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言•都市 >好萊塢傳奇導演 > 第1196章 被上層力量壓縮的創作時代

第1196章 被上層力量壓縮的創作時代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環球,會議室。

  此次召開高層會議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浩克2》的全球發行;二,下一步的戰略合作方向。

  第一個議題很快取得一致意見,按照一開始的設想,大陸提前映之後,首輪拷貝將要覆蓋大小47個票倉地區,已經有專門的安保機構負責押送,等騰出人手精力,再去覆蓋那些邊緣地區,比如捷克、斯洛維尼亞、厄瓜多……

  所以,會議主要集中精力討論的是第二個議題,也就是《海王》獨立作品的籌備開發。

  定稿的劇本已經分發給了眾人,也就是包含了「奪寶探險」、「七海王位」、「混血壯漢遇美M」等元素的前DC版創作。

  當然了,DC與漫威有很多相似的角色設定,也不存在誰抄誰,畢竟這兩家的員工經常互相跳槽,久而久之,就會趨向於同質化。

  那既然漫威先推出海族構想,肯定就沒DC什麼事了,除非華納能夠頂著輿論壓力和先入為主的觀眾初印象頭鐵「跟風」。

  還沒發生的事多猜想也無意,反正環球等高層拿到劇本細細翻閱之後,興致頗高,在他們看來,這個劇本主線明朗且不故作深沉,矛盾衝突雖欠點火候小白了點但好歹合乎角色走向,且賣座元素拉滿,各種經典橋段順手拈來,非要打個分的話,起碼是7分以上。

  商業片嗎,劇本太「好」也是一種過錯,有著特效場景彌補,劇情淺白些還容易被大眾接受。

  可劇本爭議不大,眾人卻還是有分歧。

  分歧的點在於,以萊曼、凱文為首的漫威派認為,該劇必須要大拍,噱頭要足,所以要高預算,某些片段甚至要用IMAX攝影機拍攝,預算直追《雷神2》、《浩克2》等演員陣容更花錢的作品,也就是至少1.6億到1.7億美金。

  要知道,漫威電影雖然一向不差經費,但好歹一部分支出大頭給了演員,特效貴,可也很少涉及3D+IMAX模式,自《阿凡達》起,這麼玩的只有《愛麗絲夢遊仙境》取得較大成績,就連諾蘭都只在《黑暗騎士》和《黑暗騎士崛起》里少部分使用過IMAX攝像機,還不是常規拍攝鏡頭的使用器材。

  無他,這麼拍太花錢,成本一直沒降下來,且很多好萊塢人士認為如此做法也不能使影片的畫面感提升多少,後期渲染多花些功夫也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

  對這些精打細算的廠商來說,主流的拍攝器材已經足夠用了。

  但問題在於,《海王》不比其他,18年的特效也比12年的特效技術更成熟,溫導拍得這版之所以被觀眾認可,那奇幻的海底世界風景畫絕對是一大優勢,如若放棄這個優勢,說實話,《海王》的故事性還是差了點,勉強能與《美隊1》打平,更別提,哪怕有《浩克2》鋪墊角色出場,其路人緣也是不能跟三巨頭比的。

  那對萊曼來說,為了能讓《海王》達到前世的高度甚至說超越,畫面質感絕對是重點,哪怕比主流大作精緻幾個百分點,反饋到觀眾那裡,都是視覺上的新奇享受。

  何況,海洋潘多拉明顯是個巨大噱頭,只有朝這個方向努力,不說比擬《阿凡達》,但起碼有實質靠攏的說法,拿錢砸出一個海洋奇景,以便擴大MCU的整體影響。

  是的,在基礎之上多花錢,或許不會投入產出性價比的最優解,可一定對漫威整體IP的擴大推廣有好處。

  只可惜,萊曼和凱文是站在整體高度看待這個問題,不怕多花錢,但納摩有一半的份額在環球那裡,他們的高層又不傻,哪裡會不清楚這些小算盤,僅以環球的利益來說,肯定是花最合適的錢,拍出最穩定的電影,才可能獲益最大。

  他們也給萊曼算了一筆帳,比如,《海王》的主演傑森-莫瑪身價很便宜,片酬不過3、400萬,重要角色不多,算上群演,大抵能控制在2000萬左右,特效預算看齊《雷神2》也只是6000多萬,再算上其他雜七雜八的支出,1.2億怎麼也夠了。

