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中興大勢(1)
2023-12-17 18:06:28 作者: 孤君道
皇帝可沒說要把娘娘的手帕賜給他,這是娘娘御用的絲帕,他敢動一下?
正要入宮的相府兩人,崔呈秀這個後輩攙著史繼偕,論資歷崔呈秀給史繼偕提攜都不配,兩個人都有能力,可側重不同。
史繼偕是謀國的,崔呈秀也有能力,可達不到史繼偕的水準,也就算得上是個精明人,有手腕,更有膽量和抱負。加上魏黨核心的經歷,崔呈秀把尾巴夾得很緊,表現的很好。
當今念舊情,對他們這些天啟的心腹打手多加安慰,如今根基漸穩,中興大勢已成,他們這批有不光彩經歷的人,可能會在第2屆相府被剔除。
崔呈秀還年青,4多歲自然也想做個中興名臣。可怎麼能留下來?數遍朝中大佬,他看中了史繼偕的影響力。這是個十足的老狐狸,跟著老狐狸畢恭畢敬前後跑腿,這老狐狸開口,今上會給1個面子,將他崔呈秀留在第2屆相府中樞。
他缺的就是繼續在中樞做事的機會,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中樞才適合他。至於下放地方,成為封疆大吏,崔呈秀不覺得自己有資歷能壓住地方上的前輩。
「史太傅,崔部堂。」
鄭崇儉拱手,側立在一旁讓路。
史繼偕只是唔了一聲,崔呈秀多看了兩眼鄭崇儉頂上的絲帕,也沒說什麼,躬著身攙著史繼偕。
鄭崇儉繼續小心翼翼走路,史繼偕倚老賣老走的慢,問:「這位是去做談判的差事?」
「可不是?不過看架勢,君父似乎不滿談判。」
史繼偕聽了搖頭笑笑,想到當年朝中的荒唐事:「呵呵,別又是1個沈惟敬。」
崔呈秀也笑了:「那位沈惟敬也膽大,可惜了。」
沈惟敬確實是1個傳奇,功勞的確非常的大,可犯了欺君之罪。作為使者,又丟了大明顏面。
萬曆2年,豐臣秀吉出兵十5萬侵朝,渡海而來2天的時間就拿下朝鮮首都。對於突如其來的十幾萬虎狼大軍,朝鮮只組織了兩次象樣的抵抗,上陣的軍隊,1次僅僅8千餘人,1次1萬人稍多。正規軍爛完了,還不如各地的義軍打得好。
國王逃向鴨綠江,想要入境避難,並請求大明爸爸救場。大明準備派就近的遼軍支援,以李如松為大將,但是當時李如松正率遼東軍在寧夏平哱拜之叛,正到了關鍵時刻,馬上寧夏戰事一結束李如松便會率領遼東軍會合南方調集的軍隊時刻準備入朝。
寧夏哱拜未平,需要拖延時間。兵部尚書石星東找西找找來了沈惟敬,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出身。在石星推薦下,朝廷給他封了個不大不小的官,派到朝鮮戰場上去忽悠日本人,拖延時間。
沈惟敬到了朝鮮後借自己天國上朝的特使的身份,把朝鮮日本兩方都給忽悠住了。他1方面安撫朝鮮君臣說天兵很快就會來救,1方面對日本將領不屑1顧的威脅,嚇住了這些土包子,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把朝鮮局勢給拖延下來。
接著李如松入朝,他帶兵在朝鮮連戰皆捷,收復平壤。但在漢城1帶孤軍深入,被日軍包圍。他處亂不驚,以3千遼東鐵騎和精良的火器沉著應戰,抵擋住了兩萬多日軍的多次進攻,一直堅持到援軍到來。
這次漢城被圍也叫碧蹄館之戰,在日本被大書特書,宣稱為碧蹄館大捷;朝鮮史上稱中朝聯軍以少勝多,也叫碧蹄館大捷。李如松吃癟,給了石星1個口實,打日本並非輕鬆之事,而且因寧夏之役國家財政惡化嚴重。於是,為節約經費明軍才輪番入朝作戰,也跟日本議和的事情便再次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這個時候其實雙方都已經打的很艱難了,戰線維持在漢城附近。豐臣秀吉還是極力要求繼續進攻的,可是日軍1線的作戰部隊和將領都已經疲憊不堪,而明軍方面由於朝鮮政府鬆散的組織,後勤也遇到了很大困難,別說9地補充,連朝軍的軍械都要大明來補充,也是這1次戰役,使得朝鮮軍備跨時代進步了3個世紀。
說出來別笑,朝鮮的火器有天地玄黃4個級別,十分酷炫。火炮填裝的不是彈丸,而是大箭……非常的先進,唔,類似加農火箭炮!
