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治國安邦,順我者昌
2023-12-17 18:06:28 作者: 孤君道
在台灣設立邊鎮,也只是朱弘昭一句話的事情,在台灣設立府縣,也只是他一句話的事情。台灣的事情,荷蘭人的事情,對朝廷來說都是小事情。
朝廷現在關心的是遼東戰事及戰後治理問題,以及皇位能否順利轉交的事情。朝臣已經怕了,他們怕朱弘昭,更怕有不知死活的在皇位移交時跳出來刺激朱弘昭。
台灣當即被劃為1府3縣和1州兩縣,吏部尚書趙南星當即從來京述職的各地官員中選了1份評價頗高的名單遞上來補缺,由內閣選拔,也就是讓朱弘昭來選人。
設立府縣等於徹底納入統治,台灣將成為信地,首批官員去台灣是有生命危險的,畢竟土人可不認什麼朝廷命官,搞不好9因為稅收問題而抄傢伙打1仗,甚至會因為水源、修城、伐木、開田地之類的事情爆發衝突。
所以首批的官員不能死板,要手段靈活,最好還要膽子壯一些有帶兵的能力。也因為這是朱弘昭的意思,絕不能辦砸了,否則朱弘昭臉上不好看,那就有他們的好看了。
翻著剛剛謄抄好的檔案,朱弘昭先找台北府的知府人選,1邊內閣大臣都等著,等這事處理完了一起將遼鎮的事情敲定。
翻了1圈看著千篇1律的格式化評價,朱弘昭實在是很難辨別哪些人有才幹,哪些人是關係戶,將名冊放下,扭頭看向葉向高,葉向高當即挺直腰。
「葉公之高徒少詹事成基命,孤在首善書院聽過其幾堂課,是個頗有才華的能臣,格局眼界非常人所能及。」
成基命並不受東林人看重,哪怕他的座師是葉向高也不成。因為成基命的政治趨向偏右,不同於武斷派,或故意裝糊塗一起武斷的極左東林風格。
「正所謂舉賢不避親,這份名單鮮有東林之人,趙公以後莫要如此。只要不犯孤與諸公之約定,有才有德之人有多少舉多少,莫使大才大德埋沒於案牘之間。」
舉不舉官是你們東林的事情,任不不任命是他朱弘昭的事情。選拔官員這種事情,1碗水要端平,哪怕不選東林人,也要把東林人的名字填進去,好堵住他們的嘴,免得私底下瞎嚷嚷。
趙南星拱手:「殿下寬宏,臣知罪。」
葉向高也起身拱手:「殿下有所不知,靖之履官以來只在中樞為庶吉士,歷任司經局洗馬,後署理國子監司業事。並無理政經歷,老臣恐其生疏政事,不體民情以至鑄成大錯。」
本來成基命的前途是很好的,因為天啟元年,他負責教授天啟學業,天啟有1次沒有去上課,成基命覺得只是小事情,沒向內閣稟報,結果就被內閣打回原型,成基命辭官在首善書院講學,去年秋被起任為少詹事。
少詹事負責東宮庶務,天啟沒有子嗣自然也9沒有東宮系統的官員什麼事,可朱弘昭被立為皇太弟,算起來詹事府就是朱弘昭正管的衙門。
明中期以後,詹事府成為翰林官遷轉之階,太子儲君出閣的講讀之事都由其他官員充任,名實已不相符了。
可這事變質了,可國法規定的東西要糾正過來再輕鬆不過。所以成基命主動找了一些朱弘昭喜歡的地理雜書送呈,加上朱弘昭對他的印象不錯,1來2去就有了書信聯繫,相互研討一些地理風俗,算是朱弘昭的日常消遣。
葉向高沒想到自己並不看重的這個弟子,竟然人不知鬼不覺的和齊王搭上了線。現在他哪怕天黑回宅子,也不敢找成基命來詢問。
官員們現在很老實,要麼上朝或進衙門坐堂辦公,要麼回家老老實實待著。本來9該這樣,免得官員們私底下串連結黨。現在誰都不知道會不會再爆發一場政治清洗,有了風暴因為走的近了,一起被逮進去是很正常的事情,喊冤都沒得喊。
「台北府初設,萬事從頭起,權當是1次歷練。畢竟台灣荒蕪,也不怕弄壞了,9先欽差少詹事成基命以本職充為台灣巡撫,總管台灣軍政事宜。所缺人手,9由成基命選定,孤將台灣交給他3年,3年後若做得好,孤以6部左侍郎相待。」
此時地方上,尤其是南方,不僅南方軍隊受文官掣肘嚴重,文官之間相互拉後腿也是1個很不好的風氣。既然要給成基命1個機會,朱弘昭不妨送佛送到西,1次把政策給到位,免得成基命下去後受制於人。
再說,東林在南方的威望擺在那裡,成基命下去巡撫台灣,沒人敢得罪東林人,只會配合。
葉向高代替成基命答謝,史繼偕則在一旁撫須含笑,齊王重用成基命,帶來的好處是總體性的,起碼君臣之間的對立會消減不少。
不過,葉向高有麻煩了。東林人內部大清洗,流了大血,結果齊王丟下來的第1塊大肥肉被葉向高的弟子成基命給吃了,其他派系如何能心平氣和?
