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 如山
2023-12-16 15:17:51 作者: 淡墨青衫
佛郎機的有效射程最遠三百步,最佳射距應該是二百步左右,小佛郎機有效射程也就百步左右,但這已經完全夠用了。
紅夷大炮倒是能轟擊三里開外,什麼糜爛十餘里當然是屁話,但射程肯定遠在氣閉性不足的佛郎機之上,但佛郎機是範圍殺傷,紅夷炮轟擊時聲勢駭人,但炮彈是實心彈,不是霰彈,其實殺傷力並不算太強。
後來寧錦之戰就是靠紅夷大炮配守城兵馬,弄的八旗軍鎩羽而歸。
若瀋陽和遼陽之戰是熊廷弼主持,恐怕後金兵會受到嚴重十倍的損失,遼事就算無法徹底解決,估計後金也蹦躂不了多歡了。
被困在長白山的老林子裡,又是冰期沒有辦法種地,還被大明封鎖斷了互市通道,戰略資源只會越打越少,甚至女真人連鹽也沒有,他們的食鹽是大明從海州等鹽場提供過去,鐵也沒有,糧食鹽鐵不足,熊廷弼在任時間不需太久,五年就足夠他完全修復邊牆,接任的只要不主動出擊,就算是困守也把女真人給困死了。
當時林丹汗還在強勢期,女真人的蒙古盟友科爾沁部都不穩當,大大小小的部落都瞧不起努爾哈赤這種建州野人,蒙古人祖上好歹闊過的,怎麼可能瞧的上漁獵部族的什麼勞什子天命汗?
但從熊廷弼去職,遼陽和瀋陽失守,再到廣寧之戰王化貞和熊廷弼的督撫不和,再到松錦之役崇禎的急功近利,有時候閔元啟也是有些唏噓和感慨,可能真的是有天命?
就算有天命,人也是可以抗爭,人未必勝天,但不試一試,卻又如何能知結果?
閔元啟也並非不想鑄紅夷大炮,畢竟誰都知道這是好東西。
紅夷大炮當然做不到大炮一轟擊糜爛十餘里,那是放屁扯臊,但重炮一轟,射程在五六里是相當正常,最小的紅夷炮二里左右的射程也是有的。
相比較而言,重一千多斤的大佛郎機射程也就三四百步,不到一里。
而有效殺傷,就是破甲距離,大樣佛郎機也就二百步左右,不會再遠了。
小佛郎機也就百步左右殺傷距離。
論殺傷距離和在戰場上對敵人的威懾力,紅夷大炮都是這個時代傲視一切的存在,明軍對後金屈指可數的勝利,當然都是由紅夷大炮相助而得。
若有可能,閔元啟也想得紅夷大炮,但從實際出發,也就只能放棄。
江北到南京都沒有能鑄紅夷大炮的匠師,也沒有能主持其事的官員,而紅夷大炮鑄造成本之高,也是閔元啟根本負擔不起的巨額開銷。
明軍一門重炮重達五六千斤,鑄造成本和周期都相當長。
若閔元啟執意要造此炮,從尋匠人技師到制模造炮,投入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他負擔不起的存在。
明年清軍就南下了,到時候他的炮還未必鑄的出來。
就算勉強鑄出幾門小型銅炮,炮組訓練時間不足,和戰兵配合演練不足,難道真的如明軍那樣,把大量的紅夷大炮放在城頭?
野戰不成,守城也很死板,小炮倒是有用可以用來野戰,但還是解決不了時間和成本的麻煩。
只能放棄了。
事實上清軍雖然有大量的紅夷炮,在山海關入關一役是吳三桂主動打開關門,根本用不上大炮轟擊。
其實一片石和京師之役,再到太原和河南衛輝等地的戰事都沒有用的上大炮。
後來攻潼關與闖軍主力會戰,清軍考慮到潼關天險易守難攻,於是從京師急送紅夷大炮跟隨主力行軍。
結果到潼關之役結束闖軍大敗潼關易手,押運大炮的炮隊還在河北境內,距離潼關還遠的很。
這些炮隊後來轉而南下,抵南京等地。
有很多大炮後來又運至荊州等戰略要地,就在當地留存。
直到二百多年後,英軍入侵,轟開大清國門之後,各地手忙腳亂重整武備時才發覺明末時在各城池留下來的紅夷大炮,論重量和火炮威力,居然比清軍當時鑄造的新炮要大的多,威力也是不遜於那些新炮,甚至猶有勝出。
紅夷大炮過於沉重,不光是鑄造不易,移動也是不容易。
明軍的火器道路是徹底走歪了,大量的錢財投在幾千斤重的紅夷炮上,不重火銃也不重小型火炮,只重這種大炮,視為鎮國利器。
如果死守關門城池,這些大炮倒確實是利器,但利器也要人來操控,上不得戰場只能死守城池,但死守城池如果人心散亂了哪怕是萬斤火炮又能如何?
李自成攻克京師時,北京城牆上的紅夷大炮是整個大明境內配置最多的所在,畢竟京師安全是重中之重,工部所鑄大炮都是優先放京師,其次山海關,別處城池都是加起來也不及京師一處多。
那又有何用?
