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章 講武堂
2023-12-22 15:33:34 作者: 浮沉的命運
透過欄杆之間的空暇看去,「中華講武堂」里,氣象森嚴的磚瓦結構的建築群,偌大的校場上,不少身穿制服的軍官,正喊著口號,在操場上演練。
門口兩側的水泥基座上,兩個「荷槍實彈」的衛兵站的筆直。大門兩側的柱體左右,「士兵神聖」、「不可侵犯」的字體赫然在目。
而在大門門楣上,也就是作為屋頂的高高的弧形鐵欄中間,「中華講武堂」五個白底紅色的大字遠遠可見。
「講武堂」一名出自於清末,是清朝政府在編練新軍時,為解決軍官的不足和研習軍事所需,由朝廷頒布明旨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最先成立的是袁世凱奏請的北洋陸軍講武堂。
就拿保定軍校來說,從民國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生有6000餘人。若從北洋武備學堂算起,保定軍校則是訓練了近萬名軍官,其中1600多人獲得將官軍銜。
唐生智、蔣光鼐、鄧錫侯、張治中、白崇禧、傅作義、鄧演達、葉挺、顧祝同、陳誠等等,這些人遍布民國軍政界,在華夏近代史的舞台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現在建立的這座百畝左右的「講武堂」,性質也和後世的基本一樣,那就是訓練低級的軍隊軍官,使其快速的融入軍隊,融入戰爭,儘可能小的避免傷亡。
「講武堂」坐北朝南,從大門向前,一條筆直的水泥路把學堂分為兩院,即東院和西院。
西院是「講武堂」的中樞和教學區,從南到北,依次為校部辦公室、尚武堂和教室。
尚武堂同樣坐北朝南,相同於後世的大禮堂。尚武堂石欄環側,古樸典雅,門前一對石獅子威風凜凜,氣勢宏偉。大門兩側同樣有楹聯,上書:「尚父陰符,武侯韜略,簡練揣摩成一廳;報國有志,束髮從戎,莘莘學子濟斯望。」
這些都是王松借了後世的一些明言,用在了講武堂中。
進了尚武堂,正面牆上巨大的金字映入眼帘:「講武堂 校訓 團結 犧牲 奉獻 服從」。而在另外一側的牆上,「軍人以保家衛國,服從命令為天職」的標語同樣震撼人心。
東院是生活區,學生宿舍、教師宿舍,依次排列。每一個獨立的院落裡面,青磚瓦舍互相面對,中間為走廊相通,院牆為月形門。每院30個房間,住約120學員。
教場的高台兩側,有兩棵高大參天的槐樹。因為每次在教場訓練時,教官們都會在這裡訓話和發布命令。遇到重大活動時,也都會在這裡舉行。因此,這裡被視為全校之中樞。事實上,講武堂的重點也就在校場。
軍校,軍校,當然以訓練為先。
漢代之時,國人尚武之風熊烈,滅匈奴、平羌人,戰功顯赫,封狼居胥。唐朝繼承漢代的尚武之風,滅突厥、征高麗,耀武揚威於域外,威懾四夷。
五代武夫當政,朝代更迭之快令人咂舌。有鑑於此,宋代矯枉過正,以文治武,文臣領兵,積弊之深,幾近亡國。
若不是王松橫空出世,趙佶父子們也會像歷史上一樣,在苦寒之地行「牽羊禮」,妻子、妃嬪,女兒盡被蹂躪,百姓生靈塗炭,白骨積山。
可以說,國人自宋伊始,就逐步泯滅了尚武之風。宋太祖趙匡胤倚「陳橋兵變」竊取江山,「杯酒釋兵權」武將失勢。自此,重文輕武,以文治武,令從御出,華夏子民從軍報國熱情盡失。士大夫當政,除了宋詞的妖嬈,尚武之風蕩然無存,對外戰爭一敗再敗,只剩下內褲遮掩臉面了。
「講武堂」的主要功能,自然是讓學員們傳授戰術和戰略,為軍中提供基層軍官。招數的學員,除了軍隊裡的軍官和表現優秀的士兵,也有許多民間徵收的百姓子弟。
至於為何要招出民間子弟,一方面是為了野無遺賢,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軍中多為貧困子弟,文化知識缺乏的緣故。
府州一戰,軍中中低層軍官損失過半,想要恢復非一時之功。而軍中士卒知識不夠,使得基層軍官的培養陷入了難題。這也使得忠義軍在募兵的同時,同樣從民間招收軍官。
「講武堂」學期為一年,軍中的學員半年在學校,半年在軍隊;而民間招收的學員只要經過一年的學習,繼而進入軍中實習半年,只有兩面都合格,才算是正式從講武堂畢業,回學校參加畢業典禮,被屬於真正的軍官頭銜。
至於為什麼學制為一年,而不是後世軍校的三到四年,一則是因為這個時代並沒有如此多的知識和學科供學員學習,另外一方面,則是戰爭的需要。金人大兵壓境,忠義軍根本沒有時可能讓軍官們學如此長的時間,畢竟軍隊人數一直增加,軍隊裡面缺乏軍官。
「終於到了!」
看到前面大門上高高的「講武堂」三個字,虞允文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挪了挪肩膀上的包袱,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從四川到河北大名府,兩千多里的路程,他耗費了上百貫的盤纏,乘車行船,車馬勞頓,終於到了心目中的「應許之地」。
當然,官宦世家出身,才華橫溢,年少輕狂,這些銀兩他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到這萬千年輕俊才、熱血志士心中的聖地修身鍛造,才是他此行的目的。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熱情洋溢、胸懷天下的精髓來?
