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三思
2023-12-22 23:45:26 作者: 三木一江
「你說什麼?倭國兩朝皇統都被郕王控制了?」
河南開封府,周王王府外,王龑震驚的看著寬伯。
寬伯的頭髮又白了不少,見少爺驚愕的表情,無奈點頭,朱祁鈺能做成這件事是誰也沒有想到的。
「雲南那邊如何?咱們剛給思家送的糧草軍械,可別一轉眼就被朝廷給滅了!」王龑急忙追問。
寬伯露出點笑容說:「少爺放心,那思祿是個心比天高的人,聽說了明軍大勝的消息後,不僅沒有退縮,反而進攻的更猛烈,已經重新將戰線推進到雲南府一線!」
「嗯?這是為何?」王龑詫異的問。
「思祿傳來的原話是:有了東瀛這一個拖油瓶,朝廷的大軍就得一直被托在那,整個水師幾乎現在不成建制了,豈不是天載難逢的機會?」寬伯轉述道。
王龑點頭,「這思祿倒是能長期合作的聰明人,比那阿剌知院可強多了,韃子還是靠不住!」
「少爺,您今天有什麼進展嗎?我發現最近各地的錦衣衛頻繁動作,怕是不安全,咱們還是早點了解了這裡的事好。
其實要老奴說,廣東、廣西、福建、寧夏、雲南、大同都已經轉了個遍了,就差一個河南,無足輕重。
這周王一脈畢竟是太宗的親兄弟,又順利襲職,恐怕不太好辦。」寬伯勸道。
王龑看了寬伯兩眼便起身向客棧走去,「有了河南,才能十拿九穩,你懂什麼!」
隨著主僕二人遠去,門口的僕從快步走進王府大門,幾個轉彎來到了代周王朱子垕身前,恭敬的將門外一幕詳細講說。
「聽清說什麼了嗎?」周王不以為意的問了一句。
看那小廝搖頭之後,也沒多提興趣,揮手把人給打發了。
坐在那自言自語道:「這人到底什麼什麼,怎麼對皇家這麼了解?還說手裡有許多隱秘,事關太祖?
不行,這事我要好好思量一番,萬一是無聊的考驗,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
……
正統十八年秋,河溢滎陽,千里澤國,生靈塗炭。
紫禁城中,剛剛因為東瀛大勝而喜氣洋洋的氛圍,被這一天災沖刷的一點不剩。
朱祁鎮緊急召集群臣文淵閣議事,已經商議了半天時間,卻因為災區面積太大,始終不能得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其重點就在賑災糧款的撥付與轉運的方式。
「曹尚書,你說的輕巧,這洪水衝垮了沙灣東堤大洪口,導致運河阻塞,漕運艱難,南糧如何能北上?」戶部尚書楊善鬚髮皆張怒問曹鼐。
曹鼐臉上明顯有氣,眯眼反擊道:「那照你說的,走陸路?大雨給路都沖斷、沖爛了!你怎麼過去?」
「我們糧行已經先行起運,現在重點不只是怎麼把糧食運過去,秋糧經此一災,恐怕要大面積絕收了,接下來怎麼辦?
這幾百萬人口半年的糧食怎麼辦?難不成都讓他們做佃戶?」兵部尚書王文出言打斷了二人的爭吵。
「能保住百姓的命,就算做佃戶也不是不可以,能解決了一部分的困難就解決一部分!」苗衷說道。
朱祁鎮聞言不動聲色的看了一眼苗衷,怎麼,是想借著這個機會兼併土地?
「苗閣老,你這話是什麼意思?百姓流離失所,你不想些解決辦法,反而將腦筋打到百姓身上。
這數州的田地難道都要被吞併?以後出什麼么蛾子,這責任是你負還是你負?」高谷是個暴脾氣,直接懟了一句表示反對。
苗衷是有名的老好人,聞言也不生氣,笑了笑站到了自己位子上去。
于謙見這麼一直爭也掙不出什麼結果,便主動開口統一意見。
「戶部調撥糧草,不管用什麼辦法,楊尚書賑災所用糧草一應都歸你供應了。
皇上,糧司是否能夠儘早介入?還有與他們合作的各地糧商?大災之年,糧價高些也是正常的。」于謙便說便看朱祁鎮的意思。
朱祁鎮又不想賺錢,聞言搖頭指著金英說:「這些事你們商量,加錢就算了,平時靠著朝廷沒少賺錢,現在有事了,他們這些得了實惠的人,也該出把子力氣。」
「皇上聖德!」
于謙領人拍了個龍屁之後,迅速將後續事務安排下去。
例如工部兵部五軍都督府各地衛所都要派人參與糧草轉運與治河清淤等事,基本上每個衙門都安排了活,整個朝廷開始高速運轉。
「各衙門主要是維持秩序與管理災區安全,具體幹活的事就交給災民來以工代賑,不管情況在惡劣務必不能讓一個災民餓死!」于謙作了總結性發言。
朱祁鎮突然站起來,大聲宣布道:「朕要親往災區,讓各地的衙門都聰明點,敢貪墨救災糧救災銀,朕就讓他們躺進地府花。」
說完也不管朝臣們的反對,徑直回了乾清宮收拾行李,這次不像前些回,是光明正大的出宮,所要準備的要多得多。
「皇上!太后跟皇后娘娘都來了……」剛一回到乾清宮,朱祁鎮還沒顧得上坐哪,就聽金英匯報。
「誰這麼大嘴巴?不等朕收拾好就把這消息散播了出去!」朱祁鎮眼一瞪問。
金英不敢看朱祁鎮的臉,吞吞吐吐的說:「應該、應該是於首輔……」
聽見是于謙,朱祁鎮的怒火先少了一半,無奈的嘆了口氣親自迎出了殿門。
「兒臣給母后請安!」一出門就見到了孫太后單薄的身影朱祁鎮直接跪在了地上,其餘所有宮人,包括皇后錢錦鸞都跟著跪了下來。
「祁鎮!怎麼你又要出宮?你忘了前幾次,差點沒能回來,身為一國之君,可不能這樣任性了!」孫太后繃著臉訓話。
「皇上,母后與臣妾聽說了您要親自去賑災,一顆心都快跳出來了,您萬金之軀,國家之本,萬不能冒險前往災區,否則……臣妾請皇上三思!」錢錦鸞緊跟著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