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大明由我而校 > 第0043章 軍工人才

第0043章 軍工人才

2023-12-21 20:39:28 作者: 樂港船長
  今日,禮部尚書孫如游以年老體衰為由請求致仕。皇帝批准了,他任命尚寶司卿袁可立為新的禮部尚書。

  鑑於棉衣案中,工部尚書王佐貪墨大筆軍餉,已被處斬,其職位由徐光啟擔任;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崔景榮皆有失察之罪,他們都被免職為民。戶部大小事項由剛提拔的戶部侍郎畢自嚴管理,兵部尚書由當今的內閣首輔孫承宗兼任。

  孫承宗、徐光啟、袁可立三人都被皇上封為帝師,負責陛下的經筵講讀,可謂是聖上的心腹之臣、左膀右臂,令文武百官羨慕不已。

  今天,朱由校又去了京軍大營視察。也許是伙食改善的情況,這一次皇帝見到的士卒明顯比第一次來的時候要精神飽滿,雖然武器和盔甲還比較簡陋。

  京軍十二團營,在萬曆末年的編制上是十二萬人。孫承宗擔任內閣首輔以後,叫京軍的將校自查了一遍,還剩下九萬多人。孫承宗再次派得力的下屬細查,發現實際人數只有八萬二千人。在這八萬二千人中,把年老體衰身體有疾病的士卒去除掉以後,就剩下六萬兵了。

  內閣首輔罷免了那些虛報人數的將校,現在京軍的訓練是由京城守備滿桂來負責。

  不得不說,孫承宗推薦的滿桂真是一位勇將。他武藝高強,精通騎射,而且能和士卒同甘共苦。皇帝去視察的時候,滿桂正在教士卒們騎馬馴馬。

  天子近距離觀看士卒們訓練,突然有一匹高頭大馬掙開了韁繩,向皇上狂奔而來。滿桂衝上去擋在烈馬前行的路上,滿桂與烈馬近身,馬的後兩蹄飛擊滿桂。滿桂一側身以兩隻手各握一蹄,向前一推,馬前足雙蹶,跪在地上就動不了了。在場的軍士們拍手稱快大聲叫好。

  等到幾個士卒把烈馬牽走以後,身披盔甲的滿桂走到皇帝面前,單腿下跪請罪道:

  「末將辦事不利,沒有看管好馬匹,讓烈馬驚擾到皇上了。請陛下責罰!」

  「沒事,沒事。滿桂,你真是好功夫啊。剛才那招力摔奔馬,沒有幾百斤的力氣是做不到的。」

  皇帝打量著滿桂,今年滿桂才二十六歲,外表看起來有些憨,給人一種有勇無謀的感覺。滿桂年少時,便善於騎馬射箭,入伍後每次參戰,都斬首、截耳不少。按照明軍中的規定,斬獲敵人一顆頭顱,就可授任官職,否則就賞給白銀五十兩。滿桂屢次拿到賞金,卻沒能得到一官半職。年近三十,才當上總旗。又過十年才當上百戶長。如果不是現在戰火頻仍的時局,以及內閣首輔孫承宗的賞識,滿桂還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升官。

  「謝陛下稱讚。」

  「滿桂,朕問你,現在京軍三大營有多少戰馬?」

  「回陛下,京軍有一萬軍馬。但實際上好些軍馬因為管理不善,餓的根本上不了戰場打不了仗。」

  「那你說,現在敵人就打到京城了,京軍里能拉出去打仗的戰馬有多少?」

  「末將估計三千左右吧。不過陛下不要擔心,末將最近正在重新訓練將士們養馬馴馬,所以只要草料夠,能上戰場作戰的馬匹數量能增加到八千匹左右。」

  「那將士們呢?能拉出去作戰的有多少?」

  「根據末將的訓練,如果只是當刀盾手的話,有三萬人可以短時間作戰,但是承受不了長時間的苦戰血戰。現在京軍最大問題是缺乏弓箭手,而弓箭手的培養沒有一兩年的時間訓練,是不可能作戰的。騎兵可以作戰的只有三千人,如果戰馬足夠的話,還能再培養一些。」

  「嗯,滿桂說話很實在麼,朕很喜歡你做事的風格。」朱由校說完就和幾位大人去巡視北京城外由徐光啟管理的數理院下轄的兵工廠。

  朱由校直接在城外劃了一塊地給徐光啟做火器,徐光啟依靠著他在明朝科技愛好者中的巨大威信收攏了一堆科技人才。比說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李之藻的學生張燾,民間學者焦勖和御史畢懋康都是製造火器的人才。

  目前兵工廠正在製造的還是已經過世的火器製造家趙士禎留下來的魯密銃,畢竟魯密銃作為一把火繩槍來說確實質量過硬、威力巨大、使用方便。

  御史畢懋康提出要改良火槍,要把火槍用火繩點火的裝置,改進為用燧石發火裝置,從而克服了用火繩點火怕風雨的弱點。燧發槍是在發火裝置上安置了一塊燧石,發射時,由射手扣動扳機,安裝於扳機上的龍頭下擊,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藥室中,使火藥燃燒,產生氣體推力,將彈丸射出。

