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民眾爭議(求訂閱推薦)
2023-12-06 21:42:32 作者: 血流三千尺
「羅曼-波蘭斯基拿下最佳導演提名,人品不關乎藝術,更不影響奧斯卡的評選。」
「《鋼琴家》提名七項大獎,奧斯卡評委們釋放明確的青睞態度,最終結果會是如何?」
「妮可-基德曼與蕾妮-齊薇格的對決,究竟誰能拿到最佳女主角?」
「《芝加哥》聲勢浩大,風光無限。」
「好萊塢開啟哈維-韋恩斯坦時代?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是眼光,還是什麼?」
「《時時刻刻》惹爭議?為了保證妮可-基德曼的競爭優勢,竟然幫梅麗爾-斯特里普申報最佳女配角?」
歷年來,奧斯卡的提名名單總能搶占一波娛樂頭條,今年也不例外,就在提名晚宴發布的第二天,相關的報紙通稿已經全部出爐。
不過,和往年稍有不同的是,比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或女主這樣的大獎評選,今年人們的目光無疑是落到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身上。
導演的惡行,顯然讓他們覺得不舒服,更不爽的是,《鋼琴家》的提名優勢還很不錯?
「它真的能拿到大獎嗎?」所有的八卦版塊都在關心這個問題,因為這種事,實在太有話題討論度了。
在各個報紙都作出本屆奧斯卡大獎歸屬相關問題的預測時候,菠菜公司也開出了相應的盤口:羅曼-波蘭斯基的獲獎賠率在醜聞集中爆發之後,反而小幅升高,已經高達1:2.5,這說明他們也挺看好這位污點導演獲獎,畢竟奧斯卡的學院評委們不知道發了什麼瘋,一副力挺的樣子。
而在最佳導演的爭奪上,另一位奪獎熱門人選則是《紐約黑幫》的馬丁-斯科塞斯,賠率1:3,比羅曼-波蘭斯基多了足足0.5個點除此之外,另外三個菠菜公司眼中的陪跑人員拿到的賠率都在1:5或者1:10以上,從這裡也足見圈內的專業人士是怎麼看待這個獎的評定了。
且歷來哈維-韋恩斯坦所在的米拉麥克斯的推獎首選都是最佳影片,這也最符合他們公司收益最大化的考慮,當然,這也是業內都知曉的一件事情。菠菜公司敢做出這個賠率評定,也說明了他們的自信,他們一向神通廣大。
而《三傻大鬧寶萊塢》在最佳外語片盤口拿到的賠率更驚人,為1:1.5,這賠率滋滋,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才是背後的公關團隊呢,比CAA方面的人都還要有信心。
不過,也代表他們真的很看好影片能走到最後,因為《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典型的地區氛圍濃郁的作品,這在最佳外語片的評選上本就具有一定的優勢,更重要的是,CAA和派拉蒙影業都在支持這樣一部電影。
給「外人」,還是給半個「自己人」,這樣的選項還要選嗎?尤其是學院派的那群老頑固更是最喜歡搞本土特色,搞區別對待。
就比如著名的「猶太」定理。
有猶太血統的演員總是能在奧斯卡收穫多多,且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演繹機會。
很多人都在傳言好萊塢的一半在被猶太勢力控制著,這並不是虛言。
他們也更願意幫助自己人一把,這看似對很多人不公平,但卻是猶太人在好萊塢,在美國,或者其他地方賴以生存的手段。
雖然也難免會有不合,但猶太裔抱團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在人脈關係更能決定資源分配的演藝圈,越加如此。
他們之間彼此幫扶一下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了,就比如哈維-韋恩斯坦,他能在奧斯卡上有這樣的影響力,可不僅僅是能力不錯,血統、同族裔在這期間發揮的作用可是異常重要。
同理的還有娜塔莉-波特曼、斯嘉麗-詹森,她們倆的順風順水、宛如開掛一般的演員生涯,也是說明了這一點。
至於為什麼她倆長的有點不像猶太裔,那是因為猶太人認同的族群觀點,是看母系,而恰巧,她倆母親是猶太裔,父親不是。
這種現象往前數的話還有瑪麗蓮-夢露、歌蒂-韓、凱特-哈德森等一大批藉此出眾的女演員。
不可否認的是她們的實力和美貌底子,但最關鍵的依舊是貴人不斷扶持。
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感和親近感根本就是不言而喻的,甚至都說不上作弊或者什麼,人家根本就是擺在了明面上。
