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重生東漢末年 >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與地方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中央與地方

2023-12-16 16:07:24 作者: 潛陽
  郭斌出身便是在陽翟縣,伏龍山莊崛起雖速,可是其在陽翟縣,乃至潁川郡中的巨大影響力卻是毫無疑問的。自起家之初,郭斌便沒有吃獨食的心思,而是盡力聯絡鄉里豪門。努力使自己儘快融入陽翟縣的上流社會,成為可以影響陽翟縣中各家豪門的重要力量。

  後來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卻是將陽翟縣中各豪族正式綁上伏龍山莊馬車的重要舉措。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在天下的影響力毋庸置疑,能夠主導重修南宮的大型建築集團,又豈是浪得虛名的?

  隨著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越來越多由陽翟縣各大豪族聯合,共同創立的公司紛紛湧現,無論是陽翟服飾還是陽翟文具,都將整個陽翟縣的各大豪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郭斌就任陽翟縣令,則更是明確了其在整個陽翟縣的領導地位。

  後來,在長社之戰結束後,為了安頓好被俘的二十萬黃巾軍俘虜,郭斌通過荀彧聯絡潁川郡中各大豪族,集合起整個潁川豪族的力量,這二十萬黃巾俘虜往塞外遷徙的工作方算得是圓滿完成。

  這聯絡潁川豪族的重任,自不是荀彧憑著空口白話地向各大豪族許諾而實現的,這其中雖也有潁川荀家的面子在裡面,可最根本的還是郭斌善財童子的名聲和從不虧本的事跡。當然,郭斌將醉仙樓開往全國,並每當開到一地便要聯合當地豪族共同出資入股的經營傳統,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涉及到額度如此巨大的投資,各大豪族自然是權衡利弊,瞧准了方出手的。

  郭斌則依靠著塞外三城的巨大成功,依靠著源源不斷流向潁川郡的巨額資金,證明了潁川豪族的眼光是正確的。而這,又反過來推動了潁川郡中豪族對郭斌的信任,使得他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郭斌周圍。

  黃巾之亂後,天子將郭斌任命為潁川郡守,固然有著酬賞功臣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長遠布局,更重要的還是看在郭斌的忠心和他在潁川郡的影響力上。若是由郭斌擔任潁川郡守,便可迅速整合潁川全郡的力量,綏靖地方,支持中央。要說漢朝還殘留著許多封邦建國時期的殘餘傳統,這掌控地方的手段,也可極好地表現出來。

  漢朝行的雖確是自秦始皇時候便已經確立的郡縣制,在西漢初年也曾有過郡縣制與分封制的討論,甚至在漢景帝時還曾引發了震動天下的七國之亂,可郡縣制還是憑藉其毫無疑問的先進性和對新時代的適應力,被安安穩穩地推行全國。

  然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鬥爭,卻是從來未曾停止過。

  在漢朝,較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統,有獨立的軍事能力的封國來說,中央對於郡縣的掌控能力無疑是極強的。劉邦初得天下時,以天下的土地酬賞功臣,這既是流行了近千年分封制度的傳統,也是當時人們的思維慣性。畢竟秦得天下不過十四年便已覆亡,對於功臣的酬賞,上位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封邦建國,而天下豪雄所能認同的,也不過是封邦建國。當初項羽滅秦之後也是分封了諸侯,而他自己也不過是個西楚霸王罷了。可見,後人腦中先入為主並根深蒂固的皇帝制度,在此時的社會精英腦中並非唯一的選擇,項羽還是只想著做個如周王一般天下的共主。

  劉邦通過酬賞功臣,激發天下英傑的積極性,為了他消滅項羽的事業出人出力,可當他將項羽幹掉後,卻重新面臨著當初項羽滅秦後所面臨的選擇:到底是要郡縣制,還是要封邦建國?

