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7章 訓誡英才
2023-12-21 20:39:28 作者: 樂港船長
有人歡喜有人憂,在放榜時,宋應星、宋應升兄弟倆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們又落第了。
本來,宋應星很有自信的,為了這次會試,他做了很多準備。在考試中,由於《四書》、《五經》這幾部古書的篇幅不多,字數有限,一般地抽取其中的句子來做題目,時間一長,就難免重複。
所以如今的試官都是想方設法地變花樣,或在每章每節內擇取數句,或者把一章分成幾節,或者從一節中截取一句,或者把幾章幾節連在一起,這樣來出題目,使人無從預測。
不過,舉子也有相應的對付辦法,那就是把習作的數量成倍地加大,把那幾部經典割裂又割裂、拼湊又拼湊,預先作它幾十題、乃至上百題文章,記牢、背熟。
這樣,往往總有那麼一兩題,甚或三四題給碰中。為了應付這次考試,宋應星事先也準備了一批文章。現在,他希望能在這二十三道試題里,發現有他做過的題目……
然而,沒有。甚至連最易碰巧的《五經》題目,也全是宋應星未曾做過的。看來,他想的題太偏、太巧,而這一次,主考官卻仿佛有意同舉子們捉迷藏,出的題目偏偏全是比較普通的。
在號舍里,宋應星看見試題就呆住了。固然,他不至於因此就作不出文章來,但事先經過一精一心準備、反覆推敲的那一批得意之作,如今竟連一篇都用不上。也就是說,七篇文章全都得重新構思、寫作、修改、謄正。
等到發榜時,宋應星知道自己沒考上進士,他的兄長宋應升也沒考上。
正當宋氏兄弟垂頭喪氣準備回鄉時,被錦衣衛千戶王陽武攔住了。在問清姓名以後,王陽武笑著說:
「二位舉人,皇上想見見你們倆!」
皇帝在文華殿召見了未考中進士的宋應升、宋應星兄弟倆。
在天啟朝的第一次科舉開始以後,朱由校反反覆覆查看了來考試的舉子名單,他生怕錯過人才。皇天不負有心人,宋應星這個科場失利,但因為其著作《天工開物》被後世學者譽為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讓朱由校發現了。
初次進紫禁城見皇上的兄弟倆很緊張,表面上故作鎮靜,在文華殿的前殿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禮,實際上身體一直在抖。
也難怪,從進了午門開始,兩行禁兵,釘子一樣排列著,佩在腰間的寬邊大刀拖著長長的鎏蘇。錦衣衛們像一尊尊鐵鑄的神像,按繡春刀挺立,眼都不眨一下。殿前銅鶴,金鰲的日裡噴吐著裊裊清煙,呈現出一派肅穆莊嚴的氣氛。初次見這樣的陣勢,試問有幾人能不害怕呢?
大殿裡還有兩位帝師在場,一個是當今內閣首輔孫承宗,另一個是數理院院長徐光啟。天子覺得氣氛有些像後世的面試,那麼他作為面試的主考官先向宋應星發問了:
「宋應星,你們兄弟二人此次科舉沒中進士確實遺憾,但是朕聽聞宋應星通曉經世致用之學,八股文雖不是你的專長,但你精通農學及工藝製造之學。來,宋應星,你抬頭說說你懂不懂這些學問啊?」
宋應星緩緩地抬起頭回話:「陛下真是聖明燭照,學生確實精通農學和工藝製造之學。我幼年就開始干農活,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瞭然於胸。學生喜歡遊歷四方,常常到作坊里去觀察,因此我對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手藝也頗有心得。」
接著,皇上就鼓勵宋應星多講講他的所長。宋應星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對種植水稻的改良方法,工坊榨油量的計算等等知識。
朱由校聽得雲裡霧裡、模稜兩可,畢竟無論是前世還是今世,他都沒有種過地。徐光啟倒是聽得興高采烈,這位後生所講的話與他正在撰寫的《農政全書》在許多內容上可謂不謀而合。徐光啟立刻請求皇帝允許他問這位後生幾個問題,得到了皇帝的許可,徐院長問了不少數學、化學、物理學相關的問題。宋應星一一作出準確的回答。
徐光啟大喜過望,然後就大聲說道:「人才難得」,並請求陛下讓他將宋應星收入數理院,皇帝欣然同意。宋應星有著落了,他的哥哥宋應升還等著呢。朱由校緊接著就問了問宋應升是否像他弟弟一樣懂科學。
可宋應升的回答卻是略懂一二,並不像他那位弟弟一樣精通。宋應升很老實地回答,他還想繼續考進士。
