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章 用戶行為的分析運用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這些天,從事流媒體的人跟過聖誕一樣。
伴隨著奈飛的盈利手段趨於成熟、行業環境初有成效,一眾投資機構看著奈飛股價連續幾日刷新高位價格,不免滋生出了一種積極的押注的動力。
前有網景奇蹟、後有臉書彗星崛起,網際網路的財富神話一向是那麼的讓人著迷,都不需要太多本事,壓准風向就能賺的盆滿缽滿。
更別提奈飛這種握有用戶,還有成熟的變現模式的標杆了。
以至於很多的投資機構高管近期放在心上的第一大事,都是先了解一下奈飛股價,再督促自己尋找其他的「奈飛」。
熱錢湧入,相應的行業人員自然能享受到好處。
這個行業門檻又不高,都是講究如何高效的販賣內容,很多人看著奈飛賺錢,找齊團隊,租個伺服器就能開干,就算沒什麼錢,種子輪在這種大環境下也是輕輕鬆鬆融到。
如果稍微會點經營手段,專注某一分類打差異牌,挺過幾輪融資的考核,也不是什麼難事。
畢竟,影視是個很廣泛的東西,同喜好、同追求的用戶聚合能力往往更強,就像恐怖之於獅門,喜劇之於環球,大家一想到某一題材的代表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廠牌都如此了,以影視內容為基礎的流媒體豈不是更容易塑造平台形象。
當然,這麼做有個弊端,太注重印象的塑造,是可以快速精確受眾群體,標籤化的好處就在於推廣成本低,效果好,但對後期轉型平白增添了困難。看看獅門就知道了,想拍些青春片賺年輕人的錢還得收購個頂峰娛樂,區分業務,就是因為觀眾對獅門的印象始作帶有B級片的觀感。
不過,對於那些投資人來說,流媒體唯一不太好的是沒有技術領先,再有用戶,也得去挽留,而不是說像其他網際網路產品一樣,一旦做大做強,用戶粘性十足。用戶到了這裡,很難跑到別家去。
但這個痛點對比流媒體又極容易保持用戶活躍的話,好像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觀眾還存在看劇需求,這個行業就不會倒。
也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琥珀作為流媒體份額前五,去掉油管、亞馬遜這種長視頻作為附加補充的異類,活躍度和訪問量均排在第三的產品同樣吸引了很多的目光。
產業園內。
羅恩-布蘭登正聽著手下的匯報。
沒一會,就又接到了一個電話。
他拿起手機,示意停止,然後問道:「你好,哪位?」
「布蘭登先生您好,我是紅杉基金的合伙人富勒-弗倫奇,目前貴公司.」
巴拉巴拉說了一堆,最後給出個6000萬投百分之10,投前估值5.4億美金,而琥珀的註冊資金是8000萬,曼恩傳媒陸陸續續又注資了2億多,付費用戶的當月資金1350萬,保持這個數額不變,全年營收大致在1.6億,後續投入暫且不算,也就是說,趁著奈飛市值上漲,盈利性得到市場肯定,連帶著琥珀的價值平白增長了三分之一。
當然,估值之所以是估值,那都是帶點賭博性質的判斷。
對羅恩來說,他只知道眼下對琥珀有興趣的機構有好幾家。
谷歌、臉書等投資商也都有興趣投上一筆。
他按照這些人的態度綜合了一下報價,最多的那位已經估到了7.2億,但也只是綜合報價,任一方都沒給準確答覆。
要把東西賣給去,拿到最好的條件,光參考錢可不行。
「對了,下午的時候老闆要過來,我們的數據分析做份列表出來,拿給內容總監。」羅恩吩咐道。
……
如果你喜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星際迷航》,那麼琥珀就會在主頁內的推薦里推薦《碟中諜》系列;而如果你喜歡的是電視劇《迷失》,那麼琥珀則很可能會向你推薦同樣講述超自然題材的英劇《我欲為人》;要是你喜歡看《殺出個黎明》,那麼你的主頁上也會頻繁出現:視覺效果驚人的暴力動作片《殺死比爾》,直到你看了它,或者點擊進去還多久就退出了才會消失。
流媒體通過對浩如煙海的大數據以及無法計量的用戶痕跡背後,篩選著有趣的信息。
在新一輪的擴招後,由30位工程師組成的數據捕捉團隊,正靠著算法向每一個註冊用戶推薦著可能喜歡的劇集。
