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機
2023-12-16 15:17:51 作者: 淡墨青衫
閔元啟則是看著眼前扎甲,內心還是頗為滿意。
厚度應該是比普通扎甲增加了三成到四成,冰冷的金屬鐵片很有質感。
甚至可以說並不是小鐵片,而是如同一塊塊大麻將一樣,密密麻麻的穿綴在了一起。
麻繩也是特製的,穿制扎甲的辦法也是別有竅門。
暴露在外的麻繩儘可能減少,以避免被刀劃中之後,大量的甲葉掉落下來。
麻將蓆般的甲葉也是儘量密集,雖然不如鐵鱗甲一般層層迭迭,但也沒有多少空隙顯露出來。
閔元啟將先跑到工坊等著的沈亮叫過來,令其穿上一領扎甲,當一次現場模特。
沈亮也不推辭,在李俊孫等人的幫助下,很快就是將扎甲穿戴上身。
「好,好一個威風凜凜的廝殺漢!」
就算閔元啟的麾下好歹有幾領鐵甲,看到眼前的沈亮,也是忍不住眼前一亮,甚至高興的擊掌大笑起來。
跟隨而來的眾人也是面露笑容,特別是李俊孫等武夫俱是開心之極。
眼前這扎甲也是打磨的甚為光亮,配上兜鍪,頓項,護臂,護心,護脛之後,一個威風凜凜的鐵人便是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一年之後……」
閔元啟也是有些心馳神往的感覺。
哪怕按現在的計劃,一年內也有兩千領扎甲,甚至會更多。
只要銀錢稍有節餘,閔元啟肯定會加大工匠僱傭的力度,增加人手,擴大場面,囤積熟鐵精鐵蘇鋼,只要是打造兵器鎧甲需用之物,定然是優先儲備購買。
事實上哪怕是河南山東這樣的淪陷區和半淪陷區,經濟活動和物資往來也並沒有完全停止,甚至有一些物資交易,比如鹽,糧食等物資較此前還要活躍的多。
因為戰區的經濟被破壞的較為嚴重,要恢復生產需要時間,在很長時間內,不管是士紳田主或是平頭百姓,購買食物和相關物資需求量會比平時大的多。
朱家往河南和山東開闢的商道,相信會在短時間內供求量大增,其後就得看戰事進行的情形了。
不過就算樂觀一些,閔元啟感覺一年內的披甲率也就只能滿足一營兵。
全員披甲,眼前的鐵人一眼看不到邊……
閔元啟眼神從明亮到黯然,顯然全員裝配鐵甲是不太現實的妄想。
哪怕是明軍鼎盛時期的遼鎮,帳面上十萬大軍,其實夠格披甲,而且多半是綿甲的也就是李成梁的八千家丁騎兵。
後來以大明舉國之力供養的遼鎮,一年三四百萬的軍餉,養出來的可戰之兵到吳三桂之手是實力最強的時期,可戰之兵,也就三萬餘人。
且吳家最重的仍然是內丁,也就是以鐵騎營為主的騎兵,那些騎兵也都並非全部裝配鐵甲。
大明一年生產的鐵甲定然是不止幾千領,可是「雄兵」二百萬,哪怕別的鎮不怎麼給甲,就算九邊分配下來,將領囤積一批,損壞一批,就算不分配給營兵炮灰,每個鎮幾十個將領,各有成百上千的內丁和親軍騎兵,想要人人有甲也就只能去發夢。
閔元啟若是一般將領,有兩三千披鐵甲的精銳打底,配上一兩萬還過的去的營兵,再拉上幾萬雜魚炮灰,平時當輜重伙夫,戰時拉上去墊刀頭,只要對心腹將領和精銳控制得當,好歹就是一鎮總兵的格局起來了。
就算打不過吳三桂三順王等明軍強鎮或流寇精銳,對付一般的明軍和流寇也是夠用了。
但如果想要包打清軍,特別是對上這時代最強勁的滿洲八旗精銳,閔元啟肯定感覺不夠,遠遠不夠。
「大人,這是咱們新出的火銃,也是按大人的要求,打造的合機銃,若要看大斑鳩銃,還得需十日左右才出成品。」
鐵人沈亮來回踱步,一副顧盼自雄的樣子。
沈亮曾經是身為營兵,不過也沒撈著穿過這樣好的鎧甲。他不是家丁親兵,也不是騎兵精銳,鐵甲自是輪不著他來穿戴。
但火銃一取來,沈亮便是趕緊大步趕了上來,四周人但聽到鏘鏘聲響個不停,須臾過後,沈亮也是站在了閔元啟身側。
沈永則是面色鄭重,將手中長銃,用異常恭謹的姿態交給了閔元啟。
閔元啟的態度也是相當嚴肅,眼前的火銃,是他能在這個時代使用,並且感覺唯一比清軍更強,更適合,也是唯一的翻盤機會。
當然不光是指火銃一樣,而是火銃和火炮的迭加。
如果閔元啟能掌握全國政權,涮新吏治,改革稅制,軍制,財制,甚至不掌握大明全境,只需現在的南明完全給他掌控。
最多三年到五年時間,閔元啟可以打造出二十萬左右的精銳,配合十萬輔助軍隊,三十萬人能把南下清軍給抗住和反打回去。