皇帝覺得有些為難了,本來以為宋應升也是個科技人才,沒成想不是。
「宋應升,你今年多大歲數?」朱由校詢問道。
「回皇上,學生今年四十有四。」
「不小了啊,這樣吧,朕叫首輔在朝裡面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
「回皇上,學生斗膽還是想繼續考進士。」
「做官不一定非要進士嗎!當初海瑞海剛峰不也是舉人嗎,他當上了應天巡撫。你現在四十四歲,血氣已經有所衰減,現在不進入仕途為國家出把力,你還在等五六十歲考中進士再做官嗎?」
聽了皇帝的教誨,宋應升趕快說道:「學生糊塗,謝皇上栽培。」就這樣,宋氏兄弟正式進入大明朝廷。宋應星進入數理院成為一名院士,宋應升則是被分配到北直隸做縣令。
幾天後,在皇極門和皇極殿之間的大廣場上,朝廷為新晉進士們舉行宴會。在宴會開始之前,皇帝訓話。朱由校站在皇極殿的丹墀上,用一雙犀利的眼睛環場巡視一周,廣場上頓時鴉雀無聲,所有新進士都幾乎屏住呼吸,天子先是淡淡地一笑,然後才開口言道:
「朕想對你們這些進士說說心裡話。當官有多種當法,有的人沖虛淡泊,謙謙有禮,遇事三省其身。雖不肯與邪惡沆瀣一氣,卻也不敢革故鼎新,勇創新局。此種人是清流,眼中的第一要務是個人名聲,其次才是朝廷社稷;有的人大醇小疵.這樣那樣的毛病,讓人一揪一個準,但他心存朝廷,做事不畏權貴,不避禍咎,不阿諛奉上,不飾偽欺君,這樣的官員,是循吏……」
說到此處,皇帝略頓了頓,又環掃一眼,見大家一個個神色緊張,支愣著耳朵傾聽,他很滿意就繼續說道:
「朕現在明確告訴你們,朕喜歡循吏討厭清流。還有你們這些進士中的大多數人都要外放出去做官,你們不要以為離了京城就不受朕的約束。」
「州牧縣令都負有守土安民的責任。治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居樂業,惟在知府、縣令。如今全國有一千三百多個縣令,要想個個都賢明端正,的確很難。你們大概不知道,在文華殿丹陛之側,有六扇屏風,上面繪的不是山水勝景,而是刻的天下府縣職官表。哪一個縣由誰擔任縣令,朕一目了然。每日的邸報,各地的奏摺,朕必看。因此,朕雖然深居九重,對天下的官政民情,卻是瞭然於胸。一個縣令開缺,職官表上就有一個空額,若三日還未補上,朕就要詢問原因。所以,你們不要以為山高皇帝遠。其實,你們的言行舉止,都在朕的深切關注之中。」
「一個州有一個好州牧,則合州安穩,一個縣得了一個好知縣,則全縣生靈有福。自古州守、縣令,皆妙選賢德,若天下州牧縣令都悉稱聖意,則皇上可端拱廟堂之上重廊之下,百姓也就不慮不怨。所以說沒有當過縣令的人,便不知施政的艱難,亦不懂如何親民愛民。依朕之見,天下最難當的官,怕就是縣令了。我想當一個好皇帝,但試問一句,倘若天下的知縣都玩忽職守魚肉百姓,我絕沒有成為好皇帝的可能!」
說到此時,太監劉若愚給皇上遞了一杯御酒。朱由校接過酒杯,繼續說道:「朕今天敬你們一杯酒,希望你們為大明天下子民做好官。」說完,天子一揚脖子喝乾了杯中酒。
皇帝的話恩威並重,字字句句打動人心,聽者無不動容。此刻見皇帝舉杯敬酒,大家先是怔忡,一忽兒又都明白過來,頃刻間都齊刷刷地跪倒,山呼萬歲。
然後宴會開始,廣場上早已擺了上百張八仙桌子,太監們為進士們上御膳御酒。教坊司的樂工演奏起歌舞,氛圍開始逐漸熱鬧起來。進士們一個個興奮不已,飲酒吃菜,好不熱鬧。
大明朝的北京城,在這裡居住著至高無上的皇帝,擁有著令人生畏的生殺予奪的大權,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最優秀的人物,可以最快地了解到關於時局的重要消息,準確地把握朝廷決策的脈搏;自然,也存在著實現年輕進士的主張和理想的最大機會……
在與科舉及第的進士們大宴一番之後,皇帝又挨個與他們談話聊天。在中極殿,朱由校第一個見得是本年的狀元郎——文震孟。
文震孟是天啟二年的狀元,他今年已經四十九歲了。朱由校查過文震孟的材料,他是大才子文徵明的曾孫,在書法上頗有造詣,除此之外他還精研過《春秋》、《楚辭》等典籍。這也是位考壇老將了,文震孟進過十次禮部貢院考場,歷時二十七年,終於一舉奪魁,成為大明朝的第八十二位狀元。
看完文震孟的檔案,朱由校一點都沒有重用他的想法。在談話中,文震孟只講一些之乎者也的東西,這些在天子來看就算是廢話了。談過以後,文震孟被授予翰林院修纂,干一些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