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朝會的結果,溫體仁的保證
2023-12-16 00:58:42 作者: 愛歷史的小蝸牛
在如此天恩的鼓勵下,此時的孫士美有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他心中已經沒有了絲毫拒絕的理由。
所以,孫士美當即凝重的跪了下來,對崇禎說道:「臣一定不辜負皇上的重託。臣保證,一年之內,如若不能完成皇上的重託,臣願自縊,以謝天恩。」
崇禎當即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快步走到孫士美的身旁,親自將他給扶了起來。
「朕相信你。」崇禎雙眼看著孫士美,一臉認真的說道。
「謝皇上」
「你昨夜才到的京城,今天一大早又來到宮裡見朕,想必是累了,早點回去歇息吧!
在京城多玩兩天吧!等吏部的任命書下來之後,再去河南上任,朕會下旨,令天雄軍調遣上萬將士,即刻啟程前往洛陽府統訓,另外聽候你的差遣。」崇禎對孫士美點了點頭說道。
「是皇上,臣遵旨,告退。」
說完,孫士美當即慢慢的從乾清宮走了出來。
此去,他明白,這有可能是自己的轉折點,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喪命點,有明一朝,北方唯河南一省,每況愈下,卻無人能夠治理。
不是他們做不了,而是不敢。懷著崇禎的期望以及自身的理想,孫士美踏上了去往河南的路。
京城,朝堂之上,所有人只知道皇上派遣孫士美前往河南,確是不知道崇禎的真正用意。
太陽落下,又再次升起,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京城發生了很多事,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毫無疑問的是,京城官員都在等待今日的朝會。
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朝堂上再一次的無缺一人,所有人都一大早的來到了午門之外。
雖然是一大早,但是卻依然是熱風襲來,吹在人們身上,渾身難受,一些偏肥胖的大臣已經開始不斷的擦拭汗水。
隨著侍衛們將午門推開,文武百官開始向宮裡走去。
崇禎此時亦開始向金鑾殿趕去,雖然已經習慣這種早起的生活,但是崇禎依然難以忍受每天早起上朝的日子。
可是,身為皇帝也是無奈,不上朝就會被臣子罵。再加上如今內憂外患,對於百官,不加以催促,他們大都不會辦事。
朝會時間到了。
崇禎坐在龍椅之上,接受眾人的跪拜。
「臣等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愛卿平身」
「謝皇上」
隨後便是百官奏報的時候,一般是沒有什麼大事的,至於以前朝會上出現御史隨意彈劾的現象,被崇禎多次治理之後。
已經減少很多,這些御史也清楚了,沒有了一些證據去隨意彈劾,就是促崇禎的眉頭,所以朝堂之上變得有些清淨了起來。
當一些官員將事情奏報完之後,崇禎沖一旁的王承恩點了點頭。
王承恩示意,將端著的兩個奏摺給拿了下去,溫體仁則直接從王承恩的手裡接了過來。
這第一封信,朝廷之上,很多人已經知道了信中的內容,所以溫體仁直接將它遞交給了旁邊的周延儒,周延儒又依次遞了下去。
溫體仁拿起第二個摺子看了起來,打開只見上面署名是劉宗周,這讓溫體仁眼睛一震,劉宗周是誰他當然清楚。
大儒劉宗周,可以算是目前階段理學第一人,所以深受很多人敬重,在溫體仁剛剛被崇禎召入京,劉宗周便已經是順天府尹。
可惜,因為和皇上的爭論,最後怒而辭官,這次來信,不會是為了辱罵皇上吧。
果然,打開摺子一看,溫體仁便知道自己猜對了,劉宗周果然不愧為一代大儒,這說是勸解,其實就是在辱罵皇上昏庸。
看著看著,溫體仁不由得汗都流了下來,他有些心虛的看了看崇禎,發現崇禎自然是面無表情,當即將摺子交給了周延儒。
周延儒看到溫體仁的表現,頓時有些好奇,連忙打開摺子看了起來,當看完之後,這才明白了溫體仁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摺子中,劉宗周不僅說崇禎任用奸臣,不修任政、枉殺忠良,致使國家民怨沸騰、災難四起,還說了溫黨之害不下於閹黨之貨。
摺子中還讓皇上為了大明江山,務必自省自查,免除奸臣、任用賢能,這樣才能使大明江山永存,不然與桀紂之君何意?
