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計定子午谷
2023-12-18 01:18:29 作者: 魔力鳥
在內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茶馬,巡漕,巡關,攢運,印馬,屯田。師行則監軍紀功」。巡按稱為「代天子巡狩」。官雖不高(正七品),出外巡查時權力卻很大。設通政使司,有通政使、左右通政、左右參議等官,掌管「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一同設立的還有大理寺,翰林院,國子監以及太醫院等。其中一個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內閣。名義上內閣是皇帝咨政機構,設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各一人,正五品。
本來劉琮還想設立樞密院統轄全國軍事系統,考慮到國家尚未統一,軍事高度集中反而不利於各處駐守將領發揮這才作罷。
不打仗的日子過得很快,就連當初那個毛頭小孩鄧艾如今都已長大成人,為了感謝劉琮的知遇之恩,已經來到襄陽為官。在襄陽呆了三個月之後,劉琮便讓其去白水關跟著魏延學習。
而大漢與曹魏對峙的局面一時間也不能被打破,東西中三條線,中線基本上雙方囤積重兵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劉琮與曹操也是十分默契的按兵不動。能夠進行小規模的戰鬥也就西線和東線,在西線一直是夏侯淵主攻,魏延防禦。而東線則是甘寧、陸遜主攻,張遼防禦。
因為白水關的存在,夏侯淵幾乎討不到什麼便宜,倒是東線因為戰線較長,張遼疲於斃命。甘寧和陸遜配合著將方向不斷上推,尤其是在江淮地區,不過也僅僅是限於淮河以南的區域內。再往北廣袤的平原,曹操的騎兵有絕對優勢。
劉琮在等待,等待曹操去世,北方大亂的機會!當然在此之前也必須做好相應的準備,而從西線進攻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觀眾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皇朝的中心。在朝廷穩定下來之後劉琮也不止一次的主持召開高層軍事會議,甚至魏延、龐統等人都數次往返於白水關、襄陽之間。
劉琮最終下定下決心奪取漢中,讓馬超。黃忠再次從江陵出發與魏延匯合,然後對漢中發起了攻擊!歷史上蜀漢和曹魏對於漢中也是展開了數番爭奪。所以劉琮自然知道漢中對於自己的重要性!
漢中地區位於秦嶺和大巴山脈所圍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險峻的秦嶺山脈與魏國的關中地區相連,南面隔大巴山脈與四川盆地相通,是從關中進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於秦嶺比大巴山脈更為險峻,因此,對於四川的守衛者來說,以秦嶺一線作為對北方的防禦線比以大巴山作為防禦線在戰略和戰術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論述漢中的重要性時說:「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楊洪向諸葛亮強調漢中之重要時也認為:「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
相對來說,漢中對於北方來說,並不是關係生死的地區。北方以秦嶺作為防禦線比以大巴山明顯要優越。只有在北方要進攻四川時,漢中才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戰役的結果也證明了以上的觀點。劉備為了整個四川根據地的生死存亡問題,動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銳部隊和優秀將領、謀士,全力爭奪漢中地區長達一年半之久。反觀北方的曹操,不僅增援漢中的行動慢慢吞吞,最後乾脆沒有經過什麼作戰就放棄了對漢中的爭奪。
曹操的放棄漢中,就等於暫時放棄了進軍四川、消滅劉備集團的想法。現在劉琮也是要逼迫曹操放棄漢中,好為自己將來進軍關中做好準備!而魏延、張任、馬超、黃忠加上龐統的組合也沒有讓劉琮失望,終於在永平三年春拿下漢中,隨後魏延便領兵進駐漢中,他這個漢中都督也終於名副其實了。
拿下漢中之後,關於如何在北方大亂時奪取關中的問題在朝廷內部逐漸形成了兩種觀點。一個是諸葛亮、荀彧等人的計劃,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於關中地區,大軍安從坦道,攻取隴右,切斷魏關中與河西地區的聯繫,為進一步攻取關中和河西打下基礎。
另一個是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歷史上最終是採取了第一個計劃,結果是雖然經過5次北伐(如果包括後來姜維的就更多了),也沒有取得什麼戰果。
關中的得失關係到劉琮的統一大業的進城,劉琮自然也不敢怠慢,考慮到歷史上蜀漢數次北伐最終武功而返,劉琮可不想就這麼一直二分天下。所以在這個決策問題上也會放下身段,反覆徵求眾人意見,自己也是結合後世學的一些軍事理論。
歷史記載中關於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主要有兩個版本:
《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腥聚合,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輕裝***出子午谷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占領長安一帶,待諸葛亮主力自斜谷來會合,目標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占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
而事實上如今形勢和歷史上的蜀漢、曹魏和東吳三足鼎立不同。長安一帶沒有任何險要可守,這對於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劉琮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與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是什麼結果
一旦關中成為戰場,雙方則均不能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漢軍的糧草需要依靠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河東、中原進行補給(有渭河水運),比較方便(曹操當年攻關中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漢軍必不能長久。
而且長安是魏國西京,又是雍州治所,僅城牆一周就有80里長。即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占領長安,也根本守不住。所以劉琮將魏延的計劃詳加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基本框架,那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奪取潼關等險要,大軍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直接奪取關中,拒魏軍於關外。
從戰略上講諸葛亮計劃是奪取隴右,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如果漢廷的戰略目標是光復漢室,則消滅中原的魏國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其後才是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歷史上看,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中國的有:秦、漢、隋、唐,而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的則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隴右為根據地統一中國或北方的則一個都沒有。
隴右在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對中原地區的威脅上均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因此關中的失陷對魏國的打擊是更為嚴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從戰術上講魏延計劃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集中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等地,確保關中的
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隨後逐步加以各個擊破。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漢廷來說,是比較理想的;
諸葛亮計劃則由於道路遙遠,相對要化較長的時間,這樣,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戰區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還有北面的高平迂迴線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局面,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漢軍來說,決不是戰術上的好選擇。
諸葛亮的計劃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全之計,在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沒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
由於魏軍主力已經到達關中,就是街亭不敗,也會在隴右與魏軍展開長期的作戰,很明顯,漢軍從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期的作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與東漢時期的隗囂一樣——失守隴右。
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坂津的天險,保衛關中,而這時關中將成為漢軍可靠的補給基地,漢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無憂也。
所以兩廂比較,諸葛亮計劃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而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大半了。
當然要想讓魏延的計劃順利事先,除了要悄悄的加強漢中的軍事力量外,就必須發動突然襲擊,這個時機就是曹操去世,眾子奪位!同時要隱蔽作好一切準備工作,快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占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
黃忠和馬超二人在漢中倒是能夠率領騎兵完成這個任務。另外就是通過情報網絡摸清楚魏軍在關中的兵力部署,同時趁著魏國各處調動兵馬,關中最薄弱的時候下手!當然為了確保順利,劉琮計劃在此之前將東線和中線的部分戰將也秘密調往漢中,漢中集合以魏延、馬超、龐德、張任、韓當、徐盛、黃忠甚至趙雲等諸多猛將可以對關中守軍形成局部壓制。
當然這樣一個計劃並不是大張旗鼓的進行,而是藏於劉琮、魏延、龐統等人心中。人算不如天算,歷史上曹操是220年死的,離現在還有一年的時間,劉琮不知道自己攪亂了歷史進程,老天會不會按時收曹操,不過曹操已經六十四歲,而且把半生都是四處征戰,想來也活不長。所謂萬事俱備只等阿瞞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