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南京3兩事(中)
2023-12-17 18:06:28 作者: 孤君道
右相鍾羽正返回南京皇城北,太平門外,覆舟山下,玄武湖東南角落的南京都察院、刑部、大理寺,3法司歷來衙門都是安置在一起的,方便政務交接。
6月29這日的中午,南京一片陰雲,空氣濕熱。
3法司較北的大理寺,有十里長堤通向玄武湖湖心島,這裡有皇冊庫,屬于禁地。其中放著的是魚鱗圖冊,國朝最高的機密之1,即天下版圖、地圖、人口各種產出的匯總。
北京的魚鱗圖冊放在崇智宮,也謄抄了1份用最好的紙張為材料,放在天啟的陵墓里。
午休時間,右相鍾羽正在玄武湖設宴,葉向高與史繼偕趕到這裡,帶著行人司屬僚前往皇冊庫校對魚鱗圖冊。
南京的魚鱗圖冊已經更新過,但不知道具體做的怎麼樣。皇帝最大的消遣就是看魚鱗冊、永樂大典和報刊,這裡的魚鱗冊若出問題,會惹皇帝不高興。
朱弘昭的脾氣,相府這幫老頭子接觸的久了也清楚,還是小孩子脾氣,算不上多苛嚴。起碼對他們而言,皇帝的脾氣就跟小孩一樣,並不複雜。
該做的做好,也不會故意刁難你。
魚鱗冊實在是重要,是皇帝直接了解各地的第1手資料,若數據對不上,引發的問題可不小。
十里長堤上,波光粼粼。
葉向高拄著拐杖,回到南方都覺得身體滋潤起來,北方實在是太乾燥,歲數大了真有些扛不住。
南京這邊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凡是能提出來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各方都有意迴避,不願提及的問題。都不去面對的問題,怎麼解決?所以這種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
行人司的行人們去皇冊庫檢查,這種事情葉向高兩人也做不來,沒那個精力。
1處面南堤岸旁,葉向高有些乏了,在堤邊落座,看著樹上螞蟻,輕輕1嘆:「螻蟻碌碌,不知吃喝之外事。我等操勞這等心思,誰能記得?」
他累了,他對國相這個位置捨不得,可坐在這個位置上已經感到了厭煩。沒有人會厭倦權力、名望,葉向高也難免。可現在,他是真累了,感覺力不從心。
對待江南問題,對復社採取柔和手段開始,從新君登基以來,憋在肺腑內的那口銳意殺氣就散了。看著江南人得了好處還不知足,他真的累。
史繼偕精神奕奕,也坐在台階上,握著拐杖打著水花,眯眼看著雲層中的慘白圓日輪廓,又看著湖對面金陵八景之一的北湖煙柳,北湖煙柳後面就是台城,有雞籠山、北極閣、司天台與另外2景。
史繼偕長舒1口氣,呵呵笑著:「此1時,彼1時。」
葉向高聽不明白,還以為史繼偕拐彎在安慰他,史繼偕是個厚道人,起碼葉向高是這麼認為的。經歷了諸黨之爭,還卷在核心風暴之中,史繼偕這個次相安安分分輔佐他,真的讓葉向高感動。
看了1眼葉向高,史繼偕一臉的得意,指著背後說:「當年在南京,年少輕狂。與人夜闖玄武湖,潛水到這十里長堤上,等待旭日東升時觀這北湖煙柳之景。後大起大落歷經3遭,也看過這煙柳美景。但,最初之時,與今日感觀,格外不同。與歷次相較,又有大同。」
葉向高聽了點頭,明白史繼偕的意思,第1次是偷偷摸摸來看,能自由自在的觀賞,現在也是坦然欣賞,不像過往都是因為公幹與其他官員一起來看。
史繼偕是個怪異脾性,與不投機的官員一起賞景,對他而言無異於一種折磨。這就是此時的好處,坐的高自然有坐的高的好處,前提就是費心收拾該收拾的問題。
葉向高扭頭,看向1名中樞舍人,這是他的專職舍人之1。這名舍人將捧著的木盒遞來,葉向高找到飛騎急遞而來的摺子,遞給史繼偕。
中書舍人本來就是中書省的編制,但廢除丞相後,中書舍人與行人司一起歸入內閣。行人司有司正,中書舍人沒有這類長官。
侍從司改制,相府也要小改,從中書舍人中設立秘書郎輔佐諸相,再設立秘書令,統管秘書郎和中書舍人。建制要1步步調整、補充。
將府那邊也會設立虎賁郎、虎賁郎將、虎賁令作為佐官系統。
當代皇帝屬於開拓中興,有機會改動各方面,後來的皇帝就沒這個威望了。
史繼偕看完這份侍從司和稀泥的處理摺子,不用想就明白了,畢竟他們也有這個心理準備,只是呵呵1笑:「那些人,還是吃不得委屈。」
相府經手委任官職事宜,各處留下的坑實際上是夠的。只要對退伍軍官進行分別,將甲長以下歸入軍,轉入警固役;甲長以上軍官歸入將,分批次分待遇處理,就能將4千個坑的需求降低到4不到。
然後對退伍中高級軍官進行轉任降級處理,相府留下的坑完全是夠的。可將府不答應,矛盾就在這裡。鬧到侍從司,侍從司很給面子按著相府的處置意見打下來,卻沒有附帶皇帝的硃批,給了也白給,根本不頂用。
葉向高點點頭,哈1口氣,湖面清風拂面,鬍鬚蕩漾著:「是呀,還是吃不得委屈。皇帝不放心各處,還牢牢緊抓著,當寶貝哄著。就怕養刁了嘴,以後更吃不得委屈。」
武官編制本來就很大,轉任地方的流量很大,遠比文官晉升的流量大。
雖說考中舉人就能做官,國子監監生也有做官的資格,可非進士出身真的在官場走不順暢。所以老舉人寧願考死在考場,也不會去吏部報備等坑。也不是舉人們死心眼,只是人人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我能行,我能反殺……
若大批量的武官轉任地方形成傳統、潮流,以後的麻煩將極大。
他們很清楚皇帝準備怎麼幹,也知道將府會怎麼幹。將府里的何沖,就是1個大問題,這人不懂大局,為了軍隊建設,什麼都不管,什麼禍都敢闖,根本不懂得退讓。
這件事情秦良玉是贊同相府處置意見的,可何沖不同意,秦良玉夾在中間很難做。
都不是傻子,自然都知道南直隸基層即將發生什麼。
可這種事只能做1回,兩回,以後想要再做只能殺軍隊自己人。
可就做的這1回、兩回,會讓後續退伍的軍官充滿期望,期望過高,地方上根本無法滿足。可前兩次那麼大的退伍缺口都能填上,怎麼輪到後面就不行?
