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笑容
2023-12-16 15:17:51 作者: 淡墨青衫
到這個年代閔元啟才知道大明的煉鐵業也並非一無是處,官辦失敗後放開鐵礦開採和煉鐵業,大明的生鐵和熟鐵產量反而節節攀升,現在產量已經遠超前宋。鑄幣業是相當失敗,一則是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的在雲南采銅,大明境內銅礦儲量不足,想開採也不容易,銅料多半是從緬甸那邊採購,境內生產的規模一直不足。雖然朝廷控制銅器生產,也不准私人偷鑄,但此風屢禁不止,到明末時宣德年間大規模鑄的宣德爐價值已經不菲,一則是鑄造精美,是當年的緬甸貢銅所鑄,銅料難得,工匠很用心,所鑄宣德爐個個精美。另一個原因便是大明長期缺銅,就算不是古董的銅器也是價值不菲。
另一個原因,便是國初用寶鈔和實物充當貨幣功能,中後期之後白銀大量湧入,又不需要大量鑄幣進入市場流通。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大明朝廷的控制力太弱,就象大規模開礦的事,秦漢唐宋都不行,後面的清也不行,就我大明完全可以,私人領個官照就能隨意開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就是大明獨一家……
眼前的熟鐵俱是閔鐵,價格比本地的熟鐵要稍貴一些,若生鐵的話不過幾分銀一斤,相當便宜。
大明探明利用的大型鐵礦達二百四十多個,小型鐵礦不計其數。是唐宋時期的數倍,就算是清承明制,由於清的管控過嚴,利用大明采探過的鐵礦也只有一半不到,鐵產量不增反降。
這一次買得三千多斤鐵,其實能造的兵器並不太多,根據大明會典記錄,弘治年間九邊一個鎮一年用熟鐵的記錄是二十一萬斤,俱是打造成鎧甲兵器。
當然九邊一鎮戰兵多則十餘萬,少也有五六萬人,這個數字就不算出格,閔元啟現在才滿編了一個百戶,在一個月內要再滿編三個百戶,達到四百多人浙兵一個司的規格,熟鐵肯定不夠,還得大規模的購買。
蘇鋼則是用小高爐多次回爐熔煉而成,在這個時代算是最頂尖的科技成果,不過放在全球就算不得什麼了。
就算如此這東西也是相當難得,按時人記錄,生鐵三煉而成,熟鐵五六煉而成,而蘇鋼就是九煉而成,其實這是文人記錄,到底幾煉要視情形而定。
煉鋼的高爐是四米多高,迴風加熱的技術都很成熟,用的是灌鋼法,在全球來說這技術也相當過硬,關鍵是自己開闢出來的一條科技樹,以大明文人治國,重學術輕技術的傳統來說,明末時期各種科技的利用也算相當不錯,關鍵還是在於士大夫雖然輕賤工匠技藝卻並不愚昧,保持拿來主義和開放的胸襟,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這些蘇鋼是熟鐵經過多次炒煉而成,用鐵極多,費時費工費炭,多少斤熟鐵才得一斤合格蘇鋼,一斤熟鐵才一錢二分銀,而一斤合格的蘇鋼便是好幾兩銀,相當昂貴難得。
蘇鋼一年的產量最多幾萬斤,過半還是用在民用的用途上,軍用也有,但明末之時財政破產,朝廷缺錢就不太可能採購昂貴的鋼材用在軍隊上,將領只重少量的家丁,更不可能拿銀子購買大量蘇鋼使用,這東西好是好,就是太貴了。
