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火炮
2023-12-16 15:17:51 作者: 淡墨青衫
智識階層在大明的地位來自於一點一滴,不光是收入待遇,也來自於日常的貢獻和口碑。
這種封閉導致的愚昧也使得進士舉人秀才階層基本上都是上層階層,所謂鑿壁偷光這樣的寒門貴子,不能說完全沒有,也確實有天才出身的農家,但這樣的成功例子確實是少之又少。
從大明官修的進士名錄里可以看到,一般來說進士及第後要修同年譜,除了姓名,籍貫還要記錄祖宗三代。
以某科進士來說,其父是某部主事,進士出身,其祖父就是雜流出身,曾任驛丞。
若上追一代,可能就是普通的田主,再上一代,就有可能是貧民。
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積累,從農民,田主,士紳,舉貢雜流,再到舉人,進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奇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也真是屈指可數。
眼前這些學徒已經是搜羅了整個雲梯關十來個百戶,還有附近兩個千戶所的所有合適的人才,好多學徒就是好的軍官苗子,也是被閔元啟忍痛放到了工坊這裡。
就算捨得花錢糧擴大學徒為三四百人來鑽銃管,想找到足夠心靈手巧學習進度快的人才,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果閔元啟能控制全淮安府,在十來個州縣中大力尋找,倒是可以把人手湊齊。
但劉澤清會允許閔元啟在他眼皮子底下跳蕩?不會激發矛盾,引來不可測的後果?
這個時候,閔元啟要的就是一個穩字……
心靈手巧反應靈敏的學徒實在難找,其實那些稍微有點靈性,力氣大,身體健壯的都是分在打造兵器和制甲那邊了。
那邊給熟鐵匠人打個下手,鼓風箱,遞工具,自己也能在師傅掄錘子的空閒,加上幾錘,慢慢學習打造兵器和鐵葉,這樣已經算是不錯的人才了。
要知道在民間學鐵匠,沒有三五年功夫根本出不了師,頭一年就是老老實實的坐在那裡拉風箱,別的事都上不了手。
這種教習之法當然進度極慢,閔元啟卻是將工坊改了規矩,學徒出師越快,越早能上手,教授的匠人就能拿到不菲的獎勵。
而且不再是以前一個鐵匠最多帶一兩個學徒的模式,而是一個帶四五個,甚至六七個。
只要自家能帶的過來,也不耽擱事,帶的越多越好。
這也是兵器和火器工坊這邊膨脹發展的原因所在,閔元啟往這裡投重資,就是希望能看到眼前的這熱火朝天的場面。
就算這樣,也是已經力竭了。
閔元啟是深知軍隊是根本,軍工則是根本中的根本。
李世民這個千年之前的統帥都知道要做到甲堅兵利,大明這會子卻是在全面的退步之中,連工匠的溫飽衣食都不能保障,不捨得投錢在軍工之上,還談什麼甲堅兵利?
眼前的這工坊已經是竭盡全力,這一百多學徒也是竭盡了全力。
甚至因為火銃生產鑽銃管需要太多人,閔元啟和沈永搞的這人海戰術,對其餘各個工序也是有了不小的影響。
只是沈永也知火銃製造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猶在鎧甲之上,這才勉力支撐下來而已。
「還是缺乏人才。」閔元啟搖頭一嘆,直接轉頭出了工坊。
鎧甲之事,他已經打算制扎甲為輔,制鎖甲為主了。
銃手,原本的鏜把手,火兵,這些原本配在主陣列側翼或後方的兵種,披綿甲配鎖甲,防禦力足夠強悍了。
而一線長槍手和騎兵,標準扎甲,如果鎖甲生產工序解決,標準扎甲和鎖甲也並非不可以。
雙重鎧甲配兜鍪和頓項,護臂,護脛,加鐵網靴和鐵手套,差不多標重五十斤左右,對一個騎兵來說就是標準的重甲騎士。
並列衝鋒,給戰馬披上皮甲或綿甲,這樣就是不折不扣的重騎兵,完全能正面衝鋒向敵人的正面陣列。
就算對滿洲騎兵也不遜色分毫,畢竟滿洲八旗可比不得他們的金國前輩,金人的鐵浮屠和拐子馬並翼齊飛,兩萬人就能殲滅契丹幾十萬主力,硬碰硬的擊敗北宋西軍,論戰力金人遠遜於建州部,論戰略建州部就比金人要強的多了。
滿洲八旗沒有象樣的重騎兵,若閔元啟建立一支象樣的重騎兵,正面硬捍,怕是八旗騎兵也是當者辟易。
只是還是閔元啟根基太弱……有些事想到做不到,並非不想做,而是實在無能為力。
「大人,小人實在慚愧……」沈永面色凝重,抱拳行禮,神色間充滿慚愧之色。
「你已經盡全力了。」閔元啟安撫了沈永一句,眼前這工坊負責人確實是盡力了,而且做出的成績也相當可觀。
「元啟,」朱萬春見眾人都有些沮喪,不覺含笑道:「半年之前這裡是什麼情形,現在又是什麼樣的情形?你已經做的如此出色,沒有必要來苛責自己。何況火銃不夠,總能拿火炮來抵,是不是?」
「朱兄,那事有眉目了?」
「自是有了,過一陣樣炮就送過來,工匠也有。」
「哈哈,多謝朱兄,多謝,多謝!」
在決定以火器制滿洲之後,閔元啟除了重火銃外,便是希望能打造自己的火炮部隊。
連炮手的訓練,選拔,都會在近期內納入日程之內。
實在是緊鑼密鼓,一環接著一環,但閔元啟也是沒有辦法,他也不願這樣喘不過氣來的操勞奔波,這般辛苦,還不是因為北方強敵給他的壓力過於沉重?
