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軍團受挫,樂於瞧見(求訂閱,票票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就在螢火蟲影業開始搬遷進新大樓的這幾天時間裡,北美電影市場又發生了一些改變。
首先是迪斯尼發行的《歌舞青春3:畢業年》以周末4203萬美金的票房輕鬆登頂,同時《孤堡驚情》落至第九位,再度入帳452萬,北美累計1.33億,全球累計2.57億。
緊接著,這個10月的第二周,《地獄男爵:黃金軍團》拿到3045家院線登上熒幕。
事實上,任何一部電影都不可能完全一無是處,原版的雖然賠了,但也拿到了1.6億,有觀眾看肯定存在某些可以引發觀眾興趣的元素。
最起碼《黃金軍團》的服化道水平依舊保持了陀螺美術師出身一貫的優秀,經過藍蝶推廣團隊的宣傳公關,首周末便以3562萬擠下《歌舞青春3》成為周榜新冠。
但這還不夠,因為影片的口碑崩了,主流媒體批評故事沒講好、角色沒立住也就算了,連觀眾或者黑馬漫畫的粉絲們也在說電影太爛,充斥著沒必要的情節和狗血。
總而言之,成績和口碑,《黃金軍團》一個都沒得到,唯一被人稱讚的只是畫面的協調美,爛番茄百分之46的評分,開畫就腐爛,基本也很客觀了。
在萊曼看來,這電影之所以市場遇冷,除了角色太多,導致情節割裂,還有個原因是觀眾對這些暗黑超級英雄電影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特效電影審美疲勞。
要知道,在04年以前,主流的超英都是中成本非偉光正的角色為主,但無論是《超膽俠》、《靈魂戰車》、《刀鋒戰士》還是《地獄男爵》系列,動作特效都占據著很大比重,並不在乎怎麼去「包裝」英雄。
可大片觀眾看多了,只要有奇觀有特效就有觀眾買帳的時代漸漸過去,除了特效觀眾還開始看重影片的故事內容,這正是故事和角色塑造相對紮實的《刀鋒戰士》三部曲盈利了,而《靈魂戰車》和《超膽俠》包括《黃金軍團》卻遭遇口碑失利和票房不及預期的關鍵原因。
再加上,從《鋼鐵俠》開始,萊曼入主後的漫威開始重視IP的價值,通過一部又一部的單體電影構建起漫威電影宇宙——每部電影有共同的故事元素、情節設定和角色納入,利用角色和懸念串聯起整個故事邏輯,這在好萊塢是前所未有的。
當然,此時聯動的效果還不那麼明顯,但也讓觀眾影迷開始對影片埋入的彩蛋和對未來開發電影的期盼、討論,這同樣是一種造勢。
換句話說,用最有效的宣傳帶動最廣泛的群眾,這就是漫威成功的奧秘,但前提是電影要拍好。
而一上來就搞陣營的《黃金軍團》顯然沒有鋪墊就直接凸顯的失敗趨勢,讓許多電影人鬆了一口氣。
螢火蟲影業出品的電影不是沒有拿過不好的成績,但至少都收支平衡,唯獨《黃金軍團》因為拍攝預算就接近8500萬,算上宣發,全球至少要2.5億才能勉強不虧,但按照這樣的市場反應,估計是達不到的。
就算最樂觀的預估機構,給出的落點都是2億附近,這也意味著螢火蟲在這個項目上最少要虧2、3000萬。
不過能以此打消大家對螢火蟲影業的過分關注,其實也不壞,而且,陀螺還為此收心,沒那麼」飄「了。
他的惡趣味審美其實不算什麼,甚至成為了他的標誌,但自從拍完《潘神的迷宮》後,萊曼感覺他好像太過沉迷其中,忘了一個導演最該完成的是對故事和節奏的把控。
這樣的失利,足夠讓他清醒。
畢竟按照公司的規矩,他的下部戲審查會嚴格許多,而且投資標準會下降、分成也是,直到他重新證明自己。
用來對比的話,他提拔的胡安導演下部戲的投資額度會上升,而且利潤酬勞會增加。
這樣的標準其實不止是看票房成績,也看回報率和對公司廠牌的提升,後者的話萊曼是鼓勵合作導演拍攝文藝電影,然後沖獎.優秀的文藝片所包含的價值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低。
新的螢火蟲大樓的辦公室里。
助理梅斯正在匯報一些行程安排,購完大樓和投資服飾後使得公司的流動資金又縮水一大截,再加上項目產出也不夠,他又開始物色新的製作。
像已經定下的《博物館》第二部,明年還要開發《暮光之城》第二部,藍蝶影業那邊接手其他製片廠的發行業務也沒停過。
「高斯曼有找過我嗎?」
聽到助理的肯定回答,萊曼想了想,問道:「他有說是什麼事?」
「老闆,你忘了《我是傳奇》項目的劇本是他在負責嗎,他還是此片的製片人,打電話來是因為他已經構思好劇本了,想聊聊拍攝的情況,當初買下版權的時候,你跟他承諾過。」
「噢,這我記得。」
07年上映《我是英雄》,09年上映《我是傳奇》,確實現在該立項拍攝了,不然再拖一拖,好不容易攢下的粉絲基礎又會流失。
再者,等那位大統領上任,黑人的日子確實好過了一點,雖沒達到他演講承諾的那樣,但誰都知道演講畫餅是每個政客必備的手段,誰當真,誰才是傻子。
但這可是個好時機,想想看,在熱情高漲的時候,推出一部黑人主演的一線大作,又有著前兩部喪屍電影打下的市場基礎,能爆發怎樣的票房潛力?
至少,應該不會比買下版權改編的那部小說電影差。
說真的,一人一狗的開局其實很有意思,主角研究病毒的身份也很有戲劇感,至少影片把鏡頭對準一個倖存者,用前半段的時間來展示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試圖保存已經崩解的人類社會——鍛鍊、狩獵、打高爾夫、看DVD,在無比孤寂的社交場所說「單口相聲」,為如何跟「美女」搭訕而煩惱。
更重要的是,這前半段所透露出來的自由都是建立在無比痛苦的失去之上——全世界已經被喪屍占領,而那些喪屍在進化至於後半段純屬瞎搞,弄得不倫不類。
「回個電話給他,就說我等會過去。對了,羅奇導演的條件我答應了,劇組籌備的事讓布萊恩負責。」
《博物館驚奇夜》第一部全球席捲4億,導演喬伊-羅奇漲薪那是必然的,不可能不提,甚至整個主創班底都會因為漲薪導致預算加大。
這沒辦法,哪怕簽了長約,不代表投入就會少,只是說漲的幅度不會那麼誇張,有個限制。
時隔兩年,這部戲的啟動,導演會拿走900萬,主演斯蒂勒1500萬,其他配角一同拿走500萬,也就是說,什麼都沒幹,就要先付出2900萬,而第二部的預算支出1.7億也比第一部高出4000多萬。
好在,這些投入不牽扯其他渠道利潤的分帳,這就是長約的束縛,不然主創早喊出票房+項目收益的模式標準,什麼1+1(1000萬基礎薪酬+北美票房收益的1成,或者直接要求線下分帳,這都是演員提薪的方法)。
很多人只看見內地明星身價很高,卻不知道早在幾十年前,好萊塢就這麼玩了,未來2+2的模式都很普遍(2000萬+全球或北美2成的分帳),這麼搞,薪酬過5000萬美金輕輕鬆鬆,收入過億也不是夢,你換算一下就會發現,也是好幾個億啊。
更直接一點,資本敢這麼投入,是因為他們相信能收穫更多,人家值這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