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不是1個量級
2023-12-17 18:06:28 作者: 孤君道
北方五分之三的軍隊在外作戰,一旦崩盤絕對是災難性的,沒人敢拍著胸脯打保票,就算回到家裡也沒心思過1個安穩的年。
為了穩住前線軍隊,朱弘昭前腳派出曹少欽赴日,後腳又1份家信給西南總督王三善,由王三善轉交修道的朱弘林,讓他帶人無論如何也要將朱弘林綁回來。
朱弘林性格溫和,手段柔,他不去日本,待在朝鮮也能極大的穩定軍心。
說到底,朱元璋開了1個很不好的頭,將打天下的老兄弟殺的幾乎是1干2淨。導致的結果是,朱弘昭擔心前線將領有這方面的顧慮,能1口氣肅清日本武裝力量,卻故意拖著。或者是擔心回國後,遭到以後的清洗。
在日本,他們就是大爺,真正的大爺。回國,就是孫子,小命都捏在他手裡。他殺文官士紳殺的那麼狠,比太祖都狠,人人都怕了。
他有這方面的顧慮、疑心,更別說各處。矛盾是一方覺得有,那就有。猜忌也是如此,信任實在是太難了。
沒有完全的信任,有默契的信任對於此時來說也很難,誰讓他殺的太狠了。這就是殺人的負面效果,人人都怕這種宿命落在自己頭上。
通訊問題過於落後,看來要想盡法子弄出電磁理論,將電報搞出來。有了電報,再有鐵路,朝廷就能將萬里之外的飛土納入有效的統治範圍。
征日不是征安南,安南國在南邊離京師很遠非常遠,可都在一片大陸上,聯繫是方便的。與日本隔著汪洋,大海便是最大的障礙。
通過日軍各藩的表現朱弘昭已不將日軍放在眼裡,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前線軍隊內部協調,軍隊與中樞的信任問題。
依靠不計成本的火器戰法,這也是以後戰爭的趨勢,最重的就是各處協調以及大量的後勤。日軍還是各藩零零碎碎拼合的軍隊,指揮體系已顯得混亂,補給更不用說了。
德川氏施政保守,不重視火器、炮兵,別說補給火器兵種作戰所需的大量後勤,他們連成規模的火器兵種編制都沒有。
面對站穩腳跟,擺明了就是來殺人搶地盤的明軍,近乎全火器的明軍,還在玩兒槍陣的日軍,怎麼打!
南路顏思齊奇襲關東,3個騎營萬餘騎在關東平原上橫掃一切,已將江戶城圍死,圍點打援。
德川氏所謂的天下精銳赤備,就是1支騎兵,招納武田氏赤備敗軍模仿而來的,匯合關東各家的騎馬武士、德川氏旗本親軍,湊出兩萬騎進行騎兵決戰,想要擊敗明軍的前鋒,給各處打氣,鼓舞軍心。
結果不言而喻,一群騎著還不如騾子大戰馬的日軍精銳,被套東軍團抽調過去的萬騎全殲。
騎兵對沖對馬匹素質要求極高,馬一定要有耐力,兩個騎著蒙古馬的騎兵營不缺耐力。另1個列裝山丹軍馬的重型甲騎營負責沖陣,犁庭掃穴一般將日軍重重騎陣鑿穿。
騎士身高也很重要,高的一方對沖的時候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更容易命中對方。雙方的戰馬不是1個量級,兵員身高也不是1個量級。
甚至崇尚神道佛教的日本武士,根本不吃山裡的野味,整體缺乏肉類補充,代代積累下來身材普遍低矮。不說燕趙之地的高窕女子,光是大明江南女子去日本,都是在大街上不用踮腳尖的那號人物……
而日本封閉,馬種想改良,去哪找優良馬種?漢武帝為了優良馬種9滅了大宛,日本能滅誰又能引進誰的?馬種沒那麼好引進,此時的騎兵就是戰略力量,好引進的話,漢武帝也沒必要興師動眾遠征去滅大宛。
關起門來,日本的騎兵還能稱王稱霸,現在騎著高頭大馬的明軍來了,一個個又是5尺3寸開外的大個子,這還怎麼打?
日本關東地區能挑出1萬名5尺3寸高的青壯,都是一件難事。
不少朋友應該玩過信長之野望這款遊戲,每個日本武將都有列傳,有心的可以去數數,有多少非常漂亮的列傳上寫了主人的身高?最多寫的就是勇猛、忠誠或其他特點,很少有寫身高多少的……
再看看我國古人列傳,有身高優勢的1定會標註,很多列傳都會提到身高。比如諸葛亮高漢8尺,1米8的高帥富;各類武將列傳介紹的第一句話,就是身高多少多少!
只有日本京畿地區、9州地區還有這個可能,因為渡海避罪而來的中土後裔多,才有較多符合大明募兵要求的青壯。
還有馬種,蒙古馬出名的是耐力和耐食能力,能嚼碎的東西蒙古馬就能消化。蒙古馬的形體不算多好看,強大的消化能力導致蒙古馬普遍掛著1個大肚子,為減少能量消耗蒙古馬也是朝著低矮進化的。
低矮的蒙古馬,都比日本馬高,日本騎兵被叫做驢子騎兵,就是這個原因。
馬這種東西1輩子只吃草,若不想餓死,那1輩子就要不停的吃草,除了睡覺的時候。所以戰馬要吃豆料等高蛋白食物,否則別說作戰騎乘,光是訓練就能耗死馬。
論耐力,距離越長,人的耐力比馬就越顯得優秀,要知道我們的先人可是兩條腿奔跑,拿著木棒打鹿、馬、羊過日子的!
