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第1013 星辰大海,腦機互聯
2023-12-07 23:16:03 作者: 三分糊塗
下午的會議,鄭振川就沒有再參加了。
但遠芯對半導體行業的討論仍然在繼續。
「過去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和intel比工藝,截止去年,我們都已經走到了成熟的45nm節點上。」張汝金戴上了老花鏡,瞥了一眼手中的文件,臉上是不甚唏噓的感慨:「不得不說,intel還是很厲害的,我們每次有領先,他們總是能夠及時的追上來甚至還能反超。」
「摩爾定律就是這麼實現的。」蘇遠山笑著補充了一句。
「是啊,但今年我們可以提前一大步了。」張汝金笑呵呵地望向眾人,但主要的視線還是停在蘇遠山的臉上。
畢竟,這與會的多人里,還是蘇遠山對半導體工藝理解得最深刻。
「最遲年中,我們就可以推出基於22nm的finfet工藝,把晶圓的電晶體密度再上一個台階。而且我們目前的DE技術已經成熟,目前正在向SADP技術轉移,從技術的角度,是可以支撐我們的工藝在DUV的條件下把製程繼續往下探,或者說,等效製程往下探。」
//DE(double exposure,雙重曝光),SADP(self-aligned double patterning自對準雙重成像)
「如果intel跟不上,那這將會是一次巨大的領先!」張汝金紅光滿臉,終於忍不住有些激動起來:「製程進入到22nm之後,finfet將會是唯一的選擇,最起碼目前是。」
在場的眾人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半導體工藝有理解,見到身邊的周小慧露出遲疑的神色,蘇遠山就輕輕咳了一聲,笑著替她解釋道:「目前的電腦晶片一直採用mosfet結構,嗯……準確的說,是NPN結構……」
見周小慧還是有些不懂,蘇遠山便放棄了解釋,直接道:「反正就是,我們以前所說的製程就是指的mosfet結構中的溝道長度。溝道越短,電阻越小,性能越高,同時電晶體密度也就越大,所以才要不斷提升製程。」
「哦?然後呢?」
「然後就是如果還是沿用以前mosfet結構的話,當溝道長度越來越短,譬如22nm之後,源極和漏極之間也會越來越近,電場也越來越近。」蘇遠山說著伸出雙手靠近,然後把自己的筆記本放在手上:「我的兩隻手就是源極和漏極,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流出,並產生電場,當它們距離過近,就會干擾到上面的柵極,從而漏電——我們把這個效應稱為短溝道效應。」
「而finfet結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甚至還因為它的結構是把電晶體豎了起來——譬如我豎起了手掌——從而可以獲得更高的電晶體密度之外,還能很好地解決短溝道效應。所以,從目前來看,22nm是今後高性能晶片是否採用finfet結構的一個分水嶺。」
「等效製程呢?」
「等效製程就是,在finfet結構下的電晶體數量,按照mosfet結構來算的話,需要多少的製程才能達到。譬如一個晶片採用finfet結構,有100億個電晶體。用mosfet結構的話,要達到100億個電晶體,溝道長度需要縮短到14nm——於是我們就認為這款晶片的等效製程是14nm。」
「懂了吧?」蘇遠山目光灼灼地看著周小慧。
周小慧抿嘴一笑:「不是很懂。」
蘇遠山:「……」
對面的一群人便樂了起來,丁壘一邊笑著一邊打趣道:「感覺夢回90年的課堂。」
「好吧,反正只需要知道這個工藝很有意義,十分有意義。」
「那能拿北極星麼?」周小慧眨了眨眼,好奇地問道。
然後眾人便齊齊地望向蘇遠山。
北極星已經開了兩屆,而且和當期的諾獎裝車率極高,這一下就拉高了北極星的「逼格」。
但讓人有些覺得遺憾,或者說感慨的是,北極星的規格越高,影響力越大,那就意味著……國內的機會也就越少。
最起碼就目前而言,這是事實。
如果說唯一有希望的,可能就是遠芯體系下,在這十幾年中誕生的成果——但遠芯畢竟是企業,哪有那麼多偉大的貢獻?
大家數來數去,發現站在公平的立場上,發現除了蘇遠山,富士雄,席小丁這三人分別在物理,快閃記憶體,以及人工智慧領域有巨大貢獻之外,就目前而言,可能就只有提出了finfet結構的唐文杰了。
畢竟,唐文杰此前已經獲得了IEEE的固態電路獎以及Paul Rappaport獎——這兩個獎,都是頒給有「傑出貢獻」學者的。
蘇遠山一怔,隨即一攤手:「別看我……我說了也不算……不過我個人認為……師兄還是有資格的。」
說著蘇遠山看了一眼張汝金,又補充道:「並且我站在一個工程師的立場來說,我認為提出理論和實現工藝同樣重要。」
張汝金聽了後含笑點頭。
——他當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在廠里忙得不日不夜的梁孟松。
……
「好了,我們進入下一個議程。」
在結束完半導體的議題後,蘇遠山直接掌控會議進程,這一次,他目光望向了席小丁。
「國外已經有公司在致力於可回收火箭的研究,國內也在去年對民間航天鬆開了口子,那麼……我們也是時候啟動航天的步伐了。」
「當然,由於制度的關係,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和國家航天局去搶空間站,搶登月……更不可能喊出要殖民火星的口號——腳踏實地才符合我們目前的實際情況。因此,著眼於商業火箭的研發,特別是大推力,可回收商業火箭的開發,是比較適合我們目前走的一條路。」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積極考慮下一次工業革命。」
「新能源,新生產方式,新生活方式——這是我對下一次改變人類命運的工業革命的一點理解——雖然目前有不少聲音提出了很多種標準,譬如更快更新的通訊技術,譬如物聯網,譬如新能源,譬如信息化的進一步革命,智能化等等……還達成共識……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老調常談。」
蘇遠山說著嘆了口氣:「工業革命,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在能源上,而且這個能源,還不能是目前的新能源概念——現在的所謂新能源,只能算是清潔能源。真正的新能源,應該是可控核聚變,而且還得是成本和技術都完全成熟的可控核聚變。」
「那我們搞搞可控核聚變?」李明柳馬上道,但他隨即看了幾眼身邊的人,皺起眉來:「似乎沒人能搞?」
「……我們是企業,肯定是投錢給學校,給科研機構。」蘇遠山無語地看了李明柳一眼,再次翻開了筆記本。
「然後就是,視覺模擬技術。」
蘇遠山說著把視線望向了對面網際網路領域的一群人。
「星辰大海,腦機互聯,這是人類未來的兩條路,你們選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