  這1.2億,只要北美過個2億,海外2億,再往上就都是純利,相反,如果拍攝支出增加到1.6、1.7億,算上宣發支出,起碼全球要有個5.5億才談賺錢,納摩的路人緣還處於培養階段,難處也都是客觀存在的。

  眾口難調,環球CEO傑夫-希爾環顧四周,心裡有些被萊曼預設的統籌架構打動,雖然他也覺得《海王》的預算定得是否高了些,但至少也明白漫威的成功離不開這兩位的高屋建瓴,有這位的點頭,直言可以多議議,此事也就被放下。

  隨後,為了玩具市場,又有是否需要恐怖元素——海溝族的爭論,正方覺得「消泯海族人族大戰」的議題已經夠市場正確了,沒必要加入一些古怪的支線牽扯主線,尤其是導演被確定為溫子仁的情況下,得收縛他的「理念」,怎麼能給他發揮恐怖片段的舞台;

  反方還是以萊曼為首,他道:「《浩克2》市場反響好,可以順勢推出納摩獨立作品,《海王》如果表現好,推出《海溝族》也就有基礎。想想,一部恐怖類型的超英衍生作品也算具備開創性了,現在,還覺得這個嘗試沒有必要嗎?」

  環球跪了。

  無論是製作部的保守派還是為了授權市場著想的純淨派都沒有想到萊曼還在打一推二,二推三的把戲,一個人怎麼就能走一步看三步呢?

  別人都是先拍完項目,意外取得市場驚喜,才嘗試著開發衍生系列,萊曼倒好,項目還沒正式立項,已經想到要提前埋好衍生續作的伏筆彩蛋了,難道這就是為什麼MCU越拍格局越大、著力點越多的原因?

  環球方用著異樣的眼神看著會議桌另一端的漫威團隊,凱文-費奇同樣是一副理所當然、並不奇怪的模樣,他會說08年,萊曼剛入主漫威,比他更有清晰計劃的組建婦聯體系?

  要知道,那時候這些想法只存在於他平時的瞎琢磨,也就是萊曼一直支持他創作一個互相關聯網狀脈絡。

  就像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維持它枝幹的永遠是泥土之下,深入汲取養分的根系。

  各個角色的作品就是根系,汲取路人好感、培育影迷粉絲,才能讓漫威有足夠的能量茁壯成長。

  婦聯、銀河護衛隊、海王,包括地獄廚房、懲罰者以及索尼蜘蛛體系,都是萊曼精心維繫,用利益牽扯各方壯大漫威價值的手段。

  所以,無論是為短期利益考慮,還是為長期利益考慮,剛剛覺得海溝族支線沒必要、拖沓主線的反對派都沒了反駁的立場,人都幫你規劃好了,只要按著步調走,偌大的影市里,就能多出多吃蛋糕的選擇。

  除了這些理由之外,還有一點是環球方不得不顧慮的,那就是劇組人心,也就是溫導會怎麼想,很明顯,這個海溝族光看設定就知道是對他胃口的,而他,又是極力被萊曼推崇的《海王》導筒最佳人選,看在需要他拍攝執行上,反對派都不會再堅持己見。

  分歧漸漸彌合,也可以說,眾人都被萊曼詳細的規劃給說服了,此刻,傑夫-希爾就是如此,他已經被畫好的大餅誘惑的那叫一個意氣風發。

  哈,2部A類項目的預設策劃,如果順利,足夠滿足環球明年的檔期資源需求,這方面的緊迫性陡然降低,還方便跟董事會交代他的工作。

  心情不錯的他高聲誇讚了萊曼縝密的構思,難怪漫威這麼紅火等話語結束會議、友好氣氛,同時,眾人也都一致決定先把劇本立項、把劇組搭起來,落實拍攝合同,以及趁著納摩有在《浩克2》中高調出場的戲份,一旦立項,就把消息放出去調調影迷胃口。

  至於拍攝合同的利益分化嗎,或許是覺得漫威這艘大船前程似火,環球方很好說話,而萊曼呢,也不「得寸進尺」,基本維繫了《浩克2》中五五分帳的公平條款,只是希望環球的玩具經銷渠道份額能讓漫威旗下的玩具廠、倉儲轉運體系更緊密的參與。兩家多來往。

