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子貢贖人
2023-12-22 17:09:22 作者: 愛妃家的鄭
但是在大秦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他們基層官員是有上升渠道的,並且上升渠道還非常之通暢,只要你有能力,就算是升任到內閣閣老也不是不可能。
那些科舉出身的天之驕子,也是和他們一個起點,都是需要從基層做起的。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十分的給這些基層官員面子,因為不一定啥時候人家就升遷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秦的行政效率要比大宋高很多!
因為在大秦,只要辦好事情,才能升官!
最起碼目前是這樣的,大秦才剛剛開國,再加上陳言下狠手處理了一批貪官污吏,大秦的官場還是很清廉的。
基層官員做好了準備,然後就開始出售債券。
排隊排在最前面的人上前來。
然後便開始交錢,登記,拿好債券憑證。
「某家李榮昌,雖為一商人,但亦有報國志,今日為大秦捐錢五百貫。」
一個剛剛才將五百貫面額的戰爭債券憑證拿到手的商人開口大聲的說道,說著他就拿出了那張戰爭債券的憑證。
刺啦一聲,憑證被當場撕碎!
然後他拍了拍手,轉身離去。
人群中有人見此一幕,也是站出來說道。
「某家徐文達,今日為大秦捐錢一百貫!」
說著,一個年輕書生就想要學習剛剛那商人,撕掉手中的債券憑證。
嘶啦!
債券憑證被撕,他也是一臉的坦然開口說道。
「商賈賤業亦有報國志,吾等讀書人豈可落於人後!」
他的話音落下,人群中瞬間有好幾人站了出來,紛紛撕掉了自己手中拿的債券憑證。
只是就在這時,戶部的基層官員卻是連忙阻止道。
「諸位,不可啊!想要支持朝廷,購買些戰爭債券便可,為何要撕掉它。」
徐文達看了一眼戶部基層官員開口說道。
「某家為讀書人,心有報國志。」
「不可,千萬不可,這位公子您家裡或許家資豐厚,不在乎這些錢財,全當捐助朝廷出兵了。」
「可是這大秦不都是不缺錢之人,很多百姓都是拿出家中的積蓄來購買戰爭債券,支援朝廷出兵的。」
「您能不在乎這些錢,撕掉憑證,可他們不行,要是都向您學習,還有何人敢來購買朝廷的債券啊。」
戶部官員連忙解釋道。
「公子為讀書人,豈不聞孔聖與孔門十哲子貢贖人的故事嗎?」
一旁的人群見此一幕,紛紛陷入了沉思之中。
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
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客傑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翻譯一下也就是。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孔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
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
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
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
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就像是李榮昌和徐文達,他們家中富庶,即便是將這筆錢捐給大秦,也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反而是能給他們帶來好名聲。
但是家境並不殷實的百姓呢?要是沒了這筆錢,生活或許就會受到影響。
這樣一來,朝廷所能夠賣出去的戰爭債券或許還會變少,他們的行為就會適得其反了。
這也是為什麼戶部官員會選擇阻止他們的原因。
幾個戶部的基層官員給李榮昌,徐文達等人重新補發了一張戰爭債券的憑證。
李榮昌等人有些羞愧的低下了頭,但還是收了補發的戰爭債券。
戶部衙門門口依舊是人山人海的,購買戰爭債券的百姓變得更多了,只要兜里有點閒錢,百姓們就會選擇來買一張戰爭債券。
在他們眼中,這完全是在白撿錢!
……
陳言在王宮中接到了戶部官員關於出售戰爭債券的報告,看著大秦的百姓們爭相購買,他的心中是無比欣慰的。
與此同時,他也看到了李榮昌徐文達等人的所作所為,心情越發愉悅,親自拙筆寫了一篇文章,要求登載在下一期的大秦半月報上。
……
半個月後,大秦半月報再次準時的發刊,報童們依舊是大街小巷的叫賣著報紙。
這一期的報紙多了一個噓頭,這一期報紙上,有陳言這個大王親自寫的一篇文章。
更是讓大秦的百姓爭相購買,他們想要看看,陳言這位大王究竟寫了一篇什麼樣的文章出來。
大秦官府的那些官員,更是爭相購買,最起碼也是一人一份,甚至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