的。
原理就跟一些老式廁所,自來水一直開著一樣,反覆進行沖刷。
不一樣的是,城池內的循環水不用付錢。
居民真正的用水是一些陶管的輸送水。
陶管連接著蓄水池,再分流到一些街坊地段的水池之中。
魏絳和魏相在大道上繼續前行,看到不少夫婦直接就在自家門口的水溝邊上漿洗衣物。
他們對視了一眼,覺得這個其實能借鑑,就是不知道裡面包含了多少技術含量。
街道邊上每隔一百米左右會有一個水池,能看到居民正在提水。
至於為什麼不是將水利用陶管送到每家每戶?
這個是公共設施和私人工程的區別。
呂武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有輸水陶管送水入戶。
願意出錢的人,一樣可以搞一套。
如果有研究西方史的人過來一看,會發現「陰」城的水利公共設施,其實已經達到了羅馬對水利工程利用的巔峰時期,只是在某些格局上存在區別。
比如,「陰」城之內看不到空中水渠,陶管是被埋在了地下。
為什麼不搞空中水渠?
只能說,一切都是成本問題啊!
技術方面,並不是關鍵。
呂武為什麼會對羅馬這麼了解?
這是一些「精分」的鍋!
誰讓某一段時期,一些磚家和叫獸,他們對普及西方歷史的責任感,遠超讓人了解東方史。
這種現象是過了08年才得到遏止,過12年自來水再也拿不到五毛,自然沒人去搞。
他們一路上看到太多,足夠新奇為前提,印象也就極度深刻。
老魏家目前有建城的需要。
也就是,上一次秦國割土,老魏家在河西那邊增加了一塊封地。
想要對封地達到利用,不建一座城池是很難做到的。
「『櫟陽』之邊有涇水……」魏絳對魏相說道。
河西的封地屬於魏琦,魏氏沒徹底分家之前,開發新封地,理所當然是全家族出錢出力。
而「櫟陽」肯定是由魏相來繼承。
河西的新封地面積一點都不小,只是因為秦國並沒有開發的關係,幾乎什麼東西都要從頭開始。
對於從零開始建設封地,任何家族都有相同的經歷。
只是吧,呂武是晉國近些年來的第一家。
他們這次過來,不是專門想從呂武這裡獲得建城的方法,其實是想在其它方面取經。
另外,南下出征時期,老呂家與老魏家初步達成協議。
老魏家獲得了甲冑販售上面的總經銷權,也就是成了二道販子。
他們是過來談這一件事情的。
至於為什麼不是長輩來?
誰又能說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