  得到秦朝圖書籍冊的劉邦自然曉得郡縣制的好處,也曉得封邦建國的壞處,他自然也害怕他所策封的諸侯中再出一個當初「漢王」一樣的人物篡奪天下,這可如何是好?但是,天下封邦建國的現實已經形成,各個封國雖確是受劉邦策封,卻也保持著其政治獨立性,並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若是要將這些封國同時取締,勢必要天下震動,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甚至會瞬間崩塌。因此,劉邦所定下的計策是徐徐圖之,並在戰勝項羽後,將天下最強的諸侯「齊王」韓信的軍隊奪了過來。至於韓信當初如何獲得齊王的爵位,也有一番明爭暗鬥,歷史上自有記載,此處便不贅述了。

  就這樣,劉邦在逐漸削弱乃至取締異姓王的同時,大肆分封同姓親信為王,用以牽制異姓王,直到最後喊出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口號。那麼,熟知封邦建國制度弊端的劉邦,為什麼又要大肆分封同姓王呢?這還是要從當時天下的形式來看的。

  此時的天下形勢,楚漢之爭結束不久,被削去封國後的各個諸侯王的原部屬散布各地,而地方政府初立,郡縣制度又缺乏強有力的軍事權力,因此天下尚不穩定。若是單單取締了異姓王,那麼原來各諸侯國的部屬何去何從?這些人多是戰國時期六國的貴族,識文斷字,通曉天下大勢,是難得的社會精英,劉邦奪去天下靠的也是他們的力量。異姓王被取締後,若是任由這些需要政治地位的社會精英流落社會,無疑會成為地方上的不穩定因素,更是面臨北方騎馬民族巨大壓力的新興西漢王朝的人才浪費。因此,建立封國以綏靖地方,並招攬四方英才為朝廷所用,便成了劉邦最好的選擇。

  在劉邦看來,這些同姓王除了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兒子、侄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況且這些同姓王赴國的時候,大多年紀幼小,其國中的主要官員又是中央任命的,因此在短期內是不用擔心地方叛亂的。

  但是,這種封國的形式,卻著實有著制度上的優勢。這樣將同姓子弟分封各處後,他們就有獨立的軍事權力,可以在封國內迅速形成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一旦中央有事,這些被分封到各處的諸侯王便可起兵勤王。這種助力,在時時刻刻處於匈奴巨大軍事壓力下,並感受過白登之圍困厄的劉邦看來,是一種切切實實的保障。

  同時,這何嘗不是劉邦為天下劉氏留下來的一個退伸步?

  白登之圍,身為天子的劉邦都差點兒戰死,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情?因此,感受過這種一生事業都差點兒要崩盤的痛苦的劉邦,便不得不考慮一旦長安城被攻破,劉氏一族怎麼辦?

  將這些劉氏子弟都放在京師養著,若是在和平年月,這沒有什麼。可長安城都處於匈奴人鐵蹄的威脅之下,中央政府都要朝不保夕了,一旦匈奴的冒頓單于率軍攻陷長安,那宗室豈不是給一勺燴了?而若是將這些劉氏子弟分封出去,他們便可及時派兵進京勤王,即便是最壞的局面,長安城破,天子被殺,那從各地的劉氏子弟中推舉一位天子重新領導天下,也不是不可以嘛!長城這個人造的天險,使得北方騎馬民族很難長期霸占中原,到時候坐江山的還是姓劉,也還是他劉邦的後代。

  說到這裡,有人便會說了,劉邦若真是這麼英明神武,目光如炬,戰略布置如此精密,難道他就想不到即使是分封同姓諸侯王,也有國家 分裂的危險嗎?在分析人行為和意圖的時候,郭斌從來都是習慣於將人高看一眼,劉邦這種一代豪雄,若說他看不透這個問題,郭斌也是不相信的。

  無論是不是同姓,一旦時間久了,情分也就逐漸弱了。當年的周王室,所分封的又何嘗不是親信之人?可是政治形勢從來都是不斷變化的,也從來沒有萬世不朽,措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在古代,想要維持國家穩定,靠的絕不僅僅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更是天子平衡各方的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一項制度,能夠管上十年的用,便算是好制度,一旦不符合當時的具體情況了,天子可以更改嘛!若是身為大宗的天子,連改革舊制的勇氣和決心都沒有,那他還有什麼資格坐在那個位子上?劉氏的江山,需要的是能掌控萬民,強有力的天子,而不是生在深宮之中,長於夫人之手的蠢材。

  到了那個時候,若真是有諸侯王起兵作反,並且竟利用相對天子來說極少的資源獲得了勝利,那劉邦只有高興的,說明他的後代出了能人了,天下還是姓劉,皇帝還是姓劉,還是他劉老三的後代嘛!