多挖坑的壞處都是經歷過的,不能多挖,坑又少,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蘿蔔數量,降低供需差距。否則年年退伍的軍官數量壓下來,朝廷與地方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
地方基層可以忍受提前退休,自己退下去安排1個族人頂上來還是可以的,地方基層控制依舊在本地人手裡握著。可大規模、持續不斷的退伍軍官安排下放,將破壞地方上這種最低忍耐範圍的運轉體系。
「這個事情不能這麼辦,等皇帝抵京,老夫尋皇帝再談談。」
史繼偕將摺子握在手裡,拍打著另1手,也只有他能去談,談不成還有葉向高做緩衝。這是很得罪將府、軍隊的事情,史繼偕不怕,他家裡是經商的,子弟從軍興趣不大。
不像葉向高,是軍戶出身,家裡子弟被皇帝弄了1批放到北京武備學堂9學。廣東葉家以後和軍隊打交道的地方多了去,這個事情葉向高不方便去硬阻。
畢竟考進士真的要看運氣,尤其是毫無背景的民戶、軍戶士子來說,考中進士真的是太難了。所以想要富貴,子弟從戎是個不錯的後路。
對著老搭檔笑笑,葉向高笑的有些難看,攤子越來越大,3司之間的衝突也逐漸顯出來。以前打仗或有共同的敵人,一切矛盾都不是矛盾。現在沒有新的戰爭,內部分權運轉,3個體系相互碰撞、交接,沒有矛盾才是危險的。
有矛盾說明彼此還是靠攏的,若是各干各的,老死不相往來,才是真正的大麻煩,也說明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葉向高又取了1份摺子,遞給史繼偕道:「這是1個閒人吃飽撐著做的統計,本該刊登在《京聞日報》上,被截了下來。」
史繼偕翻開摺子,1看標題9眉頭微皺:「江陰徐弘祖?」
「徐經的玄孫。」
葉向高又補充一句:「此人字振之,號霞客,乃是遼王府教授。」
徐經與唐伯虎的倒霉事,史繼偕自然也清楚,看著這份要人命的摺子,問:「這位是遼王千歲的人?」
「是遼王的朋友,只是掛名教授。」
徐弘祖的原稿很敏感,講的是兩宋和大明官員的出身問題,兩宋官員文武平均下來,平民出身非官宦世家、將門的官員占了5成。
而大明這個數據超了兩宋1截,武官多世襲,從明初至今,武官世襲出身占據7成3,文官5成8,合起來大概是6成7。
平民出身的文武官員,平均大致而言只有3成3。這還不算師門背景,這個出頭率實在是太低了,低的令人髮指。
這也是葉向高始終,真正憂心的東西,他是軍戶出身的進士,真正的寒門。
他很清楚上升渠道繼續封閉、縮小的危害是什麼。《水滸傳》說的很清楚,造反的主力永遠不是百姓、強盜,而是上升無門的基層文武及地方豪強。
百姓如蟻,讓他們能吃飽,有事情可做,那永遠都是大明最好的子民。
朝廷已經殺了很多,可徐弘祖的這道稿子意思很明顯,上升渠道還是太窄。要麼從上面控制漸漸放寬,要麼撐不住的時候被下面的衝破。
另1層潛在含義就是,大明真的是人滿為患,百姓多的超乎土地供養能力。官員數量此時又一頓精簡,導致上升渠道相對而言變窄,畢竟安置閒人的坑少了,按著比例去算,就是窄了。
好在幾次大清洗都是大換血,緩解了這種問題。
對朱弘昭而言,存在的問題,看不到的問題才是大問題。
對相府而言,任期內看不到的問題9不是問題,挑出來的問題才是大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才是問題,不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就不是問題。
或許,這就是老闆和員工的區別。
徐弘祖的稿子能從閻應元那裡轉到葉向高手裡,說明皇帝已經把這個浮出水面的問題當成了問題,皇帝注意到了,那就是相府要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再難,也要給1個說法交上去。
這種問題還不能擴大商議範圍,畢竟這個話題太敏感。徐弘祖的稿子流傳出去,引發的問題將是極大的,會讓寒門、平民出身的士子炸窩。
史繼偕也犯了與葉向高剛接手時一樣的詫異,這個徐弘祖怎麼弄到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