射程威力,大明文人這邊對紅夷大炮的描述是一炮下去糜爛十里,朝鮮史書的對天字號火炮的描述則是過百里……
這個時候石星也希望見好就收,談判對於雙方都是1個可以下的的台階,談判代表的人選肯定是沈惟敬。
談判初期,日軍先是主動讓出了已經被他們蹂躪成廢墟的漢城。之后豐臣秀吉提出了7個不切實際的條件如割讓朝鮮4道、明日通好等等。沈惟敬11答應,答應後他並沒有如實匯報,而是報告說他已經說服日方。
萬曆22年臘月,日使者內藤如安前來兌現承諾。年末,石星提出了真正的條件:日軍撤退、封豐臣秀吉為王,永不侵犯朝鮮。
而豐臣秀吉得到的關於談判結果的匯報,是明朝主動乞求和平,承認他為大明王,管理包括當時的日本和朝鮮,跟萬曆平起平坐。詔書讀到1半時,他憤怒地說:我當王還用你們來封?
原話是:吾欲王則王。
實際上,也是做場面,前線打的1團糟,後方德川家康尾大難除,身體又不行了,兒子又小,他也是強撐著做秀,以示強大。
而主戰的李如松一直盯沈惟敬盯的很緊,最後李如鬆手下1名軍校帶著1隊騎兵,在沈惟敬偷偷溜去日軍大營的路上把他抓獲,拿回京師。
有辱國體啊,於是兵部尚書石星在獄中抑鬱交加,不幾日便絕食身亡,沈惟敬卻是該吃吃該喝喝,一直在獄中待到了兩年以後壬辰倭亂結束,開始秋後算帳,處理了1大批諸如漢奸,逃兵,作戰不力的將領時,沈惟敬這時人頭落地,是非功過很難說。
接替石星的就是田爾耕的父親田樂,這位屬於大明最牛兵部尚書之1,在甘肅巡撫任上帶著偏師,主力在寧夏打,這位帶著雜兵橫掃周邊,直接進入兵部,諡號襄敏,賜丹書鐵卷免子孫十死。
田樂5年,後來的蕭大亨6年,整個兵部尚書都是西北出來的,遼鎮日子過的很苦,遼鎮支持的李化龍升上去後,增強遼鎮不久,建奴就反了。
史繼偕和崔呈秀還以為鄭崇儉過於愛惜羽毛,不敢在談判時過於露骨,或者是為了充臉面答應了日本一些亂78糟讓皇帝感到窩心的條件。
鄭崇儉確實有這些問題,已經捏了1個軟柿子,可始終認為自己自己提出的條件過於刻薄,反倒是有損上國顏面,想著和稀泥把事情糊弄過去。
這就是朝廷的毛病,也是文人的毛病,對人寬厚而對己苛刻,對外人仁慈,對自己內部苛刻。狠起來非常狠,可對外人總有些束手束腳,太在意外人的評價,很奇怪的一種心態。
瓊華宮,史繼偕坐在銅爐旁,由崔呈秀念著他的提議。史繼偕主張的是東南沿海修築炮台,以台灣、寧波、廣州等海貿核心為主,省的水師在日本,紅夷各國船隊騷擾東南。
畢竟大明、朝鮮、日本以前有不少類同的貿易資源,有競爭力自然價格抬不上去。現在統合後,朝廷控制的市舶司要提價,統1價格。賺錢的是朝廷和商團,損失的自然是西夷人,這些人能滿意?
唔,史繼偕是寧波人,一直想給家鄉修建炮台。
朱弘昭沉吟,史繼偕不得不開口講述一個很不好的兆頭:「萬歲,北方各處動工繁複,稅收多用在北方工程,河道工程、官道重整、鐵路鋪設都以北方為主。去歲夏收,雖有天災減產。但百姓好做工而疏於農事也是關鍵,為朝廷做工,百姓生計優於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