消化能力、能量儲存、身體結構決定的消耗擺在那裡,以兩千公里為限,步軍與騎軍競賽,絕對是步軍先抵達!
人可以走走停停隨時補充體能,戰馬不行,載著騎士跑個千8百里,1路上吃的遠遠跟不上所消耗的,掉膘厲害。消耗完身體積存的能量,馬也就廢了。
其次就是騎軍隊列,採用騎牆戰術的明軍騎士,數量上占據劣勢,可能在局部上形成以多擊少的優勢。日軍又是徹底的封建化軍隊,軍隊是大大小小各家族的,有統1的指揮,可心思可不是都向著德川氏的,他們有自家的家族要考慮。
1處作戰不力崩盤,則處處崩盤,大軍交戰戚繼光說的很明白,槍叢戳來,槍叢戳去,1人挪步,全軍側目。唯有同進同退的軍紀,才不會因為1小股軍隊的潰敗造成全面性的連鎖崩盤。
南軍在相模灣登陸,兩軍決戰在相模地區與江戶城所在的武藏地區之間,隔著1條河開戰,依靠炮艦掩護明軍3個騎兵營渡河。
發動半渡而擊的日軍,一場廝殺後,甲騎營破敵,兩個標準輕裝騎兵營收割,1路差點追到江戶城,1口氣吞掉了日軍關東地區僅有的機動兵力。
北路沈有容搶占佐渡島,海霧中1支運輸隊迷航登陸日本越後平原與越中平原之間的天險山路,南邊是信濃地區險峻高山,北邊腳下又是大海。
1處叫做親不知子不知的地方,意思就是人走這條路,就會失蹤,被叫做親不知子不知。越前前田氏動員的兩萬軍隊意圖走越中,經越後南下關東支援。
只是1營人馬,巴東軍團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帶著1個營山地兵,依靠天險以及槍陣、火器戰法,還是兵分兩路的情況下,將前田氏兩萬大軍前後堵死,也不敢納降,將前田氏兩萬人活活困的跳海逃生。
在圍困的過程中,越中地區和越前地區的日軍多次企圖裡應外合,前田氏也打算來個中心開花。卻被依靠地勢,在兵力無法展開的情況下,雙方戰線接觸面過小,有器械、戰術絕對優勢的山地兵扼殺了這些美好的設想。
東西兩路援軍打不進去,中間被堵的前田氏也突圍不得,秦翼明部也動彈不得,依靠火器守住天險,又有運船補充彈藥消耗,就這麼活活困的前田氏潰散。
日軍見識過朝鮮戰場的遼東鐵騎,可這些日軍將領、老兵又在哪裡?
李如松率領3千家丁即遼東鐵騎輕敵冒進陷入日軍包圍,戰場狹隘地勢不適合騎軍奔馳。日軍重圍李如松,但還是沒有啃掉李如松。也是這1戰,使得日軍息了野戰的心思,使戰爭變成對峙局面。
消耗下去,明軍不斷輪替,投入兵力始終在34萬,將人數眾多後勤壓力更大的日軍活活耗得能餓死。隨後明軍動員到了湖廣地區的軍隊輪番到日本,大有全國軍隊都去朝鮮戰場歷練一番的意思,耗得豐臣氏苦不堪言,豐臣秀吉歲數又大了,戰爭又不得意,勉強撤軍後,留下兒子而亂麻一樣亂糟糟的基業,死了。
其中,關鍵的是德川氏沒有參與到征朝戰役中,各家在前線流血,德川老烏龜縮在後方開發領地休養生息。
隨后豐臣氏中樞文臣派與征朝返回的武將派內鬥,德川老烏龜忍了一輩子,才得到冒頭的機會。最後的結果是豐臣兩派都完蛋了,導致對明軍有戰爭經驗的將領被清洗,這些將領的家臣也被流放或清洗。
而德川氏沒有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又把有對明軍有經驗的人弄了個差不多,所以現在東部地區,除了伊達氏有這方面經驗外,德川氏沒有……
武英殿內,地圖氈毯上,一宿沒合眼的袁樞將之前的變動復原,手裡拿著掛著小勾的木棒,將恢復原位的兵人模型吊起,講著這3日的戰情變化。
朱弘昭眼圈有些黑,整個人也顯得瘦了些。皇后冊封一事不能再拖了,按著他1再改口,從相府那裡取得的期限約定是前線軍隊獻俘時冊封,來個雙喜臨門。
可看前線的架勢,這個藉口莫非又要更改更改?
比如提前推動丁役法,禁止民間早婚,將男丁婚姻限制在十八歲後,他這個皇帝9該以身作則,這樣不就又能拖兩年?
唔,袁樞醞釀1個夜晚的腹稿緩緩講述著,朱弘昭卻想著這件事情……
不成不成,人口才是寶貴的財富,限制結婚年限,會毫無意義刺激百姓們傳統的觀念。他們不會管皇帝是誰,只要沒有逼死人的雜稅,能傳承香火又生活太平,就能滿足了。
其中,傳承香火這一茬子,還是不要去動為止,免得又被下面人把事情做砸了。很多好的政策,不論古今,都是在下面變形的。
相府還沒有捋順各處,也沒有精力盯太多的攤子。再說,總要給後面人一些事情去做。
「君父,日本朝廷乞降使者近衛信尋、德川乞降使者天海和尚已在大明門外跪立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