  除此之外,就是給溫子仁口頭上爭取了一份大合同,環球不比螢火蟲,他們不願給票房分成籠絡人才,萊曼也只能在薪酬上想辦法。

  一來二去,接近1200萬的基礎酬勞也算是溫導拿過最大的一筆導演費用,對他的身價提升很有幫助,雖然他在《潛伏》項目里分到的遠比這些錢多,但奈何是轉型大製作,環球多少有些不放心,他畢竟不像前世是先拍了《速激7》才接手的《海王》。

  而且,這筆錢還不是那麼好拿,溫導必須跟環球簽一份補充合同,裡面規定《海王》的票房總額不過6億的及格線,他就只能拿600萬,但如果《海王》全球票房超過6億,高達8億、9億、10億啦,環球也不吝嗇獎勵。

  總之,項目越賺錢,組織上是不會虧待功臣滴,尤其還有一位國際大導演極力推崇。

  幾乎沒什麼猶豫,溫子仁和他的經紀人團隊就簽了這份導演合同,按他經紀人的說法,沒萊曼擔保,能拿這麼好的條件夠扯皮去了。

  溫導是個實誠人,簽完合同他就找到萊曼表示感激,這麼些年來,他待在曼恩傳媒,錢也賺了,名聲也有了,創作空間還蠻自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報答,心裡是暗暗努力不辜負萊曼對他的期盼。

  當然,萊曼比較現實,作為一個穿越者,要不是溫導自己攢勁,他是絕不會捧的,只是這話不能說出來而已,他難道還能說:「《海王》你丫拍挺好,我就不換人了。」

  這種功利性,卻是不能言說的,雖說在溫導自己看來,一直是萊曼給他機會,畢竟在他苦逼的大學剛畢業的那段日子裡,各種碰壁的現實告訴他:沒人提攜,他連入行都滿是門檻。

  一些感激的話,萊曼聽著心裡起疙瘩,趕緊把話題轉向旁處。

  項目都進入籌備階段了,一大堆的事需要解決,溫導還得連日的著手建組,把幕後團隊拉起來,道具、服裝等工作進度也得操心一下,哪那麼多時間可以浪費。

  話分兩頭。

  就在溫子仁甄別《海王》這種類型的作品所需要的拍攝人才、招攬大將;

  萊曼開始上手《夜行者》的後期工作時,《美恐》第一季殺青了,除此之外,亞馬遜旗下的流媒體事業部也跟著發布通告,說他們正在規劃自製內容,首部原創劇確定為《阿爾法屋》。

  嗯,一部中規中矩,以華盛頓為背景的政治喜劇,由《杜恩斯比利》系列的作者加里-特魯多編劇。

  劇中的主角是四位共和黨參議員,然後找來了亞當-伯恩斯坦(美劇導演,成名作《我為喜劇狂》,拿過艾美獎提名)負責劇集的具體執導。

  當然,這個消息一出,奈飛嗤之以鼻,覺得亞馬遜的流媒體部好不要臉,模仿他們的創意,萊曼更是沒放在心上。

  他是知道亞馬遜的拍攝模式有多坑爹的,這麼說吧,為什麼流媒體裡只有「奈飛出品」被觀眾追捧,而非什麼「亞馬遜出品必屬精品」?

  是亞馬遜差錢,不敢投資?

  NO!

  是因為流媒體們雖然都喜歡利用大數據精確、垂直對接相應用戶,但奈飛只是用數據作為參考,具體怎麼拍都是導演編劇自己看著辦,習慣性揮舞著鈔票發動這些人的主觀能動性,但亞馬遜呢,講個笑話,它是規定死了多少多少集必須要出現矛盾衝突點,多少多少分鐘主角要有精彩發揮。

  不是行業內的人很難想像得到這種被指揮、框架定死的壓抑感,創作天性都沒了,還能指望產出特別精彩的劇?

  就是華納指導DC,都不會精確到每一分鐘該怎麼拍。

  用編劇的話來說,「我覺得我很多餘。」——說句題外話,這年頭,眾人無不懷念煤老闆那個年代,這些人只管給錢最多塞個小蜜,還不用給主要角色,剩下的隨便鼓搗,但某隻企鵝、某大盜進場的時候,錢是給,還很多,但創作空間已經沒了。

  流量劇怎麼來的,不會有人真覺得是導演、編劇負全責吧,資方不說話,誰有那個錢請,拍了還挨罵,賤不賤訥,遭不遭罪啊。

  當然,很多人只是為了生活,為了工作,金主喜歡插手,就應著唄,這才是爛劇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創作是要有底線,也需要紅線,但不該用一個個框架死死按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