  每每想到此處,郭斌也總是不無惡意地揣測,這是否也是劉邦特意給後人出的一道題呢?

  在漢初,天子並非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因為一旦天子胡作非為,宗室中便自然可以推舉出新的天子來。因為各地的諸侯王都是宗室,是一家人,而且他們都有實力,若要換個天子,只要有太后或族中長輩主持,各地諸侯一響應,便可成為現實。而這也不過是老劉家的家事,不會引發整個社會的大動亂,在天子眼中,只要不是老劉家的江山被覆滅,那麼老百姓的傷亡和損失如何能被看在眼中?這就給在位的天子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非得做出點兒樣子來,為宗室,為天下人所認同了,自己的皇位才能愈發穩固。

  在漢武帝之前的皇帝,無論是漢文帝還是漢景帝,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而漢武帝更是憑藉著歷代天子努力積累下來的家底,打敗了匈奴人,成就了遠超乃父的功績。固然有人說他窮兵黷武,可正是這種窮兵黷武使得漢朝人有了面對騎馬民族的勇氣,使得漢民族在面對塞外騎馬民族的時候,心理上有了優越感。從此以後,人們知道騎馬民族並非不可戰勝的,因為我們的祖先曾經將他們打得屁滾尿流,遠遁千里。

  當再次面對騎馬民族入侵的時候,擺在漢人面前的,再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如何將其擊退的問題。而這,就是中華民族強大自信心的來源,也是在面對異族入侵時,所以能百折不撓,存續至今的原因所在。

  支撐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斷絕、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的,不僅僅是中原文化的強大包容性,更是中原民族在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輝煌勝利。這一次次屹立於世界之巔的勝利,給予這個民族戰勝困難的莫大信心,正是堅信自己可以勝利,一次次的失敗才被人認為僅僅是方法上的錯誤,才使得一位位英雄人物奮力崛起,欲拯救民族於危亡,才使得中華民族在一次次危機面前贏得勝利。

  近代以來,這個古老的民族在面對未知而強大的西方文明時從原本的驕傲自大轉為戰戰兢兢,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使得這個古老民族喪失信心,西方諸國仿佛成為神祇一般不可戰勝。百年屈辱使得民族之自尊跌落,而崇洋媚外之心恣意橫生,即便是到了如今,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亦是難上加難。

  那麼中華民族該如何重新振作呢?無非四個字:重樹信心。

  只有擊敗強大之敵,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方能重拾民族之自尊。那麼,七月六日開始,便需要全體國民竭力奮發,努力贏得沒有硝煙之戰爭的勝利,則 民族的脊樑自可重新挺直。

  一句「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是多麼美妙而讓人心馳神往的美好明天啊!

  作者註:這一個大章正是一揮而就,當真是不吐不快,寫作之樂趣便在此處了,請眾位讀者大大原諒潛陽的任性吧,我真不是來騙錢的。

  無論是漢初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還是分封異姓王與分封同姓王時對劉邦處境的分析,都是潛陽苦苦思索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問題。至於崇洋媚外的原因,更是困擾潛陽數年而不得其解的問題。終於在這一章,潛陽任性了一回,將心中所思所想通通寫了下來。或許有點理想主義,也或許有點兒紙上談兵,潛陽見識淺薄,也只能說到這裡了。

  若是能有一言以教我,或者指出本文謬誤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只要不是毫無頭腦、毫無邏輯的噴子,便是頗不成熟的言論,潛陽也只有感謝的。希望大家反駁的時候,能夠有理有據,有道理有證據可以擺上來嘛,這樣潛陽跟你對噴起來也更有樂趣不是?不過對於那些簡單而純真得只會問候家人或侮辱人智商的噴子,潛陽只有對其永久禁言了,這事兒在下又不是沒有幹過。嘿嘿.

  另外,在下覺得大概是時候建立交流群了,作為大家交流看法的平台也是好的。潛陽相信,只要是能耐下心來看拙作的,不是太無聊就是有點兒想法的,反正不可能是小學生。能夠與眾位英才及時交流信息,也是在下的願望。

  若是對於建群有什麼好的建議,也請在評論區留下。

  潛陽拜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