要不是這一屆猶太裔不爭氣,沒在奧斯卡上有所人選,估計妮可-基德曼又要嚮往年一樣陪跑,目睹著獎項落到那些根本不如她的人手裡。
最水奧斯卡影后的頭銜不就是由格溫妮絲-帕特洛拿下的嗎,嗯,她就是猶太裔。
就像中/國有嚴重的同鄉情結,在以前古代的官場上,鄉黨是強大的政治勢力一樣,人在大群體裡向來願意抱團生存。
「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偉人說的這番話實在是至理名言。
而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沒誕生鄉黨文化,取而代之的就是種族認同了。
各種族自然而然就會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在社會上儘可能的握住更多的資源供這樣的共同體立足和發展,而在所有種族中,或者說在美國,猶太人和黑人是最為抱團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整體的環境下處於一種相對弱勢的狀態。
黑人就不多說了,因為種族性覺醒的比較晚,近段時期才開始慢慢展現實力,不過其民族性也決定了他們在大環境下有所成就會很難,所以得抱團鬧。至於,猶太人呢,近現代出了那樣的事,被排擠、歧視和反感一度成了家常便飯,所以他們更得抱團,況且他們的種族文化也在強調這一點,也就是在這樣的抱團文化中,他們慢慢有了影響力,也在好萊塢占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
當然,這並不是說隨便一個猶太人在進入好萊塢之後,就可以做到名利雙收、不愁吃喝,而是說,這部分人依靠他的血統或許能得到別人一般很難得到的、額外的一種機會。
就比如說,奧斯卡吧,你憑藉一定的實力加運氣得到提名之後,大可大打感情牌,那些猶太裔評委會下意識的維持他們這個種族在裡面的利益,而哈維-韋恩斯坦也是憑藉這種把戲,成就了他日後的影響力。
這話初聽有些不可思議,外人也很難相信奧斯卡是那麼的金光熠熠,怎麼就這樣?
但事實在那些學院派評委的眼中還真就是這麼一回事,就像那些大明星,外人怎麼看都覺得「不明覺厲」,又比如娛樂圈,外人甚少了解才會產生錯覺,只有真正踏入,才會發現圈子裡面有多少齷齪,又有多少明碼標價的交易行為。
這並不出奇,因為演員這行業跟學歷、知識是不掛鉤的,也和素養、道德水平摻和不上。
事實上,太有底線、太有道德修養的,反而還不容易出頭。
出淤泥而不染,那是蓮花能做到的事,一般人,沒個背景啥的,還不想「同流合污」,誰帶你玩啊。
而奧斯卡的這些評委呢,又不是被協會供養起來的專業評審機器,他們是人,是一個個個體,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社會關係和性格傾向,這就代表去掉他們的主觀思想,客觀按照專業的標準來投選票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就不說種族偏見吧,性別偏見呢,外貌偏見呢,題材偏見、價值偏見.所有一切蘊含主觀形式上的一切偏見充斥在這形形色色的1000多人中。
雖然按照學院公布的投票規則,是禁止通票現象,私下裡商量好之類的行為的,但幾乎哪一次又不存在有人詢問選票、投票的事情呢?
奧斯卡的貓膩根本不勝枚舉,又有很大一部分評委是從七八十年代,或者更遠延續至今的老資格。
你覺得他們老了之後就會變得與世無爭,忽然間開始真正的執著於電影藝術了嗎?根本就不可能,就算有,又能有多少人有如此的覺悟。
選票在他們手中,只是用來謀取利益的入場券而已,至於投誰,那不重要。
既然評委們自己都不尊重所謂的奧斯卡,那麼對於這些也想達成什麼利益訴求的圈內人士來說,就更不願意尊重、維護其公平競爭的原則了。
只不過,他們也不敢做的太過,自進入八十年代,進入明星時代以後,奧斯卡的粉飾工作也好了不少,看起來也確實像那麼一回事。
《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毫無偏離的朝著CAA為其制定的沖奧計劃行進著。
萊曼也忙碌了起來,在凱文-霍維恩的指導下,向有可能被拉攏對電影獎項有幫助的評委們,打電話溝通一下,向其許下利益。
這是最簡單的爭取手段,卻最有效。
或許其他的競爭者也在幹著相同的事吧,到頭來,比的不過是誰更技高一籌。
至於作品本身,可能早就被人遺忘了吧.
————
《summert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