而這些人的存在對琥珀的用戶粘性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根據數據顯示,視頻服務觀眾有75%的觀看活動的推動力來自於推薦。之所以如此,是人大部分時候其實都不知道自己想看什麼,很多時候還存在選擇困難,這才是為什麼說大數據有時候比一個人更了解一個人的口味。
通過查閱元數據的方法,初步模擬的用戶行為是不會說謊的——瀏覽、播放和搜索,在平台所有的觀看痕跡,觀影時長等等之類的捕捉,找到各種各樣的相似性。
而且,這種對用戶的行為分析還跟電商不同。
電商以搜索痕跡為主,比如eBay、亞馬遜,90%的用戶購物都來自於搜索,因為這些人是先有需求然後再去尋找;而流媒體則恰恰相反,是創造需求再推薦出去,搜索功能的存在只在於用戶有特別強烈的目的性,而主頁上沒有向用戶推薦他們想看的內容時才會發揮作用。
在此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就是對重合用戶的內容補充,也就是萊曼現在過來要做的事。
奈飛的發展史已經很明白了,他們的自製劇集是根據現有用戶體量的分布、喜好的可能數值進行估測。
這種實時跟進,不斷拓展的應用,能起到對平台用戶的連續挽留。
「所以,我們的訪問用戶以20歲左右、男性為主,普遍喜歡的是感官刺激?」
「是的,訪問我們網站的1000多萬用戶大部分都在追逐流行,付費群體裡看完《雷神2》後,有四分之三的人又去看了《壞傢伙》,尤其是電梯戰神那一幕,很多人選擇反覆觀看甚至慢倍速欣賞。」
「那你們有什麼製作思路嗎?」萊曼問:「針對用戶的行為,拍出我們覺得他們應該會看的劇集。」
「我們對很多的元素進行了精煉,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黑色犯罪類型的黑幫劇,以主角情感和行為上逐漸適應街頭法則的主線形式拍攝,增添肉戲、仇殺、翻臉、火併和一些根據實事改編的內容填充,比如,我相信觀眾會對古斯曼(墨西哥毒梟)那樣的影射人物加以浪漫、街頭化的改編應該會受到那些喜歡看《壞傢伙》、馬丁-斯科塞斯的犯罪電影的人的喜愛;
第二個的話,只針對心理刺激以兇殺為主,氛圍感強烈的驚悚劇,我發現溫子仁導演的《死寂》、《死刑》以及其他的圍繞幾個人之間展開的兇殺案件類型劇也有不少人喜歡。」布萊克拿到數據後,以一個資深製片的市場嗅覺總結了兩個模板。
「這兩個方案的優缺點是什麼?」
「第一個的話投資成本高,但受眾的青睞也多,對劇組的調度能力很有考量;第二個的話投資力度小,展開也方便,對導演的風格有要求,但製作出來後不一定能有太多人喜歡,驚悚元素的市場本來就容易區分受眾。」
「布萊克,按照你的想法,哪個更合適現在的平台環境。」萊曼抿了口咖啡,繼續問詢。
「我選第二個。」
嗯,成本問題,拿用戶行為揣摩劇集元素實驗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布萊克想。
「這些元素總結起來就是,我們的觀眾可能會喜歡少量演員圍繞著一個主題表現的系列驚悚劇?」萊曼說:「那就找些合適的編劇以單元故事的形勢拍拍看。」
單元、驚悚、主題、中等成本無需大範圍的轉場等信息集中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
看著基於部分付費群體的喜好精煉的製作主幹,萊曼腦海中自然而然浮現而出的是原FOX電視網投拍的驚悚單元劇《美國恐怖故事》,又稱美國版《聊齋》。
有了思路,萊曼也仔細分析了這部劇集的成功要素,它們依託FOX的青年訂閱群體,每一季圍繞一個話題來開展,以兇殺、死亡、詭異等等類型元素加上俊男美女和變態、弔詭的殺人手法,殺人地點來奠定每一季略有不同的基調。
再者,這種系列劇開放性很大,因為是用單元的形式製作,互相之間少有聯繫,所以包容度方面也很強,能夠自由設計各種奇詭的框架。
更關鍵的是,琥珀現在也是以青年男性居多,付費成員積累的數量還比較一般,很適合這種中等成本又迎合了年齡口味的劇集。
這個新構思一出,萊曼當即說道:「我們先確定創作團隊,再來決定如何推進拍攝。」
