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誰曾言華夏羸弱,有背嵬三百、宇內
2023-12-18 02:58:55 作者: 龍淵
「有的時候,那些遼國人甚至都懶得揮刀。他們就這樣騎著馬,漫山遍野的不斷追逐著大宋的潰兵,直到他們一直奔跑到累死為止……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到非常恥辱?」
「是!」被沈墨這麼一說,龍璃兒和莫小洛一起皺著眉頭,咬著牙深深的低下了腦袋!
「沒錯,事實上,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只見沈墨點了點頭說道:
「然後,在這些遼國人擊潰了宋國的軍隊,將這40萬人屠殺殆盡之後。這些遼國軍隊轉過頭來,就向著後面追逐而來的女真人投了降——他們獻出自己都城的時候,甚至都沒有對女真人做過一絲抵抗!」
等到他說到這裡的時候,只見沈墨抬起頭,向著小洛和龍璃兒問道:「你知不知道在當時,宋國的40萬人對上遼國的5萬,當時戰陣中的那些宋國士兵都在想著什麼?」
「不知道,」這個時候,只見小洛老老實實的搖了搖頭。
「我告訴你,他們每個人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見沈墨對著她們兩個人說道:「所有的大宋軍兵們,當時他們的心裡都是非常清楚。只要是對方朝這邊衝殺過來,他們身邊前後左右的同伴沒有一個人會站在原地,拿起兵刃來抵抗,而是所有人都會立刻轉身逃跑……」
「當時他們每個人心裡想的都是:只要他比別人跑得更快一些,那麼他就能比別人多活一會兒!」
「就是這樣的軍隊,我們大宋養了好幾百萬。每年耗費的民脂民膏、花費的軍資不計其數。」只見沈墨搖著頭,臉上帶著冷峻的神情說道:
「在大宋的每當一個地方遭受了天災,立刻就會有國家派過去的人拿著錢糧,把當地的災民收容起來當兵,以免他們造反……甚至當時東京汴梁城裡的80萬禁軍,全都被太尉高俅換成了工匠、小商販、乃至於挑夫船夫……」
「他們每個月只要上交一點錢,就可以不用操練、繼續干自己的小販營生。你們想一想,這樣的軍隊,他們能容忍的死傷比例是多少?」
「幾乎是零!」等到沈墨說到這裡的時候,就連莫小洛都一口說出了答案!
「沒錯!」只見沈墨聽到之後,立刻就重重地點了點頭!
「事實上,在冷兵器作戰的時候,如果雙方的軍械質量差不太多,傷亡的比例大致都是1比1,也就是一條命換一條命。」
「真正能夠影響到戰場勝負的,無非就是指揮官的戰術,和軍隊能夠容忍傷亡的比例。」
「如果根據我的估計的話,」只見沈墨接著說道:「當時的宋朝軍隊,能夠容忍的傷亡比例絕不到百分之二,而遼國的軍隊大概是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左右。」
「然而與此同時,女真軍隊的數值大概能到百分之三十。」
「實際上如果是兩軍對壘,即便是我率領著一支軍隊,只有對方數量的十分之一,但是我比對方容忍的傷亡比例能夠高出百分之五,那這場戰鬥也是我贏!」
「就差百分之五,結果就會差這麼多?」當聽到了沈墨的話之後,只見龍璃兒猛然間睜大了眼睛,詫異的看向了沈墨!
「就差這麼多,」只見沈墨點了點頭說道:「在我這裡,還有另外一個例證。」
「當時的岳武穆岳爺爺,被高宗皇帝和秦檜在風波亭害死之後,他手下有300精銳親軍,名字叫做背嵬軍。」
「當時這些軍人聽到了岳飛的死訊,隨即就向著嚴陣以待的金軍大營,開始了絕死衝擊!」
只見沈墨神情肅然的說道:「當時這300人,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殺進敵陣,在自己這300人死盡之前,殺掉敵軍的主將兀朮!」
「於是這300人,就這樣殺進了8萬人的軍陣之中……」只見沈墨緩緩的說道:
「最終,他們一度曾經衝到了主帥的大纛面前,嚇得金軍元帥兀朮狼狽後退……這300人就差一點點,就在8萬人中,將對方的將領斬首成功!」
「那……最後呢?」聽到這裡的時候,就見莫小洛眼圈裡含著淚水,顫聲向著沈墨問道。
「最終這300背嵬軍無一生還,全部死在了對方的軍陣里……你告訴我,這支部隊,他們的容忍傷亡率是多少?」
「是百分之百!」等到沈墨說到這裡的時候,只見龍璃兒立刻開口答道。只見此時,就連她的小臉兒上也充滿了尊崇肅然的神色!
「咱們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這個時候,就見沈墨忽然轉變的話題,他接著往下說道:
「我很難有這樣龐大的兵源,去發展一支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同時我心裡也絕不願意,驅趕著上百萬的華夏民族子孫去戰陣之前浴血拼殺,和那些異族人一個對一個的拼消耗。」
「所以咱們的建軍策略,從來就是以最為精良的武器、和最為頑強的作戰意志,組成的一支精銳之師。」
只見沈墨說到這裡的時候,他轉過頭來,向著外面的那一片整齊肅然的配軍說道:「你們看見外面的這些人了吧?」
「他們拼命想要掙扎著求生,為了吃上一口飯連命都可以不要。我可以肯定,如果現在發給他們盔甲兵器,他們一定可以擊潰一支跟他們同等數量的大宋軍隊……就因為他們願意拼命!」
「可是,現在我只要帶著十個人殺進他們陣營,就立刻可以把他們斬殺得潰敗奔逃,絕無還手之力。就是因為我知道,我身邊的同伴絕不會棄我而去,而是會跟我一直衝殺,直到戰死為止。」
「所以,我要的是一支,永遠也不會後退一步的軍隊……」
只見沈墨說到這裡的時候,他的眼神中帶著意味深長的神色,看著外邊的那些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