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又要出錢修路【加更】
2023-12-12 14:33:59 作者: 六道紅葉
會議也從室外開到了室內。
西昌的人員和密雲縣工作人員分坐兩邊。
會議先由這裡最高領導甘書記發言。
「今天,我代表縣委縣政府熱烈歡迎駱濤先生能來我們縣投資建廠。」
領導停頓,掌聲響起。
過一會。
他又接講:「……國家的大侷促使著我們必須要改革,必須要招商引資……我們歡迎廣大的投資商能來我們縣投資建廠,……政策開明……各級部門從要實處上解決投資商來我縣投資面臨的一切問題。」
甘書記洋洋灑灑一大篇,談大環境,又重點談到密雲來投資建廠,縣政策給的好處益處。
他的講話,駱濤是非常認可,想招商引資,就必須要有一片這適合他們扎跟的土壤。
沒有梧桐樹,怎麼能招來金鳳凰。
「甘書記說的非常好,我個人非常認同,我也希望我們西昌能和密雲長期合作共贏。
不能光想著從中獲利,也要有所擔當,……我們爭取帶動當地老百姓奔小康,走上致富路。」
1979年12月6日,鄧主任在會見日國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要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
這是個偉大的構想,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中午,甘書記他們請駱濤一行人在溪翁一家高檔公家飯館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
現在的密雲財政還是比較貧困,這一頓有魚有肉的午飯,又加上幾十號人,怎麼也得不少錢,這不是從公帳出,就是甘書記自掏腰包。
不能說他們奢侈,不會過日子,主要是大環境如此。現在招商引資,請人家吃飯當然要吃好的,給人留個好印象。
錢花多了,他們也心疼。
駱濤臨走還是叮囑了小田秘書給了三百塊,他也算半個仕途人了,可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這頓飯頂天也就一百多塊,但也需要糧票,多的就折合在那些沒法計算的糧票上。
飯後,甘書記因要處理縣裡的工作,就不能陪著駱濤到實地考察了。
留下張副縣和招商、溪翁鎮的領導陪著駱濤去溪翁鎮轄下的東各、西各兩村。
西昌菜籃子主要用地就是在這兩個村。
鄉村小道就是坑多,十分影響駱濤同張副縣的談話。
「駱先生,鄉下的路就這樣,您不要太見怪,我們縣裡已經在討論關於修路的問題了。…………」
駱濤聽他說修路的事,就感覺到這裡有坑了。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農村……坑也有不少。
他這是想西昌也能在修路上,投入一些,也許這就是甘書記沒好意思同侯明說的事。
他們這是不搭巢,就想讓西昌在這兒下蛋。
但想到自己了解的密雲情況,心裡也是苦笑,他們跟西山一樣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供他們拿來建設一條路。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心裡拿不定西昌能在密雲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所以不敢掏心掏肺的投入,就算是他叫駱濤也一樣。
「呵呵呵!這……」駱濤剛想說話,這車子就進一小坑,猛一顛。
走上平路,安了神,駱濤笑著說:「這修路的事我們可以合作嘛!也不能讓縣裡吃了虧,……」
張東風聽到駱濤的承諾,心裡的那根弦也鬆了下來,他本著和駱濤有點關係,一直都沒開口說這事。
昨兒個,縣裡開會就討論了一下這事,因為他的特殊來歷,自然就被領導盯上了。
<div class="contentadv"><div id="txtmid">
會上雖然沒點名,下會後領導可是沒少和他談心。
他也是個實在,為民辦事的人,於公這都是不能推脫的事,但於私他還是推了兩次。
人常說事不過三,也加上他有那個責任感,也就硬著頭皮領了這個任務。
他之前沒有接觸過駱濤,知道的一些情況,也都是從老領導哪裡獲悉,沒面對面溝通。
僅僅聽說,他不敢給駱濤這個人下一定義,他是一位什麼什麼樣的人?
今天,見了面,他可以說:駱濤是一位有擔當,有人文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大企業家。
絕對不能用商人來形容他。
「那真是太對了,早就聽說你們西昌在西山的大動作了,沒想到今天臨我們密雲頭上了。
老領導還叮囑我一定要供好您這尊財神爺,………」
看看這當過的秘書的人,說話就那麼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現在公職人員說財神爺的話,也沒什麼不對,當然不能在非常正式的場合。
這事就可以說到傳奇的榮先生,在五十六十年代上面人都是稱呼他為榮老闆。
這個稱呼是善意輕鬆的說笑,絕不是個綽號。
榮家可是三代人都是首富,稱呼一聲老闆沒什麼不可。
張東風把話題叉到李領導那兒,他們的關係自然又近了一些,說話也就隨意一些。
去東各、西各村的路上,時不時就會從車裡傳出陣陣兩人歡快地笑聲。
東各,西各村,是由一條從密雲水庫引流出的白河作為兩個村莊的分界線。
從溪翁鎮這邊公路過來,要先途西各村,過白河橋才能到達東各村。
這兩個村不是溪翁鎮離密雲水庫最近的村莊,往北還有西恆河等地方,就有不少村莊。
但那些地方都沒有這兩個村可使用土地多與集中。
密雲地區山多,耕地少,可大面積使用的土地,離水源還近的就只有密雲水庫北的不老屯鎮最為合適。
但也有一個致命的一點,就是密雲到不老屯這段路,不花大力大錢建設是不行。
一行人先到了西各村,因為駱濤提前招呼不要弄什麼歡迎儀式,所有人都比較隨意。
在西各村見到了兩個村的支書說話人。
閒話少說,干正事。
於是,穿村過巷直接到了這邊的蔬菜基地。
中國式的「菜籃子革命」,應該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的東山省壽光掀起這一股熱潮。
他們運用冬暖式蔬菜大棚,讓北方的人們在寒冷冬天也能吃上一口新鮮的蔬菜。
在他們之前北方地區大多是運用小拱棚的方法,在冬季種植蔬菜。
他們不是第一個做這事的人,但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了這個種植模式,還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
最終讓壽光這個地區成為了聞名全國的菜籃子,這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西昌的菜籃子工程也不是一拍腦門子的產物,他們也請了不少農學專家學者,對西昌菜籃子從業人員進行專門指導和培訓。
又加上那些地地道道農把式們,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
【月票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