若給閔元啟十年時間,打造出一支五十萬人的強軍,大半將士披甲,分路北上,直抵北京,橫掃遼東,都不是難事。
但他現在掌握的只是雲梯關千戶所,甚至嚴格來說,完全掌握還得再過一兩個月時間。
一個千戶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連一營兵也養不起,若不是閔元啟自家生財有道,怕是連眼下的局面都不可能擁有。
他只能儘可能的將手頭擁有的資源利用到最好,手中的合機銃,便是準備用來應敵的利器。
由明至清的幾十年戰爭期間,也是華夏火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從直筒火門沒有照門的火銃,變成了有準星照門,不直接引火點發的,採用彎形銃托,可以瞄準擊發,以龍頭夾火繩點火的鳥銃,便是當時火器發展的重要成就。
鳥銃之後,便是合機銃,斑鳩銃,大斑鳩銃,魯密銃等各種火器。火炮方面,明軍則是由虎蹲炮發展到大小佛郎機,然後是鑄紅夷大炮。
由於王朝末世吏治腐敗,明軍後期製成的火器,除了火炮是軍國重器受到重炮,質量越鑄越好之外,各種火銃則是質量參次不齊,甚至在崇禎年間所鑄的新銃遠不及萬曆甚至嘉靖舊銃的咄咄怪事。
火銃質量差,銃手缺訓練,加上自然條件的影響,比如在薩爾滸之戰時,天色晦暗陰冷潮濕,清軍射箭不受影響,明軍只能掌火來擊發火器,反將自己弄成了箭靶,以至慘敗。
如此這般,明軍越發不重火銃,質量越做越差,俱是發給營兵炮灰使用,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對一個後世人來說,明末清初之時如果不知道火器之利,並且善加利用,那就是固步自封,甚至有些愚蠢了。
閔元啟便是深知火銃之利!
遠在幾十年前的戚繼光時代,其營制兩千七百人左右,鳥銃手就有一千人以上,占其全營四成左右。
孫承宗重建遼鎮之時,滿編的火器營都是有過千支鳥銃,還有大小火炮配給完全。
如果其後的明軍如戚家軍一樣使用製造精良的鳥銃,訓練嚴格,自然也是能橫掃敵軍,所向無敵。
閔元啟手中的合機銃長五尺,銃管長三尺三,重七斤左右。
分陰陽機,陽發火,陰啟門,縱有大風,不怕吹散門中火藥,整支鳥銃,由銃管,槍托,槍機部份組成。
再有機蓋,火輪,陰機,陽機,總機,開合形腰箍等零部件組成。
「部件打造其實容易。」沈永道:「按大人所授辦法,各鐵匠和學徒分別打造零件,用的流水線的辦法來打制,各人擅長打哪個部件就專責打造。用卡尺確定大小,打造零件最後組裝,這樣可以節省時間。銃機,銃管,銃托,俱是按規制打造,用的是上等的熟精鐵為銃管,這般火銃,俺在登鎮多年,也沒見幾隻如這般下本錢的。大人手中的這支,當年登鎮的葡萄牙夷兵所持也不過如此,甚至也略有不如。」
閔元啟點頭一笑,對沈永的話也是認可。
華夏並不缺乏上好的工匠,只要稍微叫他們活的象個人,人人做起活計來絕不會比歐洲的差上什麼。
特別是大明這邊打造使用火銃也超過百年,從嘉靖中前期就開始仿造,後來又有幾個天才人物自己改良設計,這合機銃就是鳥銃的一種,比起單純的鳥銃多個陰陽機的功能,光是這一個功能,就是雨雪天和大風天也能保障打放的利器。
甚至自生火銃也是有,閔元啟也是交給沈永研究,經過研究後閔元啟還是放棄了大規模仿製的打算。
現在自生銃的技術不成熟,主要的問題還是打放成功率太低。
火繩燃燒打放,成功率在九成以上。
扣動扳機摩擦火石,迸發火星引燃火門內火藥,成功率不到七成。打放十銃,最少有三銃到四銃啞火,這個成功率委實太低,實在尷尬。
如果閔元啟時期充足,哪怕再多給他一年時間,打造自生火銃也是他毫不猶豫的選擇。
可是現在閔元啟只有不到一年,這點時間從仿製到技術提高,實在太緊張了,公允的說沈永是不錯的軍用鐵匠,但距離高手匠人和天才差著兩個檔次……
現在手持著泛著藍光的火銃,感覺到製造工藝的精良,手中的一支銃是用大量精鐵打造,普通的粗鐵十斤才出一斤精鐵,整支銃的成本價就在六兩左右,這個價比鳥銃四兩的採購價還要貴出二兩,很明顯,閔元啟手中這支銃要比明軍鳥銃更精良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