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盂蘭盆節
2023-12-15 08:57:56 作者: 太離之火
蓮花古代稱為芙蓉,漢初時的《爾雅》中說:「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蕸,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所以蓮是荷花的果實,也稱蓮蓬。
何家人喜歡把荷花稱為蓮花,當他們的面不要提「荷花」這個名字,否則不知不覺就把人得罪了還不自知。
平常人家做的河燈一般是一支蠟燭放在紙船上,複雜一點的就做成燈籠的形狀,畢竟這是隨水而去的東西,不會用太貴重的材質。
桌上的河燈做成蓮花形狀,雖然材料比較好,但用的也是紙竹絨繩,繩子的綁法卻非常美觀,紙上畫著符籙,更添一分神秘,就像佛祖寶座下的蓮台!
「這麼大,可以插好幾根蠟燭吧!」陸朝陽驚嘆道。
「那當然了,不過按規矩只能插一根。你們看,這是我爹新雕好的玉盒,我討來裝藥了!」
放藥餌的是一隻玉盒,泛著淡淡的黃色,晶瑩剔透,上面刻著繁複的花紋,透著一種神秘的氣息。
「這是傳說中的琅玕!」何瓊略帶得意地解釋道。
琅玕是傳說中的一種象玉珠的石頭,《山海經》中說崑崙山有琅玕樹。
寶玉通靈,天下諸國中只有華夏把玉石跟神仙聯繫在一起。
上好的玉器以其圓潤光滑晶瑩剔透,成為歷朝歷代權貴們的珍藏。
唐朝祭祀的禮器都是由玉石製成,三品以上官員腰間掛的玉飾和系的玉帶,都主要來自西域和田,由於路途遙遠,產量低下,數量十分稀少。
民間雖有制玉作坊,但使用的玉料並非和田玉,而是一些玉質相對較差的玉料,即使這樣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的起。
普通平民是不允許擁有珍貴玉器的,朝廷對高品質玉石控制得非常嚴格,換句話說身份不夠就是有錢也買不到。
這塊雕琢玉盒的琅玕雖然不是出自傳說中的崑崙山,但也十分罕見,不是尋常百姓能夠得到。
何登雕得一手好玉,是當世大師,唐代流傳到後世的幾塊玉佩都出自其手。
這玉盒雕工細膩,樹間落下的陽光照在上面,泛著淡黃色的光暈,美輪美奐,讓曹守真和陸朝陽看得如痴如醉。
何瓊很滿意兩個少年的反應,她自己第一眼看到時也驚嘆了許久。
至於十二歲的小師弟,一直面無表情,想必是沒什麼見識,不懂這寶物是何等珍貴。
明日就是中元節,這盒藥餌讓小姑娘信心十足。
曹守真和陸朝陽這兩個少年你一言我一語,在那裡研究河燈上的符紋。
「你們看得懂嗎?別不懂裝懂!」
何瓊達到了炫耀的目的,把河燈收攏起來,折成一把小傘大小,斜背在背上,又將玉盒蓋上蓋子,鄭重地鎖好,鑰匙放到腰間繫著的一個小荷包內。
曹守真看到是自己送的荷包,欲言又止,何瓊掃了他一眼問道:「你怎麼了?」
少年吭哧了兩聲,終於鼓足勇氣說:「以後我想跟你說話難道都要通過郭師弟?」
何瓊看了一眼郭弘,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嘴角牽動了一下,強忍住笑容,假意嗔道:「不錯,看你還敢亂送東西!」
其實今日一早,郭弘就把昨天發生的事告訴了何瓊,並且問了一句:「荷包里有詩嗎?」
何瓊很快反應過來,這種東西裡面難道不應該夾著一紙表示心意的詩句?唐代胡風很重,男女之間求偶時直接表明心意,並不像後世那樣含蓄。
要知道唐人詩歌生活中無處不在,就算自己不會寫,也可以抄寫前人名句啊!
