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戰後處理
2023-12-14 23:22:46 作者: 魔力鳥
孔有德對此自然十分了解,所以江郎山就是決戰的好場所,但是到底能夠俘虜多少孔有德是心裡沒底的。
不得已他甚至安排了部分特戰隊員扮做商人運輸部分糧食引誘這流寇進入預定的山谷。
劉摳門經過金華城下的事情之後似乎也聰明了許多,他們雖然不確定這些人是不是官兵所扮演,但還是變得十分謹慎。一直到隊伍再次斷糧才有人冒險去山谷搶劫商人。結果那些商人老遠就跑 了,留下十幾車糧食。這下又可以讓流寇苟延殘喘幾日。不過這種搶劫石灰有依賴性的,沒糧食就習慣性的王明明是危險的地方闖。
台灣基隆港,熱火朝天的港口,朱之瑜心情複雜地站在高處。今天是接受福建流民的第一天,根據消息這次總共有一萬三千人分三批前來台灣。今天抵達的地痞是兩千參加港口和城市建設的青壯。據說這些是毛鈺在金華剿匪招降的流寇。朱之瑜甚至懷疑毛鈺是不是將附近的幾個縣的青壯全部抓了來。不過等到見了這些青壯,他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真正是一個附件口音。兩千人加入城市建設,自然需要好好安排一下,而接下來的坑黃隊伍更是讓朱之瑜激動不已。因為毛鈺從舟山選派了不少有經驗的老把式還帶來大量的高產雜糧種子。
毛鈺的要求是明年台灣實現糧食自足並且保證有餘糧留給即將到來的大量移民。
上面如何考慮,對於這些從災民成為流民再次成為流寇的輕裝來說,這一路上吃穿真是沒得說。不過現在抵達了目的地台灣,很多人還是十分緊張。擔心會在大陳島那樣沒有被海軍選中只能來做工。如果好的工坊和工地也選不上就麻煩了。
只是等他們到了岸上卻見到幾個當官的為了他們這些人而爭得面紅耳赤。爭奪青壯自然是毛永傑、毛永俊以及造船廠管事和即將出任桃園縣知縣的徐玉順!
現在這幾個地方都是大幹快上的時候,再來一萬人也不嫌多,兩千青壯自然是爭得頭破血流。毛鈺只說這些青壯是參加港口和城市建設,具體的自然要朱之瑜來分配。
這幾個地方其實都很重要,不過朱之瑜最後還是讓造船廠先挑選,除了提前送來的有木工基礎的兩百多人之外,朱之瑜答應造船廠可以再挑選五百人。剩下一千人參加基隆港口和基隆城建設,另外五百人將跟隨徐玉順在他選定的縣城位置修建基礎設施。
這樣的分配讓毛永傑有點紅了眼。因為他的淡水城也急需要人手,而且他還計劃在淡水河的南岸同樣建設一座小型城池,作為淡水城防禦要點之一,另外在淡水城上游建設一座石拱橋。毛永傑顯然是要將淡水打造成一個中心城市。但是朱之瑜更傾向於將基隆作為未來台北發展的中心。
不過為了安撫毛永傑,朱之瑜承諾等接下來的墾荒大軍抵達之後將優先安排淡水河流域。毛永傑這才嘟嘟囔囔地閉上了嘴巴。
當地官員對這些青壯到來的歡迎出乎了這些人的預料。原本沒有被選拔加入海軍還有一點遺憾的福建青壯,隨著各各工頭前來領人分發工作服和工具以及分配住宿點,兩千多顆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安頓下來。
尤其是造船廠的工匠專門為新加入的工人舉行了歡迎儀式,隨後大匠們紛紛出來挑選學徒。致此基隆造船廠的工人將達到一千五百人。等到船塢建設好,造船能力將超過南日島和舟山島兩個造船廠。
徐玉順則帶著分配到的五百人在廣袤的平原開始修建定居點和給桃園縣城劃分疆域。這位大舅哥心目中的台北中心應該是未來的桃園。
不過朱之瑜顯然有自己的想法,隨著大量的工匠和作坊搬遷到台北,目前台北已經有海軍3000人,陸軍3000人,工匠兩千,民夫五千,普通百姓六千。再加上即將到來的一萬多墾荒百姓,朱之瑜預計到八月份正給台北將會有將近三萬人,成為繼舟山之後人口第二多的地方。
按照毛鈺的計劃,接下來明顯墾荒百姓多於軍隊和工匠、民夫,加上台灣一年三熟,台北區域淡水豐富,早日實現糧食自足還是可能性很大的。
即便如此朱之瑜還是有點恍惚,要知道半年之前這裡還只是有少量的西班牙人和日本人在此活動,西班牙人由於貿易中斷都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毛鈺從西人手中接過台北的控制權之後就完全出所有人的預料。按照這個速度,移民百萬還真不是一句空話。也幸虧朱之瑜父兄都有漕運衙門掌舵人的經驗,所以他對於台北這樣海路、內河和陸地都需要同時建設的地方還真是最合適的人選。
與第一批勞工抵達基隆的還有兩萬石的糧食,聽說是毛鈺從浙江巡撫衙門哪裡敲詐來的流寇的口糧,朱之瑜忍不住笑了。其他人也是佩服毛鈺,平時拿不到一分錢,一旦逮住機會就往死里敲詐。前後三萬兩白銀和五萬石的糧食,李琳璐出得心甘情願,毛鈺也拿得輕鬆。
要是鄭芝龍知道毛鈺隨便派遣一些海盜前往就能招降兩萬人還能敲詐巡撫衙門這麼多估計也想著從福建轉到浙江來。
毛鈺剩下的三萬石糧食也很快就有著落了。因為很快孔有德那邊也傳來消息,通過少量特戰兵埋伏引誘,賈環等人不出意外地進入到了孔有德為他們準備好的葬身之地,江郎山一戰流寇被堵在山谷死傷三千餘人,最後因糧草供應不上,三千多流寇別逼出來投降,剩下兩千多核心成員繼續往南流竄。孔有德並沒有去追擊窮寇,按照之前的部署將大陳島和南日島的精銳派遣回去,同時還帶回去俘虜。自己與尚可義兩人各刷領兩個陸戰營在閩浙贛三生交界處駐守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