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崇禎之謀
2023-12-16 00:58:42 作者: 愛歷史的小蝸牛
難道是皇上已經知道了,然後故意問的,還是機緣巧合。
此時容不得溫體仁多想,而是當即對崇禎說道:「啟稟皇上,臣與何如寵何大人,既是同僚又有些師徒情分。
但前兩年因為個人政見問題,交流有所減少,如今因為同朝為官,所以彼此都是為了大明辦事,矛盾自然也就淡了。
不瞞皇上,昨夜,何如寵何大人的心情不好,便來到臣的府邸,與臣博弈了兩把,這才離開臣的府邸。」
溫體仁並沒有隱瞞崇禎,他前面說的事,崇禎基本上是知道的,至於後面的崇禎知不知道,他也不太清楚。
「心情不好,是政事還是私事?」崇禎再次仿佛無心一般的開口問道。
溫體仁一聽,當即低下了頭說道:「啟稟皇上,臣不知,何大人並沒有說與臣聽。」
崇禎聽過溫體仁的話後,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說道:「我聽說,最近何如寵和周延儒二人,曾經在內閣走過爭辯,當時還驚動了很多六部的官員,是怎麼回事?」
「啟稟皇上,此事乃是因為南直隸轄下的十四府官員的職位問題。
吏部尚書何如寵曾經給內閣上過一份摺子,希望南直隸轄下十四府的官員名單,由南直隸推選舉薦,改為朝廷任命。
但是,卻被周延儒周大人給當場以祖宗的規定為由,為駁斥了。
何如寵何大人不服周大人的駁斥,便與周大人兩人爭辯了起來,最後在大家的勸阻下,這件事才算是不了了之。」溫體仁臉色平靜的說道,仿佛這件事沒有發生似的。
崇禎聽過之後,不由得點了點頭,隨後喃喃自語的說道:「怪不得御史水佳允會上書彈劾何如寵,原價如此。」
崇禎的話,像是在和溫體仁說,但又像是在自言自語,溫體仁一時也拿不定,便沒有回話。
乾清宮一時間沉默了下來,再次變得寧靜異常,不知過了多久。
「這個周延儒啊!總是太注重於自己的意見,而不採納別人的意見,朕看啊!他遲早是要吃虧的,你有時間提醒提醒他。」沉默了良久之後,崇禎突然開口對溫體仁說道。
「是皇上,臣知道了。」
「趕了,你先下去吧!有機會朕把周延儒和何如寵兩人叫來,親自給他們的斷斷對錯。」
「是皇上,臣告退。」
溫體仁聽到崇禎的話後,已經不明白崇禎的意思,只得裝作沒聽見似的,臉色平靜的離開了乾清宮。
溫體仁離開乾清宮之後,崇禎不由的放下了手中的奏摺,向門外走了過去。
在崇禎現在看來,周延儒的能力是遠遠不如溫體仁的,如今周延儒周黨勢力,在朝廷內幾乎是力壓群雄。
但是,周延儒本人有人致命缺點,那就是非黨派人不用,非黨派話不聽,就是無論你提出的意見再好,只要不利於我,或者是不是我這邊的人,我都一概給你駁斥了。
周延儒這樣的動作,雖然在短時間內,對於周黨內的人,得到了一定的功勞,實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卻遭到了一些中立人士的不滿。
因為一件小事,還鼓動御史去彈劾何如寵這樣的二品大員,實在是幼稚之極。
朝廷的百官,也開始紛紛上書彈劾周延儒,所以崇禎才決定打壓打壓周延儒,警告警告他,再不行就給他換掉了。
至於怎麼警告、打壓,自然要讓利用利用溫體仁去警告他,讓他明白,自己還不是內閣的一把手,上面還有一個人,再不辦事,就讓一把手上。
崇禎想罷之後,不由得再次坐在座位上,批閱起了奏摺。
此時的溫體仁,走在通往午門的路上,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皇上的話。