  這種槍的特點有二:一是不怕風雨,在惡劣氣候條件下也能發射;二是不用像火繩槍那樣事先點燃火繩,只要在使用時連續扣動扳機,摩擊燧石,便可連續發射,因而簡化了發射手續,提高了射速,是單兵槍發火裝置的一大改進。

  畢懋康已經畫出了圖紙,具體的製造還要看實踐結果。朱由校前世受到的現代教育,面對這些還未曾進入工業時代的冶煉業還是有一些用處的。

  朱由校要求兵工廠要先統一度量衡,另外要研究整裝彈藥。以前火炮發射的彈丸是與發射火藥分開裝運與裝填的。以後要把彈丸與發射火藥整裝在一起,這樣能簡化發射手續、縮短發射過程、提高射速。另外就是要讓工匠們能夠互相配合,實行流水線配裝提高效率。

  暫時朱由校只能想這麼多,但就是這幾個點子就讓徐光啟驚艷了好久。朱由校也很激動有這麼多的科技人才可以為己所用,這是因為明朝正處於一個西方科技開始引進東方的時代。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正好是明朝西學東漸的時期,其主要標誌就是以耶穌會為代表的教會向世界各國派出傳教士,在傳教布道的同時,傳播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科學文化。

  萬曆年間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士,伴隨著天主教教義,帶來的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這個時期的大明官民思想比較開放,提供了一個寬容的接受環境。這樣的中國大環境有點讓傳教士感覺到如魚得水,雖然教徒的數量並不理想,但層次質量很高。徐光啟、李之藻和楊廷筠這樣的士人成為入教受洗的中國教徒中官位最高者,也是學術成就最顯著者,號稱天主教在華三柱石。

  楊廷筠和李之藻都是徐光啟已經推薦給皇帝的臣子。楊廷筠懂拉丁文,但是當朱由校聽說他是東林黨人,又沒有像徐光啟那樣的科技知識,而且年齡也太大了。朱由校就放棄了重用他的想法。

  倒是李之藻這個人極擅長數學,對地方稅收弊政也有一番研究。

  過了幾天,皇帝召見了李之藻和王徴。

  穿越者的數學水平還是不錯的,他問了李之藻一些計算的數學問題。

  李之藻回應皇帝,現在大明的研究算學的學者一般都研究珠算,普遍學習數學家程大位寫的《算法統宗》。而李之藻研究的就不僅僅是珠算,他還研究西方的筆算。李之藻和利瑪竇一起編寫的《同文算指》敘述了比例(包括正比、反比和複比)、比例分配、盈蕪、一次方程組、數列(包括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開平方、開立方、開高次方、帶從開平方等算法。

  這些數學方法皇帝一點也不陌生,他與李之藻相談甚歡,引得這位數學名家的不停讚嘆。李之藻的思想與皇帝不謀而合,就是把明朝的財政收入統一管理。朱元璋設計的大明稅收系統過於複雜,還很死板,不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量。

  就因為財政不統一,給大明官僚尋租的空間也變大了。皇帝需要一個數學水平高的官員管理國庫收入與支出,朱由校決定任命李之藻為戶部尚書。

  王徴則是一個擅長製造機械的舉人,他研製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寫成《新制諸器圖說》。王徵非常喜歡西方的科學技術,他與傳教士多有來往,也是最早的陝籍天主教徒之一。

  這次他聽說皇帝成立了數理院,招募懂得算學、火器、機械、農學的人才。王徵已經年近五十了還沒考上進士,好不容易等來這麼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王徵急忙來京城找到徐光啟,求他向皇帝做一個推薦。徐光啟早就聽說過王徵在機械方面的才華,他急忙上疏向皇帝推薦了王徵。

  王徵見到了皇上,他給皇上演示了自己的機械作品——輪壺。

  輪壺是用齒輪輪系代替傳統的滴漏銅壺創製的報時儀器設備。全部機件均裝在一個正面高、長各為二尺六寸、側面寬一尺二寸的木櫃內。

  上層為報時木人,下層左右為鼓和鍾,中間安裝用鉛彈作懸重的齒輪輪系,帶動木人報時,並能敲鐘擊鼓。齒輪上方安有一個「十字分左分右」的「撥齒」。「左推右阻」,使齒輪的轉動「遲遲其行」。王徵認為「輪壺之妙全在於此。」顯然它是此機械鐘的關鍵部件一擒縱器。輪壺比製作滴漏銅壺簡易,報時準確。

  朱由校看著這個報時儀器,心裡真的是很震驚。這麼好的人才,竟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大名。朱由校讓魏進忠賞賜給王徵五百兩銀子,買下這個儀器放到內閣去報時。皇帝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機械作品。王徵說有,皇上馬上派人拿他的其它作品。

  王徵帶到京師的還有一套叫代耕的農具。代耕是用人力代替畜力的耕地的農業機具。

  所謂代耕是安裝在用人字木架支持的軸上的轆轤。一對代耕各坐一人,相向轉動轆轤,另一人扶犁,使纏在轆轤上的繩索牽引犁轅,犁即可耕地。

  皇上當天就把王徴選進數理院當院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