再說如果輕易就被追到會不會讓人不知珍惜?跟小師弟一起捉弄一下這個傻師兄總是沒錯的。
郭弘一點也不擔心,何瓊當時雖然沒有說什麼,但當曹守真問起時果然給予肯定的答覆。
曹守真當時就啞火了,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左手不停地抓著腮幫子,像極了一隻猴子。
何瓊是偷跑出來的,父親還要她熟悉藥餌的調配手法,於是匆匆跟三人告別就抱著玉盒離去。
陸朝陽也回去伺候師傅,曹守真拉住郭弘,小聲問道:「何師妹是什麼意思?她在怪我送那個荷包?」
郭弘說:「師姐說你沒有寫詩,毫無誠意。」
曹守真懊惱的一拍腦袋,說道:「我不是沒敢嗎,這才先買個繡著鴛鴦的荷包試試。」
他眼珠轉了轉,突然問道:「師弟,我現在寫一首詩還來得及嗎?」
「自己寫還是抄?」
「我哪有那個能耐,當然是抄。」
「那就不著急,先辦事,如果出了紕漏,師姐不會饒你。」
「好好好,我這就去盯著魏志成。」
說完曹守真轉身就走,他對何瓊不是一般的喜歡,做這點小事自然甘之如飴。
到了傍晚,還是沒有發現動靜,郭弘暗暗奇怪,總不可能是明日白天才做手腳吧。
只是到了明日機會更少,何瓊會整日跟在何登身邊,參加觀中舉行的法會。
中元節是地官誕辰之日,觀中第一進的大殿前已經設立祭壇,到時會在道場建醮祈禱,祈求地官赦罪超度亡魂。
中元節源自鬼節,漢朝以前是祭祖的節日,被稱為秋嘗。
上古一年有四次祭祖,分別是春祠、夏礿、秋嘗、冬蒸。
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兮。土伯九約,其角觺觺兮。」
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幽都的概念,詩中所說的土伯指的就是后土,在楚國傳說中也是掌管陰間的神靈。
東漢末年,道士于吉所著的《太平經》中已經有了陰間判官的描述,陰曹地府的概念在漢代早已成型,酆都大帝正式取代了后土掌管鬼魂世界。
東漢張道陵創立正一道,供奉的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位在三清之下、四御之上,天官在正月十五上元節賜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中元節赦罪,水官則在十月十五下元節解厄。
地官全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管五帝五嶽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
中元節在佛教這邊稱為盂蘭盆節。
西晉時月氏國僧人曇摩羅剎翻譯《佛說盂蘭盆經》,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講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高僧目連解救亡母靈魂的故事。
目連修行成為高僧以後,為報父母養育之恩,試圖救贖輪迴中變成餓鬼的亡母。
他以缽盛飯給其母,但飯到其母手中就立刻化為灰燼,不能飽腹。目連於是向佛祖祈求救贖其母,佛祖說必須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供養十方高僧,以此來超度亡靈。
於是目連照佛祖所說,在七月十五日供奉盂蘭盆,眾僧為施主祝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母親遂得以解脫於餓鬼之苦。
目連後來建議,一切弟子欲行孝者,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供養盂蘭盆,救贖現世乃至七世父母。
這便是盂蘭盆的來源。
梁武帝篤信佛教,將七月十五定為盂蘭盆節,此後成為宮中盛典,到了唐代,每年皇室以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祭品。
武則天時,于闐僧人實叉難陀來到長安,翻譯了地藏三經,關於地藏掌管地獄的說法才在中原流行起來。
而中元節正式形成要晚很多,中元節的名字最初見於北魏《道藏》,但到唐朝中後期才正式定名。
武宗滅佛之前,盂蘭盆節的聲勢要遠大約中元節,成為民間共識,南北朝時著名的《顏氏家訓》中就有相關記載,顏之推說到自己死後祭祀的問題時,要子孫量力而行,最好不要象寺院那樣供奉盂蘭盆。
郭弘的父親郭仲文擔任扶教教主時,打擊佛教的大事就是在中元節這天沒收長安各寺的盂蘭盆,送入道觀作為祭品,而當年九月一日他就暴斃在長安家中,教眾一直懷疑是佛徒報復,但沒有找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