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言•都市 >好萊塢傳奇導演 > 第268章 第271 突出一個大氣(求訂閱推薦)

第268章 第271 突出一個大氣(求訂閱推薦)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9月7號,在劇組全部休假的同時,萊曼卻還是要辛勞的跑去參加金球獎頒獎典禮。

  車上,萊曼和伊娃-格林挨坐著,同行的還有摩根-弗里曼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四人都提名了金球獎項,不過卻不是同一部戲。

  或者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作為《神秘河》的導演提名的獎項,有最佳導演,最佳影片,而萊曼是因為《壞傢伙》的出色,提名的也是最佳導演、最佳影片之類的大獎。

  至於,摩根-弗里曼既是作為頒獎嘉賓,又是靠著《壞傢伙》里警官一角,提名最佳男配,而伊娃-格林也是由此提名的最佳新人。

  倒是瑞恩和托馬斯不跟著來,挺讓萊曼失望的,何況托馬斯這傢伙作為攝影師,也拿到了最佳攝影的提名,卻想跟瑞恩去浪蕩一番,如果拿獎,還想讓他代為領一下。

  雖說這在金球獎上倒也常見,比如動畫類的頒發,只要有皮克斯,幾乎都給他們包圓了,他們也常常就派一兩個人應付一下。

  但,還是鄙視。

  坐車子到了市區,各自便各回各家。

  萊曼和伊娃自是回到了比弗利山莊的豪宅里。

  疲憊到休息之時,《電鋸驚魂》也在最後一處海外市場宣告下畫——日/本的電影市場雖然對好萊塢電影算是門戶大開的那種,但他們有很重的本土保護政策,也就是說,放映是允許放映,但什麼時候放映,由他們來定。

  這也造成了《電鋸驚魂》在其他的海外市場早就下畫半個多月了,這邊才結束。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本身的電影質量,又或者日/本觀眾挺接受恐怖類型的題材,總之,《電鋸驚魂》在日/本一地便斬獲7.62億日元,折合美金690多萬,至此,總票房累計3.46億美金,有了一個完美收官。

  要知道以湯姆-克魯斯那樣的巨大票房號召力,以及非常討好日/本影迷的《最後的武士》也不過是在日/本拿到10.72億日元的票房,萊曼的《壞傢伙》就更不用說了,本就不是日/本影迷的所喜愛的那款,才拿到5.36億日元。

  螢火蟲影業的帳面上原本有1億多的資金,因為投資拍攝《電鋸驚魂2》以及《百萬美元寶貝》花出去2700多萬,公司內部運營外加採購、又租下一層商務樓擴大辦公部門,花了300多萬,後面曼恩工作室的錢匯入,公司帳面上還能有4億6千多萬美金。

  不過,現在來看的話,《電鋸驚魂》的海外分帳過一段時間就會匯入,到時候,就能再有2千多萬的票房收入。

  這麼一計算,公司帳面上的流動資金足有4億8千多萬。

  乖乖,不知不覺,已經賺到了這麼多錢。

  看來,拍電影確實比炒股的利潤率還高,也難怪華爾街的大亨們紛紛想要進入好萊塢的影視製作圈子。

  特麼的,只要一部電影火爆全美,那富蘭克林真是源源不斷的從各處匯入。

  舉個例子。

  2012年,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的成交價為40億美金,只為得到旗下的眾多電影版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星球大戰》。

  而《星戰7》、《星戰8》和《星戰外傳:俠盜一號》三部電影的利潤就超過15億美金,也就是說不算這公司的其他價值,光一個電影的後續開發就賺回收購價的百分之40。

  然後再詳細說說《星戰8》吧,數據列出來也更直觀。

  這部電影的北美票房為6.2億,海外票房7.1億,全球票房加起來13.325億美金。

  其中院線分帳差不多是6億,然後進帳全球家庭娛樂方面(DVD,電視轉播版權等等)收穫3.89億。

  再扣除製片成本和宣發費用為3.85億。

  拷貝運輸與損耗,扣除9千多萬,利息與管理費用收穫3千多萬,總支出5.783億。

  片方淨利潤4.175億美金,回報率高達1.72(收入/支出)。

  也就是說迪士尼靠著這一部電影,還沒計算玩具之類的授權費用(這個查不到,不是迪士尼的公司),就抵得上萊曼辛苦兩年的成果。

  當然,這也是因為萊曼是投資方,沒真正參與到發行,最大的那塊肥肉根本吃不到,都讓歐羅巴影業和派拉蒙影業分去了。

  想想,他靠著4部電影全球總票房都累計接近10億,周邊運作也差不多能有6億,再加上角色授權之類的,總收穫應該在19億左右,就算扣除掉人工成本、製作成本、損耗、和院線分帳,也應該有個10億。

  但,這筆錢,他真正分到手的還不足3億。投資《電鋸驚魂》和《非常人販》的利潤不算入這一部分。

  也就是說,兩年了,公司帳面上的4億8千萬,還是靠著簡單的金融運作(存銀行這麼多錢,穩賺不賠的投資肯定是會做的,有專門的銀行主動擔保利潤周轉率多少,不過,比拍電影肯定少多了),以及真正拿大頭的《電鋸驚魂》撐著。

  真要純打工,真是干到死也不一定能有一個系列電影的價值多。

  看來想真正崛起,還是要建立自己的發行渠道,多吃到肉。

  就比如夢工廠,打工也夠努力了,一年能出一部爆款,還有諸多小賺的電影,甚至國內發行渠道也通過買入發行公司順利完善,但依舊敵不過好萊塢六大的封鎖,被直接玩死、拆分。

  好萊塢六巨頭,每一家的背後都有底蘊深厚的傳媒平台支持,也確實不是小打小鬧就可以衝破防線的。

  但,還是不能放棄那種想要吃肉的決心。

  就算海外渠道建立不了,北美的發行總要搞定吧。

  到時候,也能少割點肉,能稍稍往行業的上游沖沖,不用受到那麼多的剝削。

  電影發行說起來深奧,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能把電影鋪出去。

  就像做零售一樣,一個個門店(影院)能安排上。

  這就意味著每個州都得有相關的辦事部門負責跟當地的影院進行溝通,辦事處和人員的招聘、建立才是難的地方,只要解決這個,在全美做到發行電影,還是容易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