想了良久,溫體仁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暗道,皇上果然知道何如寵昨夜到來的事情,而且想借自己警告警告周延儒。
至於將周延儒給罷免了,溫體仁自然明白是不可能,周延儒剛剛上任沒多久,如果此時就罷免了,對於皇上來說,對於朝局的穩定是不好的。
以溫體仁對皇上的了解,皇上不可能去無緣無故的罷免朝中的大臣的。
想罷之後,溫體仁不由的笑了一下,但他並不想自己去得罪周延儒,但是轉念一想,隨後的一個人選,皇上已經幫他挑選過了。
就在周延儒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場針對他的陰謀已經形成了。
於此同時,禮部尚書吳宗達也再次來到了乾清宮中,向皇上施禮之後,坐了下來。
「啟稟皇上,朝鮮的使團已經來到了,他們說主要是為了感謝我朝出兵相救之恩。
還帶來了一些財寶,臣想請問皇上,是否需要設宴款待朝鮮使團,由誰來擔任主官。」吳宗達坐下來之後,不由得想起了朝鮮使團一事,於是當即又站了起來。
「這件事,由你來親自安排,規格安排的高一點吧!朕正好有事想與朝鮮國王商議之下,朕想讓你代朕出使一趟朝鮮。」崇禎看著吳宗達,直接明了的說道。
吳宗達聽後,不走一愣,隨即說道:「臣願意,但不知何事,還請皇上指點。」
「是這樣的,這次朝鮮漢城府之戰後,朕想出一個重要的針對韃子的戰略。
為了朝鮮以後的長治久安,朕決定在朝鮮駐軍,並且幫助朝鮮訓練一支兩萬人的精銳部隊,在大戰之時,可以從背後突襲遼東。
但這件事需要徵求朝鮮君臣的同意,你對於朝鮮政局比較熟悉,同時又出使過朝鮮,所以朕覺得你去操辦此事比較容易成功。」崇禎看著臉色平靜的吳宗達,微微說道。
吳宗達並沒有拒絕,而是直接拱手說道:「是皇上,臣領旨。」
「嗯,此去一定要小心。」
「謝皇上關心,不過此事是否要知會朝鮮使團,讓他們有所準備。」吳宗達再次向崇禎問道。
「嗯,可以通知一下,讓他們有些心裡準備,另外你等到朝鮮使團回去之後再出發吧!這件事多給他們一些考慮時間。」崇禎亦是點了點頭說道。
「是皇上,臣知道了。」
「嗯,你下去吧!等朝鮮使團出發之後,再來稟報朕吧!」
「是,臣告退。」
當天晚上,吳宗達親自率領禮部的各級官員,代表皇上邀請了朝鮮使團。
此時帶領朝鮮使團的,正是剛剛被仁宗李倧委以重任的大司諫金尚憲,由於其在韃子大軍到達朝鮮的時候,一貫主張決戰到底。
加上戰爭最後勝利了,所以金尚憲被朝鮮人尊為朝鮮第一大儒,金尚憲本人對於漢人文化也是非常熱衷。
可以說其是朝鮮內部的堅定親明派,所以被仁宗李倧封為此次使團的帶頭人。
金尚憲本人在明朝內的名聲也是非常好的,畢竟是堅定的親明派,所以明朝對於其的封賞也是非常好的。
禮部鴻臚寺內,是此次宴請朝鮮使臣的地方,明朝內閣大臣並沒有任何人出席,崇禎也以自身抱恙,放棄了親自宴請朝鮮使團的機會。
「各位使者,我先敬你們一杯,祝我大明和朝鮮,能夠永結和平。」只見坐在左邊第一位置的吳宗達,端起酒杯站了起來,對眾人說道。
「謝吳大人,謝大明皇帝陛下,我代表朝鮮國主,衷心祝願大明能夠越來越好,同時也希望大明皇帝陛下的身體,能夠儘快安好。」右邊第一位的朝鮮使團團長金尚憲也站了起來,拱酒對吳宗達說道。
「干」
眾人一飲而盡,隨後大廳里便是一陣歡聲笑語不斷。
「啪、啪」
吳宗達看到這一幕,不由得笑了笑,隨後一拍手掌,這時一支隊伍走了進來,其中有美女的舞女,又有各類樂師。
一時間,整個大廳內的人都看向了樂師,議論紛紛。