周延儒看過之後,掃了崇禎一眼,見崇禎沒有一絲表情,便低下頭來。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了,文武百官一個個都閱過了這份摺子,眾人都是低下了頭。
整個朝堂一時間竟然寧靜了起來,所有人都沉默了下來,當然這些人的心情,坐在上位的崇禎自然清楚,有害怕的、有高興的,有想看熱鬧的。
崇禎剛剛收到這個摺子的時候,說不生氣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也明白,殺劉宗周容易,但是為了這麼一件事就殺了劉宗周自然是不妥。
當朝堂上安靜下來之後,崇禎臉色嚴肅的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著下面的文武百官走了過去。
百官自然感覺到了崇禎走到身邊,都不由得將目光看向崇禎,可是剛一看崇禎,兩人就對視了起來,沒一會兒,有些官員便敗下陣來,低下頭。
崇禎一邊走,一邊說道:「這劉宗周還真是個忠臣,昔日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太祖陵墓前罵朕,今日又在天下百姓、官員面前罵朕。
朕知道,他罵朕,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讓朕殺了他,求一忠臣清名,朕偏不成全他。」
說到這裡,崇禎停了下來,臉色嚴肅的掃視了一眼眾人。
「錦衣衛指揮使黃德」
「臣在」
崇禎這時臉色陰沉的對黃德吩咐道:「即刻將劉宗周捉拿進京,另外查清楚其所有財產,以及為官時有沒有貪污受賄一兩銀子?
如果沒有,臣就認為他是忠臣,如果有,那朕就成全了他,不過不是忠臣之名,是他的貪官污吏之名。
記住,不要用刑,朕要親自審問他。」
「是皇上,臣遵旨。」
「皇上英明」
這時,文武百官突然異口同聲的對崇禎說道。
崇禎在說完這些話之後,感覺心情終於有些好了起來,當即對下面的溫體仁說道:「第二份摺子你們已經都看了,對於遼東之事,有什麼想法就說說吧!」
「是皇上
啟稟皇上,臣以為遼東之事以汪大人所言,臣以為當立即遣馬世龍回京,由遼東總督袁崇煥一人獨領遼東,反而能使遼東變得更加穩定。
而且邊關之事,皆為軍事,不亦拖沓。還請皇上明鑑。」這時溫體仁當即站了出來,對崇禎說道。
「臣同意溫閣老的意見,當遣馬世龍回京,接受朝廷革職調查。」禮部左侍郎閔洪學在溫體仁說完之後,當即站了出來,表示贊同
「臣也同意」
同時,溫黨的另外一位骨幹,剛剛被溫體仁推上來的吏部左侍郎唐濟新站了出來。
這兩位都是目前溫黨的主要成員,特別是唐濟新,先前官至兵部侍郎,後因彈劾魏忠賢被罷官,崇禎繼位後被啟用。
只是沒想到的是,如今的唐濟新竟然依附了溫體仁,這讓一些清流開始對他不恥。
「臣也支持溫閣老的意見」
……
隨著溫體仁的說話,朝堂之上,將近一半的人都站了出來,表示支持溫體仁的決定。
對於這些事,崇禎自然是看在心裡,雖然溫黨勢大,但是對於一些重要的職位,崇禎卻一直都是自己親自任命,所以溫體仁基本上是不可能獨霸朝堂的。
這麼多人站了出來,崇禎自然將目光看向那些不說話的人,其中一些人自然中立,這些人以李標為代表,不參與朝廷爭鬥,一心辦事。
對於這些人,為了保持他們的這種精神,自然是對他們寵愛有嘉,平時對他們非常關心,所以一時間一些黨派自然是不敢對他們動手。
隨著這些人出現的越來越多,朝堂之上的很多人也開始遠離黨爭,畢竟黨爭一不小心就會自斷生路。
雖然如此,朝廷上的爭鬥自然是不聽不休,自古以來文官哪有不爭鬥的。
