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亂世終至
2023-12-16 16:07:24 作者: 潛陽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有長沙賊寇區(音ōu)星,自稱將軍,聚眾萬餘人圍攻城邑,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於零、桂,與區星相應。朝廷乃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赴郡中剿滅叛賊。孫堅到郡中親率將士,施方略設備,旬月之間,克破區星等。又越境尋討周朝、郭石,郡中震服,三郡整肅。朝廷考慮到孫堅之前在剿滅黃巾之亂以及隨張溫攻伐羌人的作戰中履立功勞,乃封其為烏程侯。
中平四年(187年)二月,滎陽郡(今屬河南)民起義。義軍攻打中牟(今河南鶴壁西)斬殺中牟令落皓及主簿潘業,聲勢漸盛。三月,河南尹何苗(大將軍何進異母弟)率兵鎮壓,義軍失敗。何苗因功得以升遷,拜車騎將軍,封濟陽侯。
同年,漁陽人張舉與同郡人張純作反,張舉自稱天子,張純則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這二人勾結烏桓大人丘力居,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聚眾至十餘萬人,屯兵肥如,劫掠幽州、冀州,並傳書到各州郡,說要代替漢朝。張純又使烏桓峭王等五萬人部隊,進入青、冀二州,攻破清河、平原,殺害吏民。
一時間,大漢天下竟是風起雲湧,天下震動。
張舉原是漁陽郡的土豪,後為泰山太守;而張純則曾為中山相,這兩個人都曾是朝廷命官。中平四年(187年),張溫領導烏桓突騎三千人討伐涼州馬騰、韓遂等人,張純自薦為將,張溫拒絕,反而以公孫瓚為將出擊。而張舉亦因不獲張溫重用而心生不憤,遂勾連烏桓人作反。
若是在漢朝鼎盛之時,不要說未受重用便要造反,恐怕便是被下獄治罪也沒有敢這麼幹的。因此,如今張舉與張純的一番舉動,何嘗不是從側面反映出東漢朝廷在王朝之末的無力呢?怕正是因為他二人曾身處體制之中,方愈加明白朝廷之虛弱。
次年,也就是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任命劉虞為幽州牧,著他組織兵力剿滅張舉、張純之亂。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人,亦即後世的山東郯城人,是漢室宗親,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劉虞的祖父劉嘉曾任光祿勛,父親劉舒曾任丹陽太守,而劉虞本人則通過舉孝廉出仕,先是擔任曹吏,因能履行職務而獲升為郡吏,後因累積政績遷為幽州刺史。劉虞擔任幽州刺史期間,在鮮卑、烏桓、夫余、濊貊(huì mò)等外族間有崇高威望,他們隨時朝貢,不敢侵擾,於是幽州百姓紛紛傳唱歌謠讚頌劉虞的功德。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黃巾軍攻破冀州諸郡,朝廷任命劉虞為甘陵相,前去安撫災荒後的百姓。劉虞官位雖高,為人卻謙遜儉樸,成為下屬軍民的榜樣,不久後就升為宗正。
宗正一職的設置最初是在秦朝,延續至於東晉,凡是皇帝親族或外戚勛貴等有關事務,都由他掌管。後來西漢沿置,為九卿之一。漢平帝元始四年,改名宗伯。新莽時併入秩宗。東漢時復稱宗正。關於宗正一職更加具體的職務,則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別他們的嫡庶身份或與皇帝在血緣上的親疏關係,每年排出同姓諸侯王世譜。可見,宗正一職確是極為顯貴的職位。
此時,朝廷將劉虞任命為幽州牧,主持剿滅張舉、張純的事情,一則顯示了天子對劉虞的信任,二則與劉虞任職幽州刺史期間在幽州所立下的崇高威望有關。從這個任命也可看出,朝廷在加強地方政府實力一事上,已經基本妥協了。
刺史改為州牧,地方政權得到加強,既是剿滅遍布天下的盜匪的現實需求,也是地方豪族大戶暗中推動的結果。這個事情在朝中已經醞釀了多年,是從郭斌以潁川郡守任破鮮卑中郎將,並將越騎營下兩千人的編制變成其私人護衛為開端的。到如今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太常劉焉向天子上書說:「刺史、太守行賄買 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藉以鎮守安定天下。」朝廷同意了劉焉的奏請,至此,廢史立牧最終確定。