若是到了清軍南下之時,自己這邊既沒有財力物力帶著大量人口附庸下海南遷,也沒有兵力可以抵擋一時,任由敵騎肆虐屠殺身邊的親朋故舊,到了那時,就算閔元啟自家能逃脫性命,能夠苟延殘喘,但此後的餘生,怕是都要在無盡的痛苦和後悔中度過了。
為甚不做的更好一些,為什麼不能救出更多的人,為什麼自己能夠穿越卻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事?
與其到時候無盡痛悔,不如現在出盡全力。
只要現在努力過了,哪怕過後失敗了,也只能說人力無法勝天,雖然還會痛苦,卻沒有後悔和遺憾。
至於閔元啟拜託之事,便是請朱萬春在南京城設法搞一些佛郎機炮過來,再請一些能鑄炮的熟手匠人過來。
這事說難也難,火炮是軍國利器,向來為大明所重視,南京城的佛郎機炮也和別處一樣,在炮身上都有金屬銘文,何年鑄造,是由誰督造,工匠姓名,造於何處,火炮編號,這些東西都是應有盡有。
後世之時,閔元啟曾游南京的故城牆,城上就有多門火炮。
除了早期的火炮外,造於萬曆至崇禎年間的佛郎機炮,多半在炮管上都有這一類的文字,就和那些城磚一樣,充滿著歷史的遺蹟之感。
說容易,卻也是相當容易。
南京的武備廢馳不在北京之下,帳面上有十來萬駐守禁軍,其實在城頭的能扛槍備戰的怕是一萬人也沒有。
南京的勛貴更不受約束,對駐守防軍的侵奪占役比京師還要嚴重的多。
兵沒有,糧餉被吞,那些什麼勞什子佛郎機炮,誰有功夫理會?
只要花上一些銀錢,工匠,弄幾門火炮當樣品,弄一些鑄炮的工具來,應該都不是太大問題。
佛郎機炮還是在正德年間在海上從葡萄牙沉船里撈上來,然後嘉靖至萬曆早期仿造最多。
就象是南京城上,大小樣佛郎機最少有過千門,北京城上怕是更多。
就算是遼陽城上,根據歷年塘報,在遼陽失陷的那年,袁應泰孟浪出城與後金八旗野戰,結果六萬大軍喪盡,後金兵輕易就得了遼陽城。
袁應泰是東林黨排擠走熊廷弼之後派到遼東的經略,也算是有名知名的,後來兵敗後也自殺殉國了,但以閔元啟看來,其罪惡滔天,百死都不足以贖罪!
熊廷弼剛至遼東時,真是千瘡百孔,遼東被後金打穿,地方人心浮動,軍力不振,軍械缺乏,將士缺衣少食一夕數驚,沒有兵器鎧甲也沒有合手的兵器,戰敗殘兵毫無鬥志。
是老熊至遼東後,先後調來賀世賢尤世威等猛將,令這些大將率家丁防女真哨騎深入,幾次邊境激戰都大有斬獲,使軍心士氣為之一振。
熊廷弼自己又親至撫順關舊地,提振地方軍心民氣,遼東大局才逐漸安穩平定。
接著就是奏請朝廷調撥錢糧戰馬,調九邊精銳進遼東。
待熊廷弼被去職時,明軍已經基本上恢復了薩爾滸之前的防線,同時兵馬擴充到十萬人以上,以瀋陽和遼陽為防禦核心,各堡為外圍,兵力有北軍遼鎮六萬多人,賀世賢部六萬多人為主力,還有南軍的浙兵和四川的土司兵等精銳兵馬,總人數在十四萬人左右。
軍馬也從不足千匹到過萬匹,軍械充足,糧餉齊備,這是神宗在臨終之前撥付的內帑和其逝後不久光宗皇帝一即位又撥付了大量內帑銀的功勞。
這是幾百萬兩銀子堆出來的成就,軍隊從九邊的榆林山西大同宣府至薊鎮,遠到四川的土司兵和浙江的浙兵,全國的精銳軍隊都調撥在遼陽和瀋陽,大量的軍需物資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也是用在了最需要的戰場之上。
在明軍的強勢集結之後,戰鬥力還是相當有保障的,集結的大半是九邊精銳和悍勇的將領,武器裝備戰馬都比薩爾滸時要強的多,在明軍的威脅之下,努爾哈赤在相當長時間裡都沒有犯陣的想法和打算,而是又跑去和葉赫部等海西女真打冤家。
在老奴解決了海西女真後,發覺拓地不少但還是國困民窮,在小冰期下建州部的農業也受到了重創,僅憑漁獵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丁口,擺在老奴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放棄已經大一統的女真部落,還是化為小部落各管各的,這樣生存壓力就小的多,在小部落時期也會有饑荒和戰亂,大大小小的部落會自我淘汰掉多餘人口,保持部落的繁衍生息。
要麼就只能舉刀向大明了,所以什麼七大恨什麼的根本不必多提,就算沒有七大恨也會編出來九大恨十大恨。
袁應泰該死的地方就是沒有統合好瀋陽和遼陽戰場,指揮能力極差,六萬北軍主力和浙兵川兵,瀋陽駐軍這幾股大的集團就是各自為戰,被八旗各個擊破。
瀋陽和遼陽都是信任蒙古降人,被這些蒙古人反戈一擊打開城門。
都是約束力不強或自信過頭出城野戰,主力兵團被擊破之後就沒有辦法守備城池了。
遼陽是大明早期控制全遼的核心城池,守備比瀋陽和廣寧還要強出一個檔次,除了城池造的高大堅固,外頭還有護城河之外,瓮城角樓箭樓攔馬牆樣樣不缺,更為重要的便有足足一千四百多門大小佛郎機!
這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