樂聲響起,舞姿蝶笙,將大廳內的氣氛推到了極點,大廳內,朝鮮使團與禮部官員,相互推杯讓酒,好不快活。
直到宴會即將結束,金尚憲與吳宗達二人相互對坐,二人皆代表明朝和朝鮮的臉面,所以並沒有喝多,而是相互之間聊了起來。
「吳大人,老夫敬你一杯。」
「金大人客氣了,來,你我二人同飲此杯。」
「干」
「好酒量」
「金大人,奉大明皇帝之命,有一事想與金大人商議一下,不置可否?」只見兩人喝過之後,坐在左邊的吳宗達突然對著金尚憲開口說道。
金尚憲本人也是穩重之人,聽到吳宗達如此鄭重,也就當即正了正臉色,沖吳宗達一伸手,然後客氣的說道:「吳大人,但說無妨。」
「自上次韃子突然入侵朝鮮起,我大明皇帝陛下以及朝廷內的文武百官,無一不為朝鮮的君臣以及百姓所擔心。
所以,為了防止韃子再次突襲朝鮮,也為了能夠從背後襲擊韃子,以報韃子之仇。
我大明皇帝陛下,希望我大明能夠和朝鮮繼續達成合作,希望能夠在朝鮮駐留一部分軍隊,另外幫助朝鮮訓練出一支精銳之師,以供朝鮮日後能夠及時防禦外敵的入侵。
另外,我大明決定傾天下之兵,一舉剿滅韃子,希望朝鮮能夠容許我大明的一支軍隊藏於朝鮮,到時候由背後突襲韃子。
當然了,此時皇帝陛下只是要求我來,徵求一下朝鮮使團的意見,還有表示我大明只是為了保護朝鮮君臣以及百姓的安全。」吳宗達的一番話,雖然平淡,但卻顯得非常真心。
吳宗達說完之後,滿臉誠懇的看向了對面的金尚憲,卻發現金尚憲並沒有什麼動靜,臉上依然是充滿笑容。這讓本來有些擔心的吳宗達,不由得放寬了心。
「金大人,以為如何?」
金尚憲想了一下,隨後摸了摸鬍子笑著對吳宗達說道:「老夫對於大明陛下對於朝鮮的擔心,表示由衷的感謝。
此事,老夫回到漢城之後,定會第一時間向王上,說明大明以及皇帝陛下的意見,極力的促成此事。」
「那便多謝金大人了。」
「吳大人客氣了。」
金尚憲如此說,就等於是同意了大明的意見,雖然說具體的安排還要看朝鮮上下的安排,但是畢竟已經爭取了一個黨派的同意。
以金尚憲在朝鮮的影響力,在雙方不發生矛盾的情況下,明軍完成駐軍是有非常大的可能的。
隨後幾天,吳宗達結合金尚憲的個人愛好,送給了他很多儒家書籍,以及帶領他走到了很多大儒的家中,去請教。
金尚憲在京城玩的不亦樂乎,直到待了將近五天之後,才不得不返回朝鮮。
金尚憲離開京城之後,不到兩天,由吳宗達率領的使團,便向遼東趕了過去,他要先趕赴遼東,代替崇禎嘉獎遼東有功的將士。
隨後再趕赴朝鮮,商議在朝鮮駐軍的計劃。
此時的遼東,盧象升也收到了崇禎的聖旨,崇禎在聖旨中,並沒有說什麼,而是希望盧象升能夠再接再厲,爭取早日光復遼東。
另外則是對一些有功將領的嘉獎,關於遼東的計劃,崇禎並沒有什麼制定,而是全盤交給盧象升去決定。
盧象升得到崇禎的支持後,並沒有停下動作整軍備戰,而是直接將大軍布置在遼河一帶,威逼整個遼東。
明軍大軍在遼河南岸,不斷地打造浮橋,甚至在遼河一帶宿營,此舉使得瀋陽韃子內部,慌亂不已,等等將目光看向瀋陽故宮。
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這時候的皇太極依然處在重病當中,根本無法站起來。
又過了幾日,遼河之上,突然出現了很多船隻,這些船隻不大,但是動作敏捷,不斷的在遼河兩岸來回穿梭。
時不時的有明軍將士站在船頭,甚至渡過遼河去襲擾遼河北岸的居民。
而韃子並沒有在遼河北岸布置重兵,只是布置了一些探子,同時加上了瀋陽城附近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