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謀明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升賞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升賞

2023-12-16 15:17:51 作者: 淡墨青衫
  已經交五月,農曆五月已經頗為炎熱了,再過一個月差不多就能收麥子了,然後就是種稻米。

  江南地方的話,到七月是收第一季早稻,然後再種一季晚稻,一年兩熟田畝又高產,在嘉靖年間疏浚過太湖和幾條重要江河之後也沒有了水患,日子要比江北地方好過的多。

  江北這裡,在黃河奪淮入海之前也是好地方,田畝縱橫,境內過了徐州就沒有山地,大片的平原區域水網縱橫,如果不是隔幾年就鬧一次水災,未必也就比江南差多少。

  最少漢唐之際的揚州可是重鎮,地盤也比現在大的多,那時候江北的揚州可是天下第一富裕所在,所謂的揚一益二,不光是經濟上的,還有軍事和政治上都相當重要,相形之下,現在的淮揚地方也是要緊,但論財賦之力,確實是比江南差的遠了。

  閔元啟等人在河邊沿著夾堤走路,一路上田畝里麥子已經接近成熟,長成了青黃之色。

  河溝里的水草蘆葦冒起老高,一片綠意昂然景像。

  這個時候,河邊大片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向著閔元啟問好,有不少人鬧騰騰的跪了下去,就把腦袋觸在地上,這是向閔元啟行頓首大禮……

  「父老們免禮了。」閔元啟心神一陣暢快,適才想起弘光登基和清軍入關的鬱悶心理,此時也是被一掃而空。

  不管怎樣,要對的起這一方水土。

  這裡是閔元啟的根基,是他起家的根本,也是閔家世世代代衛護的地方。

  不到萬不得已當然不能輕易放棄,就算將來真的要走,也得替這裡打下富足和自保的底子。

  閔元啟知道,清軍縱然在一年後南下,但滿洲八旗在一片石之戰和潼關之戰,河南大戰,還有湖廣荊州之戰都折損了不少兵力。

  滿洲八旗入關時是七萬人左右,到順治五年前後,成丁猛然就降到了五萬人。

  足足少了兩萬丁!

  這是什麼概念?

  死的這麼多人當然在和大順軍主力和殘部交戰時死的。

  順軍在入京之後的表現確實令人大跌眼鏡。

  在朱仙鎮破十四萬明軍主力,雖然當時的明軍主力是二線部隊為主,不能和松錦之戰的明軍一線主力相比,但主力會戰,贏了就是贏了,李自成的老營兵到了崇禎十四年之後也算是真的打出來了。

  後來屢破名城大邑,獲資財養兵,順軍主力老營兵也是達到了二十萬人左右的規模。

  其中李自成身邊的六萬多人是真正的百戰精銳,擊敗孫傳庭,一路破城北上直到京師,靠的就是這支老營兵的戰力。

  再下來就是劉芳亮所領的河南至北直部的兵力,也有五六萬人。

  然後是白旺等人在湖廣所領兵力,人數最多,雖是戰兵人數卻是最少。

  郝搖旗,袁宗第,李過等人所領兵力也是較為精銳。

  從京師到關中,再到湖廣,闖軍面對的是八旗和三順王的主力,雖然屢戰屢敗,李自成不失雄心壯志,多次戰敗還是矢志不移,與清軍多次會戰。

  這一點來說張獻忠就差的遠了,剛與豪格部交戰,一箭中了要害,大西軍未經苦戰就脫離戰場,直接逃至雲貴發展。

  李自成遇害之後,順軍殘部還有十幾萬人,當時南明弘光朝已亡,順軍殘部與南明勢力合作,在湖廣地方與清軍多次交戰,多有斬獲,甚於有好幾次機會復湖廣全境,可以控制長江上游。

  都是南明的那些君子們,寧願相信屁用不頂的官兵將校,也不敢放手用忠貞營的順軍將士,一直待孫可望投降,大西軍獨木難支,忠貞營的將士還在湖南堅持多年,直到康熙年間李來享等人被殺,順軍的餘燼才被徹底殲滅。

  閔元啟至此已經有所感覺,順軍主力其實在一片石損耗大半,後來靠其餘兵馬仍然是能使清軍減丁這麼多。

  到順治五年後,除了駐防南京的四千多滿洲八旗,此外就是杭州等要害地方有滿洲八旗駐防,整個南中國的滿洲八旗才一萬多人,剩下的三萬多丁在北京駐防。

  這些「丁」不過就是指男子成丁,從十五到六十都有,真正的精銳主力,滿洲八旗始終不超過三萬人。

  諾大中國,只要再多出一些豪傑志士,難道就真的忍看華夏再復陷胡塵?

  多鐸領兵南下時,跟隨兵馬才一萬多人,光是徐州高傑和淮南劉澤清兩部就有十幾萬人,加上劉良佐二十多萬人,黃得功七八萬人,南京城中操江精銳一萬多,京營十多萬,這麼多兵力,豈料是個個孬貨,要麼為虎作倀,要麼內戰內行,外戰毫無用處,空負虎將之名。

  只要這幾個外藩稍有一個象樣的,南京不那麼快失陷,南明也會在後來打了幾十年,始終就差了那麼一點扳不回來。

  要不是有南京和江浙地方的賦稅,年年征戰,清廷早就撐不下去了。

  在河岸邊行走時,看著一個個跪下去的身影,看著一張張面帶赤誠,向著自己致謝的臉龐,閔元啟內心也是無比的複雜,甚至是心神激盪。

  有兵,有糧,有人,有地利,難道真的就只能造船放洋而逃?