閔元啟用極度愛惜的眼光撫摸著眼前冰冷的鋼製品,堅硬,冷艷,充滿著工業之美。哪怕是這個還沒有開啟工業革命的時代,其實各種儲備已經是到了一個臨界點,煉鐵煉鋼業的發展,各種技術的傳承和利用,還有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已經不局限於一國或周邊幾個國家,海上商路的開啟是工業革命的決定性的起因,到這個時候,英國人的幾家大公司每年利用海外貿易繳的稅額已經是天文數字,甚至一家公司的納稅額已經超過或接近於大明整年的財政收入……
正是由於跨國貿易和大公司的出現,羊毛坊織業的超高利潤,使得珍妮機水力織機陸續出現,就算這樣也不能滿足產品需求,發明蒸汽機的道路可謂是前仆後繼,因為人們都知道,僅憑人力畜力或水力根本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貿易需求,蒸汽機一則是技術積累和理論積累到了,二來就是貿易發展的需要,換了歐洲中世紀時期,就算是技術達到了,沒有需求的前提下也不可能有人發明,發明出來也不會被重視和利用。
大明這邊雖然已經全方位落後,所幸並未被拉開太遠,最少在軍事技術上現在並未落後,而且正在迎頭急趕。
眼前的蘇鋼相當昂貴難得,這一次把淮安府城一年的需求都買光了,就算有銀子蘇鋼產量也是相當有限,下一步閔元啟打算手中有銀趕緊派人到各州府去購買,先將大半的產量買到手再說。
這些蘇鋼除了用來給兵器點刃之外,閔元啟也是打算開始自己試製火器。大明原本的規矩是軍鎮不得自製,但現在不要說軍鎮了,民間私造火器的也是不少,這東西打獵比弓箭要容易的多,主要是好的弓箭射手要成年累月的時間打磨積累,這東西上手幾個月就能成一個好獵手了。就算是對漢民管制異常嚴厲的清朝也禁絕不了火器,後來只能強加管理,民間擁有火器並不少,而且質量還比綠營兵手裡的好的多。
紀效新書上有完整的鳥銃製造辦法,從工料到打造和使用,包括怎麼制顆粒火藥,怎麼定裝,簡直是最詳細的百科全書。
閔元啟在看書時常常拍著書本感慨,這書也不是禁書,但從選兵到募兵,練兵,臨陣,包括武器打造,兵器戰陣練法,還有金鼓宿營都事無世細的交代的異常清楚,只要那些為將者甚至是文官認真研讀,好歹能打造出一支合格的強軍出來。
戚帥在南方是從小規模戰事開始,到練兵有成,幾千上萬人的戰事受困地形,鴛鴦陣和大小三材陣殺的倭寇血流成河,敵方死傷幾千人,自己一方才折損十幾人,這種戰果當時的名將們沒有一個能辦到。
再到九邊練兵,將稀爛的薊鎮防禦打造的固若金湯,修空心敵台,做事細緻認真,以車陣,火器,步兵,騎兵,多位一體,構成了完整而嚴密的防線,薊鎮在戚帥鎮守期間蒙古人根本不敢犯邊,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外如此。
而當時的九邊並不太平,甘肅,榆林,大同這些西北諸鎮經常受到侵襲,遼鎮更是烽火連天,蒙古人就是放著一個薊鎮不去動,有人說戚帥只打過小規模的抗倭戰爭,其實他在大兵團交戰上也是獨有天賦,實在是大明近三百年的第一將才,就算是開國時的徐達,常遇春,馮勝,藍玉等人,有人將才可能超過戚繼光,但論細緻全面的帥才,戚繼光當屬是大明第一人。
在閔元啟來說,他感覺只要自己細心學習戚繼光留下來的兵法,從製造兵器到成軍俱以戚繼光之法為法,將來成就便不會小,最少能保住眼前雲梯關的局面,至於更宏偉遠大的將來,現在的他還沒有真正考慮過。
只是在撫摸那些冰冷的鋼材之時,閔元啟內心也不乏一些想法,自己在後世的經驗和技術已經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在打造軍隊之時,是不是能走開一些彎路,將後世的一些成功經驗,放在軍隊的建設之中?
