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出使人選
2023-12-15 16:45:22 作者: 末法的道士
就是說,讓西涼軍和荊州軍打起來的這個思路確實沒有問題,但是要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就還需要考慮考慮。
本來劉焉也就是想想,這個思路絕對沒錯,具體的實施步驟確實需要再想想。
「不如我們一開始就放出這個消息,讓郭汜張濟知道我們要他們的人頭,然後去找劉表談判,不管好與不好成與不成,都做出一副非常高興的樣子,接著繼續散播劉表答應的消息,讓郭汜張濟自己迷惑,怎麼樣?」
鄧芝不愧是那個鄧芝,雖然年輕,但是依然能從他身上看出來能成大器的影子。
只是這個計劃能否成功還不知道。
「要是提前傳出消息,郭汜張濟半路截殺你怎麼辦?」
這才是郭汜張濟最快的解決方式,不讓使節跟劉表接觸,這樣劉表就不會對他們動手,反正他們所處的南陽宛城正好可以截住從長安到襄陽的道路。
「我的安危微不足道,只要能夠完成戰略目標,死了我一個鄧芝也算值了。」
這個人倒是豁出去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但劉焉可捨不得這麼個人才死掉。
「這樣吧,所有事情都交給你負責,你根據現實的情況來決定什麼時候傳播消息,我就在武關加派一些人手,以免西涼軍和荊州軍聯合起來進犯長安。」
「遵令!」
「還有,副使的人選你自己來定,隨行人員你自己來挑,你覺得誰用得順手就選誰,完全由你來決定。」
「多謝丞相!」
這樣的處理方法兩個人都能接受,劉焉也相信鄧芝不是一個主動找死的人,肯定可以完成任務,就算完不成,也能夠平安歸來。
出了門的鄧芝心情比進門時候要輕鬆很多,本來還以為要被辭退,沒想到還能被委以重任。
這個重任還不是一般得重,要是真的實現了,可能荊州的問題就會被徹底解決。
現在還有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需要解決——副使選誰。
這個人絕對得機靈,而且跟他絕對得合得來,不然正使和副使天天自己內部算計,還怎麼開展工作?
而且這個人還得勇敢,不能太慫,不要被別人一嚇唬就腿軟,容易讓人看笑話。
思來想去,最終還真有這麼一個人選。
孟達。
這個人的能力毋庸置疑,絕對是智商在線,這一點還得到了劉焉的認同。
而且孟達跟他私交不錯,一起掌管部分軍隊,合作非常融洽。
最後孟達還非常勇敢,絕對不是被別人嚇一下就會退縮的那種人。
於是鄧芝找到孟達,問他願不願意跟自己一起去荊州出使。
孟達自然是欣然願往,一直沒有什麼機會表現的他好不容易才有這麼一次露臉的機會,自然不能放棄。
之後兩個人一起挑選了三十名信得過的人,各個身手了得,而且忠心耿耿,絕對不會出現間諜這種情況。
既然人選已經確定,算上鄧芝孟達,總共三十二人,列好名單,交給劉焉。
劉焉看過之後,當即上表天子,請求任命這些人作為使節,前往荊州。
天子現在已經十二了,算是小學六年級的高度,有的已經在上初中,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
但是不管放在哪個年代,十二歲都算不上大人。
劉協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他也不傻,長安城從破敗一步一步變得繁華,他是親眼所見,而這都是劉焉來到之後才有的現象。
而劉焉又是漢室宗親,所以劉協對劉焉深信不疑,朝中大事完全用不著他去操心。
對於請求之類的東西,劉協最多也就是看上一眼,接著不去管它,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的玩。
這日子可比董卓時期好上太多。
收到回復之後,劉焉也不再耽誤,直接任命鄧芝為正使,孟達為副使,每個人配兩匹馬,帶上足夠一個月吃的乾糧,所有的裝備都選取最好最頂尖的。
這可是要出門見人的,自然要穿得好一些,不能讓別人看笑話。
於是鄧芝穿上最好的盔甲,拿上最好的兵刃,同時還要了一把便於攜帶的手 弩。
鄧芝非常喜歡弩箭這個東西,而且他在這方面還卓有天賦,弩箭不說能百發百中吧,也能射中九十發。
但是弩機這東西太過昂貴,鄧芝家裡沒錢,薪資雖然不算低,但要向攢夠錢去買弩機,還需要一段日子。
趁著這次機會,鄧芝乾脆有些不好意思地向劉焉要了一把手 弩。
弩機雖然貴,但是對劉焉來說也只不過是個物件而已,再怎麼貴也比不過人,於是果斷同意,當場給了鄧芝一把上好的手 弩和二百根弩箭。
應該夠鄧芝用上一陣了。
見劉焉沒有絲毫猶豫就批准了這個「無禮」的請求,鄧芝差點熱淚盈眶,捧著弩機和弩箭,顫抖著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別抖了,拿著這東西,好好完成任務,比說什麼都強。」
鄧芝千恩萬謝退了出去,劉焉立馬下達命令,讓黃忠率領本部兵馬,往武關方向集結。
現在劉焉手下的部隊數量還維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除了之前的四支部隊之外,又另外讓鄧芝組建一支新軍,並發展壯大,現在已經成了劉焉勢力中第五大主力。
所以就算把黃忠的部隊調走,也不用擔心長安的安危。
這麼做就是為了保護安全。
武關一直由西涼軍舊將徐榮把守,倒不是說劉焉不信任他,但是這種特殊情況之下,還是多派一個人過去一起防守比較好。
北邊涼州地區新近收復的地區,也就是安定北地這兩個郡,也開始了清查土地戶籍的事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北地郡能夠實際掌控的地方還是很少,大部分是沒有城市的草原,最多存在幾個人煙稀少的村莊。
這也意味著這裡沒有多少開墾的潛力,畢竟草原地區生態太過脆弱,要是沒有限制亂加開墾,肯定會造成水土流失。
後世宋元明清時期就是這樣,這裡變成了一片徹底的戈壁灘。
對於生態文明這方面,劉焉還是比較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