「黃巾起義雖然沒有直接覆滅腐朽的東漢王朝,卻給予其巨大的打擊,使其名存實亡,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當初學習歷史的時候,對於教科書上這一句評價黃巾之亂的話,郭斌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如今身處其中方才真正理解得透徹了。黃巾之亂雖然失敗了,卻給予原有的腐朽統治秩序以沉重的打擊,各地缺衣少食的貧苦農民被山賊盜匪裹挾,使得原本脆弱的中央財政終於不堪重負,原本看似強大的中央政府因為無法承擔巨額軍費而不得不逐漸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最終走上了廢史立牧的道路。
廢史立牧一旦確定為國策,便標誌著地方割據勢力的徹底形成已呈不可遏制之勢,中央政府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力度進一步減弱,東漢王朝真正名存實亡。
從郭斌重生東漢末年以來,便深知歷史的走向,他不知道這東漢末年的歷史會不會因為自己這個小小的蝴蝶翅膀的扇動而發生改變。可是,他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倒也明白了一件事情,那便是東漢政府的覆滅真的是如浩浩江水一般滾滾向前,任何想要擋在它面前的勢力或個人都只有被碾壓地粉身碎骨的份兒。
曾經,他也想要竭力扭轉歷史的走向,努力加強中央集權,以抵抗地方政權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勢。因此,當第一次受到天子劉宏接見時,便為他提出了開辦博覽會的建議。這既是當時形格勢禁,他急中生智想出來的點子,也是他當時初抵貴境心態尚未完全扭轉的結果。他給劉宏出了這麼個點子,確是典型的幾方受益,也是給劉宏一點聚斂錢財的手段,使中央財政富裕一點,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黃巾之亂,使其在剿滅黃巾之亂的戰爭中獲得更加充裕的財政支撐。
當然,後來郭斌向天子提出建設塞外三城,開通中原與塞外騎馬民族轉口貿易的建議,既是為了防止黃巾降卒被殺,中原人口因此驟降,又是為了以塞外三城收取的賦稅充實中央財政,以應對烽煙遍地、千瘡百孔的中原大地,這與郭斌當初的思路是一致的。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了,中央政府中腐朽墮落的現象依舊不見好轉,即便是每年多了數以千萬計的財政收入,賣 官 鬻 爵的的情況非但沒有好轉,甚至愈演愈烈;中央政府為了節省財政支出,又不得不將軍事權力下放到地方,使得大漢王朝各地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以郡或州為單位的地方實力派。
在郭斌看來,如今的東漢王朝,就像一列高速行駛中即將脫軌的列車,想要將其重新拉回到軌道上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若是妄圖通過踩急剎車將其剎停,卻又面臨著瞬間翻車,車毀人亡的危險。
在目前的情況下,東漢王朝若是依照原有的軌跡延續幾十年,然後毀滅,則歷史勢必會依照原有的軌跡運行,天下三分會繼續出現,魏晉南北朝的局勢會繼續出現,乃至最後五胡亂華依舊會依照歷史原來的劇本重新上演。那一場慘絕人寰、暗無天日的浩劫,中華民族勢必逃不過去,這是郭斌重生一回所不願意看到的。
而若是在如今的局勢下踩了急剎車,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則勢必要面對天下間所有豪門大戶、世家大族的抵制。若是如此,那麼郭斌一直以來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原本結好士人階層,與地方豪門大戶共同協作的局勢會在利益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況且,就如今中央財政所面臨的巨大壓力來看,若是郭斌提出這個建議,第一個不答應恐怕就是天子劉宏。
即便是拋開這些,郭斌自己如今卻也早已成為地方實力派的代表之一,他所有財富與權力的來源,都來自朝廷加強地方分權的政策,若是想要加強中央集權,郭斌便不得不先造自己的反:這無疑是不現實的,離開了手中的權力,郭斌甚至連亂世中的一條野狗亦比不上。
所謂「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漢朝強的是地方勢力,弱的是中央政府。尾大不掉、干戈倒執,大漢王朝的末日已迫在眉睫,而郭斌與他手下的利益集團,則面臨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捩點。
當歷史沿著其固有的運行軌跡滾滾向前,大將軍何進身死宮門,董卓率軍進京、廢立天子之時,郭斌原本扶劉保漢的方針也最終宣告失敗,大漢王朝從此真正進入了群雄並起的亂世。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