崇禎的目光對著他們一個個掃了過去,終於周延儒忍不住了。
「啟稟皇上,臣想了一下,覺得此事還是應當慎重,畢竟兵事非同小可,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禍。」
「臣也認為此事應當從長計議。」這時身後的王洽也站了出來,迎合道。
「臣也支持周閣老的意見,當慎重。」
……
隨著周延儒以及王洽的人說話之後,朝廷便瞬間形成了兩派,一派主張遣回查辦馬世龍,另一派自然是希望能夠再次調查清楚再說。
當然雙方的心思自然是不拘泥這樣的一件事上。
這時,一旁的副都御使高捷當即站了出來,對著剛剛發話的王洽說道:「王大人,既然汪大人是皇上派去的人,而且當初汪大人出京巡查也是滿朝文武大臣的認同,現在王大人又突然不認同了汪大人的奏報,怎麼王大人準備親自前往遼東調查此事?」
「本官不是不相信汪大人,而且希望對於此事能夠慎重再慎重,畢竟不是小事。」王洽面對高捷的攻擊,有些為難的說道。
這時,溫體仁再次站了出來,認真的對崇禎說道:「啟稟皇上,臣願為汪大人擔保此事,如若此事有假,臣願辭官回鄉。」
「臣也願意」閔洪學當即也站了出來。
……
隨著溫體仁的再次發話,溫黨中人都站了出來,為汪慶百做擔保。
溫體仁的發話,自然讓周延儒和王洽等人心中變的興奮了起來,這正是他們想要的。同時,面對溫體仁的擔保,他們也沒有了什麼話說。
坐在上面的崇禎,聽到了溫體仁的擔保,心中嘆息了一聲,溫體仁身為首輔,自己還是要給他面子的。
於是,崇禎當即對文武百官說道:「既然溫愛卿以及各位愛卿願意擔保此事,那朕自然是信得過汪愛卿的,此事就先這樣了,不用再議。
傳朕的旨意,晉升汪慶百為兵部左侍郎,加封太子太保,收到旨意之後,即刻啟程回京。
山海關總兵兼都督馬世龍,即日起罷免其所有官職,回京接受調查。」
「是皇上,臣等遵旨。」
「退朝吧!」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後,崇禎換身離開了金鑾殿,崇禎離開之後剛剛走出的百官,便開始嘰嘰喳喳起來。
一旁的周延儒和王洽等人,也率先帶上向宮門外走去。
至於溫黨眾人,看到周延儒等人的反應,頓時笑了起來。
很快,內閣的旨意便從京城而出,全力向遼東趕了過去。
正在高興的溫體仁,怎麼也沒有想到,比他更高興的就是周延儒和王洽等人。
京城經過這次朝會之後,再次變得安靜了起來,無論是周延儒還是王洽,亦或是後面的何如寵,都在安靜等待,等待著時機的來臨。
時間一點點過去了,很快便來到了八月份,讓崇禎高興的是,天氣總算是涼爽了一些。
與此同時,由誠意伯劉孔昭和東廠負責收取勛貴手中良田一事也接近了尾聲,這件事直接到現在,已經有接近五名勛貴被殺。
其次就是因為魏三的死亡,雖然英國公張之極承受了一部分責任,但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這件事的策劃者絕對不是張之極。
所以,這些勛貴自然也就成為了這件事調查的對象,隨著東廠廠衛的再一次上門,這些勛貴終於妥協了。
他們明白,在不妥協,就是死路一條,到時候別說土地了,就是命能保住就不錯了,所以紛紛找到了誠意伯劉孔昭,獻出了土地。
劉孔昭最近一段時間可是成為了香餑餑,不僅成為了各方勛貴邀請的對象,而且還撈了不少好處,本來想對土地下手的劉孔昭,看到周繹殺人的目光,頓時手又被嚇了回來。
當四萬公頃的良田,擺放在崇禎面前的時候,崇禎不由得眼睛一震,四萬公頃,可是六十萬畝良田,最起碼可以安放數十萬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