這個問題他並沒有考慮周全,這個領域對他來說還是相當陌生,現在閔元啟擁有的軍事經驗還是來自於原本身處大明的閔元啟,還有那些放在屋中每天苦讀的兵書,閔元啟需要更多的經驗來豐富細節,然後才可以著手跳出經驗之外,對自己的軍隊加上一些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東西。
對閔元啟來說軍隊至關重要,涉及到軍隊的改革,閔元啟毫無疑問要謹慎持重,不可有絲毫疏忽大意。
……
「好多豬和羊,還有雞?」
三十出頭的沈李氏風韻猶存,一兒一女穿著新做的細布衣服,被沈永和沈李氏分別牽著,站在碼頭附近迎接從淮安府城回來的漕船。
所有旗軍俱是出動了,碼頭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穿著破爛戰襖的旗軍和余丁紛擁而上,從碼頭到官廳附近的庫房就純以人力搬運,百戶里現在還是只有那幾頭騾驢,當不得什麼用處,大車也沒有,少量的獨輪小車用處也不大,所有人索性便是直接肩膀扛著一包或兩包糧便走,好在距離也不遠,這些漢子做慣了活計,扛著兩石糧還能邊走邊說笑。
整個百戶村落俱是活過來了一樣,正在訓練的旗軍,那些在鹽池輪班做活的鹽丁,外來的旗軍和鹽丁俱趕了過來,幾百號人扛兩千石糧不過幾趟的事情,人人均不感覺疲憊。
這個時代糧食便是最大的正義,別的事情說多了都是虛的,扛著重實的糧包人們只會感覺到歡喜和安心,這種感情是後世之人無法理解的事。
往村中的道路兩側柳樹俱已經青綠,道邊長出了碧綠的青草,一些杏樹和桑樹俱已經掛果,野外的野菜都半大了,再過一陣便都可以割食。
路邊的大片田畝種的是小麥和高粱,也有小米,還有不少的豆田,沿著淮河兩岸的地都有不少鹽懍,土地含鹽量高,天又乾旱,土地產量實在不高,這也使得人們更看重現在得來的糧食。
事實上據閔元啟所知,一天四升糧已經很少了,但很多人家最少還要藏下一升甚於更多,只保障當家男子和男孩子吃飽,老人和婦人還有女孩子能半飽就不錯了。
這個標準在後世肯定要被女權噴成狗,婦人在後世希望男子能頂門立戶賺錢,還能做家務帶孩子,要把女孩子富養成小公主,事實上婦人和孩子也是最大的消費群體,男人地位其實還不及寵物,但在這個時代正好是反著來的,當家男子能做苦力需要保持體能,一旦累跨了全家都可能餓死,男孩子是未來的勞動力,同時還延續宗族,所以地位只在當家壯年男子之下。
婦人和老人還有女孩地位就下一等,能不餓死就行,同時婦人們做的活計其實也並不少,在嚴酷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過的很辛苦,不分男女都試圖在時代的車輪下苟活下去。
沈李氏和沈永就是其中的一員,夫婦二人和兄弟沈亮在登州之變中奇蹟般的逃出了性命,一路南逃之後家人親戚死的只剩下他們幾人,到千戶所城後也過的相當艱苦,好在到了第三百戶後待遇一變,現在沈永這工匠一天也能領四升糧,比起民戶工匠當然是差的遠,只不過沈永知道閔元啟叫他們這些軍籍匠人過來就是為了省下銀錢,他反正現在能吃飽了,當然也不會有什麼抱怨。
近來鹽池用的木掀木鏟還有很多應用的工具,都是陳德和沈永等工匠細心打造,他們在所城時製造工具俱是應付了事,能用上一段時間不壞就可,反正是交辦的公事,經辦的吏員也不會太認真。
眾多工匠在第三百戶這裡俱是吃的飽,平時閒暇時還能做些私活貼補,只要匠人們自己熬的下來閔元啟也不多管,近一個月下來沈永一家不僅能吃飽飯,還額外儲了一石多糧,俱是沈永做私活賺的,他們對閔元啟充滿感激之情,也恨不得能永遠留在第三百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