金人南下,蹂躪中原,父親歡快的琴聲再也歡快不起來,直到兩河的消息傳來……
金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七八萬的金人精銳土崩瓦解,光是屍體就埋成了七八座小山。
父親漫捲詩書,琴聲歡快,自己也是喜極而,淚濕衫袖,恰好報紙上「中華講武堂」、「中華行政學堂」招收軍官、吏員的消息傳來。
華夷之辨,春秋大義,在父親的鼓勵下,他離開家鄉,一步三回頭,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尋路之道。
站在長長的隊伍中,一個一個向前挪動,終於就要到了報名訓練的桌前。
「你是哪裡人,姓名、年齡,上過學堂沒有?」
面對招收教官的一番問話,蘇忠一下子結巴起來。
「在……下蘇忠,18歲,河……東人氏,上過幾年學堂。」
教官看了一下蘇忠弱不禁風的身體,皺著眉頭說道:「就你這身體,還是回去養兩年再說。到時候考試的時候,要測視力、聽力、跑步、舉重、等等,我怕你很難過去。」
蘇忠垂頭喪氣地離開,後面的年輕漢子趕緊上前。
「在下吳拱,20歲,四川人士,騎射俱佳,熟讀儒家經典。」
「好!」
教官登記完以後,遞給吳拱一張紙,說道:「兩天以後,拿這個到「講武堂」來考試,通過的就可以入學。」
看到虞允文上來,教官點了點頭。眼前的年輕儒生身材高大,面相俊朗,是個軍官的好料子。
「姓名、年齡、那裡人氏,可曾讀書?」
聽到軍官的提問,虞允文拱手道:
「這位兄弟,在下虞允文、22歲、四川隆州人、熟讀經義。」
「拿好考證,兩日後考試,通過了即可入校就讀。」
接過考官的考證,虞允文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好。至於考試,他一點也不擔心。七歲即能提筆作文,熟讀四書五經,身高體壯,頗懂武藝,虞允文躊躇滿志。
踏進「講武堂」的大門,腳踩在寬闊的水泥路面上。好奇的看著西區教場上各種各樣的軍事器具和設施,虞允文迎來了夢幻般的一日。
領了生活用品,順著教官的指引,一路的打聽,在熙熙攘攘的校園中,虞允文終於來到了自己的宿舍門口。
「在下李壯,現在忠義軍海軍中供職。因為年歲最長,在下乃被任命為這間宿舍的舍長。這位學員,歡迎你加入!」
虞允文剛進了宿舍,正在左右張望時,李壯上前打招呼道。
「在下虞允文,四川隆州人,祖輩都是讀書人出身。在下見過……舍長。」
李壯點點頭,接過虞允文手裡的被褥床單等物,把他帶到一處雙層的床鋪前,說道:「虞兄弟,這下鋪就是你的位置了。」
他招招手,對旁邊正在收拾的學員們說道:「兄弟們都停一下,都來打打招呼,互相認識一下。」
「在下吳拱,川人,軍中子弟。」
「在下李春,漣水軍人,鹽丁出身,讀過幾年學堂,剛剛考上「講武堂」。在下一家老小都被金人禍害,只想報仇雪恨,殺敵報國!」
「在下蔡新,泉州人,家父以前是水手,如今是忠義軍水師將領。在下參加「講武堂」,是家父硬逼著來的。以後還請各位多多關照!」
等宿舍的人都介紹完了,李壯點點頭,朗聲道:「虞兄弟,你既然世代都是讀書人出身,為何卻要考這「講武堂」,而且是水兵科? 要我說,你應該去參加「中華行政學堂」的考試,謀個一官半職,而不是征戰沙場,這可是掉腦袋的事!」
虞允文點點頭道:「各位兄弟,在下自幼就立志保國,以恢復我中華漢唐雄風。至於為什麼報水兵科,乃是因為水兵科不僅要學火器,而且要學水上、海上之作戰學識,在下只是想多學些學識而已。」
李壯讚嘆道:「虞兄弟志向遠大,乃是我等之楷模。以後大家要互學互助,刻苦學習和訓練,才不枉相公的一番教誨!」
眾人齊聲稱是。虞允文心裡也激動萬分。他已經從旁人那裡打聽了,「講武堂」的校長,正是王松本人。
第一批招收的學員為春季班,為1200人,共設有步兵、水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5科。
步兵科人數最多,人數為400人;騎兵為200人;炮兵科200人;水兵科200人;工兵科100人;輜重科100人。
每科設科長1人,直接管理本科學員教育事務。每科設有教官,擔任戰術、築城、兵器、交通4大教程的教育學科。
學科還有軍制學、各兵科的典範令等。術科則分操場、野外、劈刺等。還有測量地形學習和沙盤製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