布萊克點點頭,老闆經常會冒出一些迎合觀眾的想法,他只管接受,於是立刻掏出了紙筆用來記錄。
「大數據的好處在於我們能隨時調控觀眾想看什麼,有多少人能接受,方便了我們對市場調研的判斷,並佐證方向。現在來看的話,算得上是琥珀視頻深度用戶的群體裡,大約有4分之3能夠接受驚悚類型的風格,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人最為肯定的部分找出來,整合成一個團隊,給他們框架之下的自由度。你知道我們想爭取的這部分用戶重合肯定的製作人員嗎?」
布萊克錯愕了片刻,立馬反應過來:「用窮舉法的思路歸納一般情況,然後取最優解?BOSS,你的意思不會是挑選出用戶評級最多的那些驚悚劇,然後從裡面找人吧。」
「沒錯。」
萊曼笑道:「很多製片公司的市場審查,是先有了劇本再去推導劇本可能的受眾,我們有算法的幫助,已經找到了某一類用戶的共通點,直接從這方面入手針對性更強,精確對接的效率更高,那為什麼不可以做到更垂直的定位,也就是對每一個用戶的一般性歸納。」
布萊克眼前一亮,他原以為這種方法不太靠譜,因為創作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一個必須的模板,但如果是縮小呢,排除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最後剩下來的不僅意味著試錯有了廣泛空間,還意味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我記得,我們的片庫裡面,具有普適性的驚悚資源並不多,討論度和話題度包括標註最多的幾部的話我懂了。」
布萊克的聲音激動起來,「我覺得用戶會對由雷-沃納爾(溫導的主力編劇)、瑞恩-墨菲(《整容室》、《夾縫求生》)、德魯-高達(《暗黑天使》、《雙面間諜》、《吸血鬼獵人》)等人的興趣最大,而這幾個也是對驚悚元素拿捏的比較棒,比較有能力的幾位,深受恐怖、驚悚愛好者的青睞,找他們來創作劇本,圍繞著一個主題潤色故事,最少這部劇拍出來,質量好不好先別論,觀眾看到這主創心裡期待就已經上來了。」
「想法很對。」
還有一點,越有能力豎起招牌的類型製作人越難失敗,就像有名氣導演拍的電影總比新人拍的電影受歡迎的機率大,這是經過了觀眾認證、層層篩選淘汰出來的專業人士。
「劇集的拍攝不太花錢,但也絕對不是說要省錢,這方面一定要重視起來,平時多對用戶的行為歸納分析。而這部劇的話,我們確定一下思路,是用來源真實歷史的事件加以藝術化的加工。嗯」萊曼想了想,道:「我來起個頭,這個系列的第一個單元就圍繞凶宅來拍吧。」
凶宅的新聞層出不窮,可謂驚悚、恐怖片中出現最多的也是最有戲劇感的符號之一。
「檔期?」
「我會帶人找他們面談。」布萊克回道。
「不過也不能太過注重於數據,怎麼執行還是讓他們這些專業人士自己決定。」
猶記得一個採訪,奈飛總結了:用戶可能會喜歡看一個美國參議員的故事後,準備立項《紙牌屋》,結果被大衛-芬奇領銜的製作班底把奈飛總結的那些條條框框細分到多少多少集一定要製造衝突,觀眾才不至於失去觀看耐心的套路給扔了,這才有了那部政治劇的大爆。
數據只是輔導,拍攝也不是按部就班的規劃,這一點很重要。
萊曼準備離開,一上車,凱文打了個電話過來:「環球的人想啟動綠巨人的單線續作。」
「什麼情況?」
「《美隊2》的次周成績也不錯,大爆是肯定了的,環球總裁傑夫-希爾打電話恭喜的時候,問起了此事,他想知道我們下一部的發行計劃,然後,《銀河護衛隊》的預熱消息不是已經傳出去了嗎,我也沒隱瞞要拍個不一樣的故事,是離開地球後的星際篇章。」凱文詳細解釋道:「聽了後,他有些詫異,有些疑惑為什麼沒安排綠巨人的位置。」
好吧,其實很簡單,綠巨人的大頭收益掌握在環球手裡,包括漫威娛樂在內的公司高層都不願花費太多力氣浪費在其他很難拿到高回報的作品身上,可能,環球也發現了這一點,最近催促立項的聲音多了起來。
「我來解決,你先忙你的事。」
把車停好,萊曼走過前台等電梯,門打開,看到了一個熟人。
「嗨,萊曼先生,我們剛要見你。」
對方也很詫異,恭敬而熱情的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