京師無兵可守,更要緊的是從上到下都無效忠死戰之心。
大量的紅夷大炮一炮未發,先後落入闖軍和清軍之手。
所以這般沉重不合用的武器,閔元啟反而是不太感興趣了。
好在明軍的火炮種類甚多,閔元啟考慮之下,決定火炮就用佛郎機。
而且不需要重一千多斤的大樣佛郎機,就啟用普遍在六百到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炮。
過小的,三四百斤重的,射程太短,用處並不是太大。
六七百斤的,射程在二百步左右的中型佛郎機炮,已經足可克敵致勝了。
更要緊的是這些六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鑄造相對容易,時間周期較短,成本較低,也算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了。
還是閔元啟手頭的資金局限,以及時間不足的麻煩。不然的話還是易於移動,重六百斤左右的小型銅炮最為合宜,在戰場上易於移動,比限制在炮架之上,只能調整仰角射擊的佛郎機威力還是要大出不少,在戰場上的壓制性也更強。
就算如此,這樣的佛郎機炮也是足夠用了。
炮組能儘快得到可用的火炮,儘早組建成功,也能儘快的和步兵合練,最快的發揮火炮的作用。
這些問題和制甲,造火銃,購買戰馬一樣,其實都是相當頭疼之事,但事情總是要一步一步的去做,並不能因為困難就選擇放棄。
一個環節放棄了,那麼可能整個環節都會崩壞,是以不管事情有多難做,甚至閔元啟很多夜晚都夜不能寐,但卻始終咬牙堅持著。
這樣的堅持,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親族,好友,這一方土地,不管怎樣做,閔元啟都是感覺值得。
成功是未必一定成功,只要堅持做下來,或許就會有奇蹟發生。
半年之前的閔元啟,絕想不到在短短時間之內,他身上會發生這麼多的變化。
從開初庸庸碌碌的小公務員,穿越之初的謹慎小心,然後轉為不甘,奮起,接著便是肩膀上負有更多更大更重的責任,到了現在,很多事情已經不再是光考慮自己,而是要為自己成就的這一番事業做更多的打算。
哪怕最終失敗,閔元啟也是希望能帶著更多的人離開,而不是如當初設想的那般只顧自己。
別的不說,對自己始終信任和全力支持的族叔閔乾德一家,難道能夠放棄?
對自己忠心不二,可視為心腹的閔元忠,閔元金,梁世發等人呢?
沈永和沈亮兄弟,也是為自己可拋卻性命,比如眼前這工坊,看著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在兩月之前這裡還是一片灌木荒地,從無到有,從孤身一人到帶著幾百人的龐大工坊,沈永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每天吃住都是在工坊里,十來天不梳洗不換衣,走到哪兒都是一股餿臭味道,其子女已經多日見不到自家父親,沈永每天睡三個時辰都不到,這樣不眠不休不回家的操勞,閔元啟又豈可辜負了他?
再有眼前的朱萬春,其家族也是對閔元啟全力支持,火藥硫磺硝石的購買,若無朱家根本不可能順利買到,戰馬,佛郎機,還有鹽貨出手都是仰賴朱家出力。
雖然朱家在鹽貨買賣中也獲得巨利,但老實說,其後來對閔元啟的幫助和配合,也是替家族找一個真正信的過的盟友靠山。
連京師都陷落了,皇上也殉國死難,底下的事會如何誰能清楚?
是幾年戰亂後新朝建立,還是戰火綿延,天下諸國強藩林立?
由唐至宋不過五十三年,給人的感覺卻象是過了幾百年,是因為五代十國的戰亂太多,那些天子名相名將走馬燈般的出現又落幕,不管是何等雄才大略之人,在那個時代好象有魔咒一般,真正的天命之主沒有出現時,哪怕是雄強如周世宗那樣的英主,也不是壯志未酬便先身死了?
周世宗若不死,甚至再活十年,哪有趙大趙二兄弟什麼事?
只要是飽讀史書的人都會在此時有所警惕,從劉澤清和劉良佐,高傑等人的姿態來看,強藩之勢已成。
此後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藩鎮,還是由新成立的大順順利一統,從目前來看,誰也說不清楚。
朱家在代、購硝磺等事上確實出了不小力氣,甚至花了不小的代價。
還有購買戰馬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也是極大,也是動用了朱家在北方的所有人脈和合作夥伴,欠了不少人情。
做這些事,當然不光是看好閔元啟,更多的也是為了朱家自己的安危。
若將來戰亂不休,戰火綿延,秩序被進一步的破壞,那麼擁有龐大的財富就不是什麼好事,很有可能是招致滅門之禍的原由。
對閔元啟來說,朱家怎麼想是無所謂,要緊的是別人是怎麼個做法。
眼前的朱萬春,已經是以朋友之道相處,閔元啟自也不可能對不起朱萬春和其族人。
這些東西,就象是山巒一般,沉甸甸的壓在了閔元啟的肩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