而且以成基命的那個對事不對人的脾性,台灣所缺的屬官估計不會給東林人多少面子,會加大東林內部的對立。
台灣的事情捋順了,現在該是遼鎮的事情了,這事朱弘昭尊重天啟的意思,不急著對孫承宗下手,而是督派監軍前往,這個監軍要符合天啟口中的強力屬性,所以人選上9將範圍縮小了1大圈。
「殿下,臣推薦山海關內外總督,右僉都御史孫傳庭前往遼鎮督戰。」
崔景榮起身抱著牙牌:「孫大人本9履職於遼鎮,上下相熟有利於穩定前線軍心;其2,孫大人精熟軍兵事,軍法如山可使遼鎮1改往日積弊;其3,孫大人可總督遼東各路兵馬而不使兵將離心,利於統合各部戰力悉數用於國事。」
葉向高起身道:「殿下,臣舉薦山海關監軍,左僉都御史李邦華。孫大人坐鎮山海雄關不可輕動,李大人曾隨殿下征討聞香賊多有軍功,又曾於天啟元年整飭京營多有政績,下半年曾創立天津鎮。李大人熟稔軍中事宜,孫大人不可輕派,不妨以李大人前往遼鎮督戰。」
這種事關8萬大軍的事情,韓爌不喜歡去摻合,投入冒得風險與收穫不成比例;何宗彥依附史繼偕,史繼偕不發話,何宗彥自然要乖巧1點。否則以現在朝中的局勢,廢掉1個內閣不是什麼驚濤駭浪。
朱弘昭端著茶碗看向史繼偕,史繼偕抱拳道:「殿下,孫大人固然能1統遼東諸路大軍,但此時遣派有奪功之嫌,不利於孫大人名望。再者,遼軍無關遼東戰局,派李邦華足矣。」
史繼偕的話很難聽,將孫承宗和遼鎮8萬將士當成了草芥。
朱弘昭抿1口茶,眨眨眼睛笑道:「既然葉公舉賢不避親,孤也9放心了。擬旨,詔除李邦華原職,轉升兵部右侍郎,欽差遼鎮督軍。另,遼鎮監軍撤回,以兵備道員張鳳翼為監軍,轉升1級為右僉都御史。」
督軍?這是個什麼職位?
算是加強版監軍,可為什麼又要提拔1個新的監軍?
朱弘昭繼續念著:「另擬旨給孫承宗,若遼軍不動如山,孤會讓他們體會1下宣大軍的侵略如火;若遼軍出動卻其徐如林,戰局大順若其疾如風,孤會讓他們嘗嘗軍法的滋味。」
5名內閣大臣聞言,臉色各是不同。
一旁書寫聖旨的徐卿伯笑了,這是要把孫承宗往死里逼。
在場都是大員,聽說過朱弘昭以前罵遼軍的話:轉進撤退其疾如風;迂迴包抄其徐如林;燒殺劫奪侵略如火;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各懷心事散會後,朱弘昭感覺內閣們看他的神色有些不對勁,也不以為意。
這時候瓊華宮的女官進殿,稟報導:「千歲爺,王妃娘娘備了家宴,請千歲爺抽空回1趟。並囑咐奴婢和千歲爺討個准信,免得菜涼了。」
「再有1個小時吧,孤9回去,讓她少做些,以清淡為主。」
「奴婢告退。」
朱弘昭扭扭脖子,嘎吱作響起身來到殿前,雙臂環抱在胸前,展望著乾清宮門,與那裡崗哨嚴密的衛士。
史繼偕跟出來,手裡端著茶笑道:「殿下今日霸道,葉老頭要睡不著了。」
「他睡不著,孤才能睡的安穩。孤今日想通了,老大人可想知道孤的治國方略?」
史繼偕想了想,抱拳道:「願聞。」
「治國安邦,順我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