  可能閔元啟自己都沒有意會到,隨著自己實力的增強,甚至在一年後實力不遜於江北諸鎮,他的心思已經是起了微妙的變化,哪怕還沒有痛下決心,但已經不是幾個月前一心想積攢家底逃亡的閔元啟了……

  「大人,大人……」

  往著作坊的路上,卻是有人攔路。

  來的是閔元啟,第三百戶和附近河口汛塘的警備司也是歸中軍直領,閔元啟這個中軍負責人也是每天忙的腳打後腦勺,除了日常會議之時,等閒是不會跑到閔元啟這邊來。

  有的主官,因為存著異樣心思,生怕日常軍政之事太多,和閔元啟會有所生份,不管再忙都是要到閔元啟這裡打個轉再走,就是害怕時間久了被排擠出圈子之外。

  倒是閔元忠這樣的少見,每天就是忙著自己的事,別的事不摻合,沒有要緊事情也不會跑過來求見。

  「見過大人。」閔元忠穿著青色圓領箭袍,腰間殺著鞓帶,懸著一柄腰刀,頭戴范陽笠帽,袍子較短,窄袖,穿靴,一副幹練的武官模樣。

  隨著戰報送到南京,消息也傳回兩次,眾人都知道了閔元啟的打算。

  各人都會被保舉為衛所武官,閔元啟升的越高,各人官職也是水漲船高,頗有幾天很多人開始量體裁衣,準備做烏紗帽和武官補服。

  但身為中軍官的閔元忠毫無動靜,仍然是穿著他這一身圓領箭衣,各人這才隱隱感覺到是閔元啟的意思,再看閔元啟自己也是一般無二,那些短時間內被沖昏頭腦的傢伙,這才又陸續冷靜了下來。

  閔元忠抱拳一禮,眉梢間也是有掩不住的喜意,他定了定,沉聲道:「大人,南京那頭的恩賞下來了,由淮揚道派了周贊畫過來轉承兵部奉監國殿下旨意……大人,授給游擊將軍,雲梯關守備,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大河衛指揮使!」

  聽著閔元忠將一大串官銜名稱報下來,閔元啟先是感覺好笑,接著也是一陣肅穆。

  不管怎樣,大明哪怕已經亡國,這官職還是代表著自己的一份體面,也是給閔元忠等屬下一個圓滿的交代。

  折騰到如今這地步,開始的初衷是保衛鄉里,但發展壯大至此,誰還能沒有更進一步的心思?

  若是能更進一步,誰還願自甘平淡不成?

  「元忠,你和元金,志晉,存誠他們,也都各有官職差遣吧?」

  當初戰功上報時是交給閔乾德帶到南京,除了首級外,還有打點的幾千兩銀子,這一次事情辦的順,閔元啟知道不僅僅是花了銀子的原故,還有的就是淮揚道周亮工在背後發力。

  一個文官實職道台的能量,絕不是一個千戶能比的。

  閔元忠答道:「我授副千戶,實職百戶,元直,元金和楊志晉,高存誠幾個也是如此。另外郭尚義和沈亮等人,俱授百戶。營職未曾授給,估計是要大人你掌印上任之後,再開單子呈遞上去,按慣例來說,也就是走個過場了。」

  朝廷營伍興革都有慣例,確實也是如閔元忠所說,營頭主官確定了,底下朝廷會派一批人來,照顧各個將門家族的利益,主官保舉一大半,以方便主將控制營伍。

  大明的制度甚是有趣,比如用文官馭武官,太監守倉庫順道監視文武,北京京營和南京京營還得加上勛貴主持武備,如此各方牽制,沒有旨意無人可調動一兵一卒。

  再加上錦衣衛和東廠輯事番子的監視,地方上還有鎮守太監,大明這近三百年時間,除了事出有因的奪門之變和曹吉祥子侄率私兵攻打皇城之事外,這二百多年不僅是京師無有叛亂生事的,就是地方上在京師被攻克之前,就算軍政之令不通暢,明面上造反的文武官員,卻是一個也找不到出來。

  閔元啟就算完全掌握兩營,在幾十年前也算不得了不起的大事,遼東的李家掌握的營伍更多,也未見朝廷有什麼異樣舉措。

  到現在這種時候,江北四鎮的幾個總兵都各掌大軍,麾下總兵十幾二十個總是有的,閔元啟的這小小官職,還真的算不得一回事。

  事實上估計也是周亮工這個淮揚道不想一下子把閔元啟抬舉的太高,否則其一力保舉,總兵是不太可能,但副將或參將領一營兵守備鹽泰一帶,南京那邊估計也不會堅決不允。

  「總是好事。」閔元啟拍拍閔元忠肩膀,笑道:「這一下你也要揚眉吐氣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