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港畔,掛彩鳳
2023-12-03 09:37:00 作者: 梅滌納肉
在榕城揭陽,有一條江河,在歷史上具有黃金水道和狀元港的美譽,那就是榕江!
它位於JY市市區, 分為北河和南河兩段,榕江發源於豐順縣百花園,由揭西縣經揭東區入境,自西向東南流經榕城區後,入揭陽空港經濟區,至ST市區瑪嶼入南海,全長175公里。
榕江在GD省是僅次於珠江的深水河,就流程論,在粵東是僅次於韓江的第二大河。
流域面積4408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31.1億立方米。是GD省著名深水河,僅次於珠江,可進出3000~5000噸級貨輪,直航香港和廣州、上海、湛江等地。
於揭陽揭西縣段,榕江俗稱榕江南河。榕江幹流從陸河縣鳳凰山由西向東自徑下入揭西縣境,流硜五雲、河婆、坪上、大溪、錢坑、金和、鳳江,至棉湖鎮出境,往東流向揭陽榕城,縣內河段71.7公里。
ST市段。幹流自金灶鎮與揭陽交界處壇嘴起進入ST市境,東流經關埠鎮西坪附近的雙溪嘴與發源於豐順縣的北河匯合,經石井入牛田洋,又經西臚、河溪、棉城等地至草嶼,流程52.2公里,潮陽區境流域面積334.5平方公里。
自西臚、河溪、棉城至草嶼為江灘廣闊、海塗坦蕩的牛田洋。ST市境內的流域總面積為3546.5平方公里,流經金平區的牛田洋,最後在汕頭港出海。
可以說,整條榕江孕育了揭陽的人文發展,即便是現代化的今天,榕江也已經成為一條集經濟與文化為中心的黃金水道。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凡是榕江流過的水域,無不都秉承了許許多多的人文發展,其中依山傍水的縣區,鄉村更是數不勝數,自榕江流域出現以來,皆都是人們賴以生活的重要水域。
一份榕江水,一份榕江情。
榕江往東流便經過了揭陽的榕城區,榕城區往後便到揭東區。
揭東區,GD省JY市市轄區。歷代屬潮州府揭陽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東部境地,而得名揭東。
揭東區位於GD省JY市東部,地處汕頭、潮州、揭陽、梅州四市的中心地帶,東接CZ市潮安區,南連JY市榕城區,北與豐順縣接壤,西與揭西縣為鄰。
揭東區總面積684平方公里,轄11個鎮,2個街道和揭東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00萬。揭東區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年均氣溫21.5度,年均降雨量1722.6毫米。
北回歸線斜穿揭東,四季常青,無嚴寒酷暑,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年均氣溫21.5度,年均降雨量1722.6毫米。
在氣溫最高的7月份,日平均氣溫28℃左右,日最高氣溫≥35℃的酷熱天數,極端高溫38.4度,每年在3天以內。最冷月份為一月,平均溫度14.1度,極端低溫2.1度。
夏長冬暖春來早。年日照時數在2000小時左右,平均每天約6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46%,平均太陽輻射強度為126卡/平方厘米。
揭東境內溪河縱橫交織,主要河流榕江流經汕頭港出海。
而正一他們所去的位置,便是位於揭東區境內的龍砂港畔村,如今可謂是日新月異,隨著經濟的發展,有些農村已經逐漸擺脫貧困的生活,改型成功,開始步入小康社會。
龍砂港畔,坐落於美麗富饒的榕江北河、車田河、楓江環繞的小平原之上,宋代已有呂姓居民在此開墾種植。
元天順元年,南宋丞相江萬里的孫子江汝祖與其子江恬息從潮州開元街來此落居,江恬息被奉為龍砂村始祖。這裡,古代原有一條溪流經過,山洪沖積,日積月累,沉沙淤淺,溪流改道,成為沃野。
後人來此墾植,發現沙隴,認為聚沙成龍脈,是吉祥富貴的地方,故名「龍砂」。
江恬息及其子孫後輩,在今龍砂古廟所在地建築寨場。如今走進龍砂港畔時,仍可見宅院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建築結構古老。四周有600多米長的圍牆,牆高4米,周圍建有8個角樓,是集居住和防禦於一體的「寨堡」。
時間已逝去670多年了,江萬里的裔孫分布於今曲溪鎮的龍砂港畔、隴埔、雲南、楓口、順利、王厝等村,總人口1.8萬人。最為奇特的是,龍砂等8村江姓村民,世世代代沿用古時傳下的習俗,用豎燈竿、升彩鳳的儀式紀念先祖江萬里。
在龍砂、港畔8村每12年一次的「升彩鳳」習俗,在揭陽以至粵東地區,都是很有名的,最近的一次「升彩鳳」,在 1994年12月前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凡經過國道206曲溪路段的人,都可看到國道一側的「十里彩燈」的壯麗景觀。
「升彩鳳」,也叫「升燈杆」。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上端掛著大紅燈籠,上面書寫著「幸福」、「吉祥」等詞。燈籠上方掛著一隻五色「彩鳳」。鳳尾和鳳身都披上繡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緞下綴有響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悅耳。
白天觀賞,一支支燈竿、一隻只「彩鳳」,一家連一家,極為壯觀。夜裡觀賞,燈籠和「彩鳳」上安裝的節日燈一齊亮起來,又是一座色彩斑斕的燈城,輝煌靚麗,美不勝收。
而這種奇特的風俗緣由如何?
有一種說法是緣於紀念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起於元代初年。
南宋末年,元軍長驅直入中原,時為南宋丞相的江萬裡帶兵堅守饒州城,與元軍血戰到底。後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城失守。江萬里的胞弟江萬頃在軍中被俘,慘遭殺害。江萬里誓死不投降,帶領家人投止水池,壯烈殉國。
其時,江萬里的三弟江萬載和江萬里的次子江鑄、三子江鏜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扶幼帝入閩,繼續與元軍戰鬥。僥倖生存下來的江萬里親屬,先避居洪水橋湯坂里,又幾經輾轉,棲身潮州開元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