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歷史

2023-12-08 10:51:41 作者: 子爵的青花瓷
  雖然弗雷先生這裡得到的消息並不令人樂觀,但是搜索工作還是要繼續的,好在因為現在這些線索,第二天弗雷先生又送來了一個筆記本的複印件。

  這個筆記本的複印件是從瑞士方面的檔案館裡面找出來的,上面原本並沒有名字,只不過在這一輪尋找中被弗雷先生認出了上邊的筆記是自己父親的筆跡。

  「這份東西應該是製造手記,開始應該屬於克虜伯位於瑞士的工廠,但是後來二戰結束後的清算中瑞士官方沒收。」就在把信息傳過來的時候,弗雷先生也給梁恩打了個電話。

  「只不過因為這些東西哪怕在二戰的時候已經徹底落後的緣故,所以筆記被沒收之後就一直放在檔案管理,直到現在才被發現。」

  實話實說,要不是梁恩這次能夠通過圖紙把目標縮到這么小範圍的話,哪怕弗雷先生也不可能送大海撈針一樣找到這些重要的線索。

  這個筆記本是一個日常工作筆記,裡面記錄的全都是一些有關於火炮製作的內容,這也導致量梁恩只能再次花錢請專業人士對這份文件進行分析。

  結果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小時不到對方就給了梁恩一個比較準確的答案,指出了這本筆記裡面可疑的地方。

  「這裡面對於火炮製作中用的金屬有一些問題。」電話里傳來了皮爾斯的聲音。「正常情況下進入20世紀之後火炮用的都是合金鋼,但是這些火炮全都用的是碳鋼。」

  20世紀初的時候,火炮材料曾經有一次大的升級,性能更好的合金鋼開始實用化,代替了原來性能更差重量更重的碳鋼。

  尤其是第一次的爆發大大加快了武器的進化,除了飛機坦克這些新武器之外,傳統武器領域合金鋼也迅速普及,碳素鋼火炮被淘汰了。

  眾所周知的是,材料學是一件需要大量時間,經歷外加一點點運氣才能夠出成果的學科,尤其是高性能的軍用鋼材生產需要反覆摸索與長期的經驗積累。

  這也導致進入20世紀之後能夠生產火炮甚至槍械的國家越來越少,畢竟有那樣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國家在這個世界中本來就屬於少數而已。

  所以當看見那些圖紙上標明這門火炮是用碳鋼製作的時候大家才會覺得奇怪,因為能夠工業化生產150mm重炮的國家往往代表著有一定的工業水平,這種情況下能夠製作火炮卻沒有原材料總給人感覺怪怪的。

  畢竟對正常國家來說可能會選擇購買火炮,也可能會選擇全套的火炮製作,但是兩種都不選,選擇這種不上不下的做法自然就感覺很奇怪。

  「沒錯,這件事情的確有些不合常理。從各種角度來說都是如此。」看著一臉好奇看向自己的貞德梁恩小聲的解釋道。

  「但很多時候只有小說需要合理,但事實不需要,據我所知,那個時代真有一個國家選擇走這條道路。」

  梁恩現在所說的這個國家就是華夏,整個全面抗戰八年只造出來不到100門身管火炮的國家。

  今天看史書的話,會發現清朝末年已經有能力自製各型陸海軍火炮,1905年,江南製造總局成功仿製75mm克氏山炮,1913年漢陽兵工廠成功仿製75mm克氏野炮。

  從1896年到1911年,江南製造廠一共生產37MM,53MM,57MM和75MM火炮988門,雖然和那些工業國沒法比,但也不至於被甩開太遠。

  甚至江南製造總局還生產過「三十生四七六」口徑巨炮,也就是12英寸重炮,這水平在當年在全球雖然落後,但是和主流水平相比落後了不超過五年。

  但是三十多年後日本鬼子入侵的時候,華夏已經沒有新炮可用了,甚至很多部隊抗戰開始時還在使用打著團龍徽的克氏山炮,而這就是因為合金鋼革命。

  清末用了二十年的持續投入,才使得江南製造總局的鋼材追上列強先進水平,一下子又要重來,這顯然是動盪的北洋時代不可能辦到的。

  而北洋政府的官僚更是變本加厲,完全拋棄了國防工業自主的理念,為了吃回扣,連普通的碳素鋼也全部外購,於是清末費盡千辛萬苦建成的各個兵工廠全部淪為來料加工廠。

  1925年,漢陽兵工廠居然向洋行訂購20萬支胡桃木槍托胚料,廣東的石井兵工廠生產更是完全按照洋行的說明書,某零件用第幾號鋼材就照著買,買不到就只能停工。

  很多人都說禿子是一個買辦政府,但是在軍火採購上北洋才是真正的買辦政府。畢竟禿子起碼對外軍購不再以回扣為主要考慮。

  尤其是俞大維接管兵工署之後,兵工署全面負責對外軍購、兵工生產到裝備庫存保障等,相對而言在那個時代算得上罕見的清廉部門。

  中原大戰後,當時的華夏政府開始重整軍備,然而第一步就卡在鋼材上,1932年規劃籌建浦口鋼鐵廠,結果初期規劃投資金額就達到了8000萬銀元,這顯然當時無法承受。

  一直到1936年,華德合作簽訂合步樓易貨合約,由德方提供信用貸款供華方採購,華方可以用礦砂和農產品抵償,新的特種鋼鐵廠建設方案才重新提上案頭。

  1937年6月25日,華夏經由合步樓公司與克虜伯簽約,在湘潭投資5800萬馬克(合法幣7800萬)興建特種鋼鐵廠,20天後,全面抗戰爆發。

  雖然克虜伯積極交貨,然而38年第一批設備運抵時沿海港口已全部淪陷,最後這批設備只能在仰光拋售。

  於是,華夏抗戰就成了一場沒有合金鋼的戰爭,全中國唯一能生產軍用合金鋼的鋼廠只有渝州電力煉鋼廠(第24兵工廠)。

  該廠2座3噸小爐年產1000多噸,勉強供應機步槍生產,所以當時除了來料加工的98門反坦克炮以外整個抗戰只有迫擊炮生產。

  顯然,梁恩他們找到的這些150mm火**紙應該不是提供給禿子的,畢竟這些傢伙們眼高手低,應該是看不上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火炮,而且歷史上他們也的確沒有製造過這類東西。

  不過如果排除掉拉胯的禿子,那麼就會發現各地的實力派也在製造武器,而且乾的都比禿子好,比如說1924~1931年,東三省兵工廠生產了一千兩百多門火炮。

  其生產的山炮、野炮、平射炮、榴彈炮(批量生產150毫米榴彈炮,甚至在九一八的時候正在試製240毫米榴彈炮),口徑和質量基本上是民國期間最好的。

  可惜的是918之後這些東西全都拱手讓給了日本鬼子,同時兵工廠也變成了鬼子的四大軍工廠之一,成為了鬼子侵略的助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