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奧斯卡大年(求訂閱,票票)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1月16日。
洛杉磯錢德勒大廳。
萊曼受邀參加的第64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終於結束了。
雖然很多人都喜歡把金球獎稱為什麼「奧斯卡風向標」,但其實公信力真的很低,至少行內人士都把這個當熱鬧看的。
可能也只有演員會需要一些表演上的獎項給自己的身價增色。
畢竟,金球獎每一年都很會玩,頒獎就講究一個不怕事大、有話題最好、分果果。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的金球獎一直以「聯誼晚宴」的性質舉行頒獎,因此,熱情好客的態度基本決定了人人有提名、合理瓜分的配給策略。
於是,今年他們將最佳劇情類影片、導演、編劇、外語片分別贈與《老無所依》、《無間道風雲》、《女王》、《硫磺島家書》的舉措便不難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再奪金球最佳導演獎後,悲情怨念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小金人又一次近在咫尺;老對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則礙於門下「硫磺島二部曲」的自我分流,吃了日本資方的鈔票,被一部分人詬病,再度構成威脅的概率反而小了許多。
當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其實也有苦衷。
畢竟,索尼已經拿下米高梅和哥倫比亞了,他一個導演,難道還硬要對著幹不成,給個台階自然就下了。
再來看表演獎。同為兩項提名,因《無間道風雲》、《血鑽》上榜的小李子,在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部門的兩個提名倒是很霸氣,可惜大獎歸屬不是他,評委們把影帝桂冠給了《末代獨裁》的男主弗雷斯特-惠特克。
當然,弗雷斯特-惠特克確實演得不錯。
反之,憑《女王》的******、《伊莉莎白》的伊莉莎白一世「古今兩位英國女王」同時穩定劇情類影后與電視電影類最佳女演員的海倫-米倫則可謂本屆金球獎的最大贏家,甚至讓大家都以為金球獎丟失了它的傳統。
然而,這只是一個小插曲。
緊接著名不見經傳的英國電視名嘴薩沙-伯龍-科恩,就以《波拉特》中體無完膚的自毀形象,拿到音樂/喜劇類影帝。
最佳男女配角方面,伴隨著《追夢女郎》勇奪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該片旗下的兩位配角艾迪-默菲、珍妮佛-哈德遜不負眾望,雙雙摺桂。
最佳外語片方面,三位強敵《潘神的迷宮》、《竊聽風暴》、《回歸》,最後都沒有打過本土大牛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島家書》,也在很多人的預料之中——今年,是奧斯卡大年。不撐撐自己人?
總之,這屆金球獎熱熱鬧鬧的就結束了。
螢火蟲影業也順利拿到了獎項,避免了提名無數、空手而空的尷尬。
或者說,金球不是奧斯卡,人家明顯懂事些,也更聰明些。
能做到讓來得嘉賓沒什麼不滿的情緒,沒兩把刷子可不行。
分果果,也有分得漂亮的手段。
有些「不被重視」的小李子人家也拿過金球影帝了,留給沒拿過的不是很合適?
不管怎麼說,它都過去了。
此時的院線市場上,《博物館驚奇夜》北美票房已經突破了1.3億,每日盈利還能有個2、3百萬,遇到周六周日,翻個一倍也不是什麼問題,大致還是保持了比較不錯的後續放映。
網際網路發展起來之後,似乎讓很多人都獲得了發言的機會,公眾人物的成功道路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或者說,如果把以前的那些大牌明星放到21世紀,能不能取得成功還是個未知數,因為就連安吉麗娜-朱莉都開始試圖洗白了,雖然她的黑料實錘者眾多。
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你們黑你們的,我洗我的,只要能影響到那麼一部分人的感官或者讓不知情的路人還能對她有好感,那她的做法就是對的。
更有意思的是,電影的口碑傳播比起媒體時代快捷太多了。
《無法觸碰》就是受到這種益處的項目。
當《無法觸碰》法國本土票房過了1.6億,日滑落趨向穩定的時候,才是影片奇蹟的開始。
在連續9周冠軍之後,票房逆勢增長了,漲幅高達百分之27,直接再一次驚呆了法國本土電影人——真事。
為啥會說是奇蹟。
因為很客觀的一個事實就是,隨著放映時間的增加,電影的票房收穫肯定慢慢減少。
或許存在一開始看走眼的時候,比如原時空《陽光小美女》次周票房比首周多出7成成績,但那也不多見。
更別提一個放映了快兩個月的電影突然又迎來爆發,即使是最欣喜最渴望見到這種局面的百代、高蒙、歐羅巴三家發行方都沒這麼想過。
電影嗎,終有下畫的一刻,起起落落落落落,落到最後院線不愛放了,才是正常。
誰能想到本來是按照這個正常劇本走的電影居然還有反抗——任何言語都不能形容呂克-貝松的震驚,哪怕他第一時間就反覆跟院線確認了數據,確確實實是真的逆勢增長了。
或者說,院線也沒必要撒這個謊。
根據發行條款,這票房到最後反正也得分,瞞報既不容易,也會因為違規操作賠發行方一大筆錢。
他們沒理由這麼做,也不可能私下裡主動貼錢報一個更高的數據。
後者,一般是製片方會幹出來的事情。
比如破個記錄漲漲臉、提升廠牌形象,所有類似買票房的目的都不可能是為院線服務,更大的作用在於其他地方。
為了此事,眾多報紙連夜加班,更改排版。
因為足夠有話題度,不是嗎?
像第二天,也就是2月19日。
《費加羅報》就用娛樂頭版告訴了民眾這麼一個有趣的事,「58天放映之後,《無法觸碰》逆勢增長,或有望超過《鐵達尼號》!」
很簡潔的報導,卻對民眾很有效果。
媒體們紛紛指出《無法觸碰》可能會上演「大船」奇蹟——僅限於歐洲市場。
《鐵達尼號》啊,當初可是差點打破1700萬收看人次,因為票價問題,現在還掛在法國曆年票房榜的榜首。
換句話說,法國的電影市場被一部好萊塢電影一直占據了這麼久。
雖說,這也是因為本土電影不怎麼爭氣,老是拍些有的沒的,觀眾紛紛用行動證明裸體藝術不咋行。
但不代表法國的觀眾就沒有其他的想法。
每個地區總該有自己的電影文化的。
就連被美國一直欺負的日本,其動畫電影文化都是吊著美國大片打,甚至老片重映都吊打同期外來作品。
更別提法國媒體以及政府以及本土電影人都願意推一把《無法觸碰》。
或許有些人也不咋喜歡這部片,但它肯定比《鐵達尼號》要值得推廣。
就不說什麼政治正確,雖然也有一部分文化考量在裡面。
但這些報導,主要就是想搞出一個事實:讓觀眾清楚的認識到,《無法觸碰》接下來的表現很可能改變已有的票房格局。
再者,萊曼的號召力比前世那兩位導演大多了。
多部作品的積累,讓他的影片本身就成了一塊金字招牌。
原時空,《無法觸碰》本土破億的時候,法國總理親自號召觀眾去看,但到最後也還是差了一步,才1.66億多。
倒不是電影不夠出色,而是一開始票房開局低了,一直穩紮穩打,聲勢到中期才打出來,但那個時候已經慢了。
這時空,三家發行方合力推廣,也比前世的宣發資源來得要多。
隨後,三家高層也反應過來,借著熱度又來了一波宣傳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