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懸疑•靈異 >戰隋 > 第203章 殊途同歸

第203章 殊途同歸

2023-12-03 07:37:41 作者: 猛子
  十幾年前先帝曾命令衛府軍遠征高句麗,未戰先敗,其中原因很多,當時的軍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敗因素,並不僅僅是糧草運輸困難。

  今上登基後,迫於國內政治矛盾越來越激烈,高句麗稱霸遠東的野心對中土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便早早定下了東征之計。修長城、開運河、西征吐谷渾、拓疆西域等等眾多重大決策,實際上都是為遠征高句麗做萬全準備。東征是傾盡國力的一戰,是關係到中土命運的一戰,皇帝和改革派為此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給予了堅決支持,雖然保守派想方設法從中掣肘,但並不懷疑東征必勝之結局,無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政局上,試圖以國內局勢的混亂來打擊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東征,中土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財力上,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當然了,自古以來就無必勝之戰,陰溝裡翻船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誰敢說此次東征就一定凱旋而歸?但李密對此次東征抱有信心,這一戰絕無可能失敗,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但即便是無功而返,中土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國力和對敵人無情打擊的決心,還是可以給北虜以鎮懾,完全能夠實現此次勞師遠征的戰略目的。

  雙方至此都擺明了各自的觀點,都認為中土和平統一面臨嚴重危機,但對造成危機的原因卻看法不一,李密認為危機是激進變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毀變革,要先「安內」,而李風雲則認為危機源自北虜的威脅,要先「攘外」。雙方的終極目標實際上都一樣,都是要維持中土的和平統一,但手段卻迥然不同,一個先安內後攘外,一個則恰恰相反。

  李風雲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帳內一片沉寂。

  在李風雲看來,李密的「安內」之策無非就兩個,一個是政治上的,一個是軍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統,就是皇統之爭,這是最便捷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

  當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貴族集團紛紛支持太子楊勇,試圖以皇統的更替來改變國策,對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嚴重威脅,結果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上演了一幕人倫悲劇。

  史書把太子楊勇的廢黜,歸結為生活奢靡,不聽從先帝和先帝後的教誨,另外就是楊廣和一幫佞臣們的陰謀誣陷,這純粹是欲蓋彌彰。

  統治者和普通家長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統治者不但要顧及家族、集團利益,更要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鍋里有了,碗裡才有,道理很淺顯。

  對於先帝和先帝後這些最高統治者來說,國祚的穩定、發展、強大和代代延續最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國策,必須有忠實執行這一國策的人。由此不難推斷,太子楊勇被廢黜,與他生活奢靡沒有關係,與楊廣和佞臣的陷害更沒有關係。先帝和先帝後都是傑出的政治家,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德才兼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政治理念和執政思路的一致性。你不能繼承我的政治理念,不能按照我的執政思路堅持改革,那理所當然也就失去了繼承人的資格。如果楊勇在執政理念上始終與先帝和先帝後保持一致,贏得了先帝和先帝後的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給他保駕護航,儲君的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麼他在生活上奢靡一點算得了什麼?有哪個臣僚敢誣陷他?即便有人陰謀算計他,以先帝和先帝后豐富的政治經驗,豈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楊勇的廢黜,楊廣的上位,就是先帝、先帝後以及他們忠實的追隨者們,一手所策劃,目的就是要把他們的政治理念和執政思路繼承和延續下去。

  今上吸取了教訓,乾脆在元德太子薨亡後,無限期地拖延設立新儲君。國無儲君,是一個清晰可見的隨時都會爆發的巨大風險,但今上為了改革,為了一家人的平安,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政局動盪,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如今,楊玄感和李密等保守勢力就在利用「國無儲君」這個致命要害,試圖引爆這一巨大風險,在政治上給今上和支持他的激進改革勢力以致命一擊。而要引爆這一巨大風險,就必須輔以軍事手段。

  今上登基之初,先帝最小的兒子漢王楊諒發動了一場規模龐大的軍事政變,當時內有關隴保守勢力的支持,外有山東貴族集團的幫助,大軍由北而南,呼嘯而下,勢如破竹。關鍵時刻,關隴人看到了危機,一旦漢王楊諒贏得了皇統,山東貴族集團必然東山再起,這嚴重威脅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整體利益,於是關隴人空前團結起來。而以崔氏為首的山東五大豪門迫於形勢變化不得不迅速改變立場,結果漢王楊諒敗北,支持他的關隴和山東貴族慘遭殺戮,兩敗俱傷。

  這個教訓很血腥,很殘酷,軍事政變不論成敗,所帶來的殺戮都觸目驚心,對國祚和統治集團的傷害都無以復加,但對於把個人和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的貴族集團來說,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根本不在乎國祚存亡,他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他們是規則的制定者,王朝可以更替,皇帝可以輪流做,芸芸眾生就如草芥蟻螻無足輕重,所以這個世上沒有他們不敢幹的事。

  假若楊玄感和李密以軍事政變來設立新皇帝,那麼必然會爆發內戰,一旦中土就此陷入分裂深淵,則必然無力對抗北虜的入侵,後果不堪設想。

  當初楊諒兵變時期,大部分關隴人和山東五大豪門之所以最終選擇了今上,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土分裂必然會損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中土的和平統一還是大勢所趨。然而,今上坐穩皇位後,開始激進改革,大刀闊斧,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既得利益集團,這理所當然激怒了他們。既然你要滅亡我們,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支持你?如果中土的和平統一隻會把我們推向滅亡的深淵,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繼續維持中土的和平統一?

  李密的「安內」策略,摧毀變革的目標,實際上代表了當今中土保守勢力反對改革、堅守門閥士族政治的決心,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們寧願摧毀中土的統一大業,也絕不願意敗在改革勢力之手,成為中央集權的犧牲品。

  李風雲想得越多,看得越是透徹,心情就越是沉重,初聞蒲山公李密時的那點激動和期待更是蕩然無存。

  變革的失敗,今上的失敗,統一大業的敗亡,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建立在豪門世家和門閥士族政治基礎上的統一王朝,就如建立在沙礫上的樓閣,一陣狂風暴雨就會將其徹底摧毀,所以若想建立一個牢固的統一王朝,就必須摧毀門閥士族政治,就必須摧毀豪門世家。歷史的走向清楚地證明了文明的改革無法摧毀門閥士族政治,無法摧毀豪門世家,只有用血腥的暴力和殘酷的殺戮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目標。

  李密在深思中,敏銳地發現了李風雲的「破綻」。

  李風雲的觀點和他的所作所為完全矛盾。依照李風雲的觀點,正因為北虜對中土的嚴重威脅,中土才要統一,才要發展強大,才要變革,所以「攘外」優於「安內」。既然如此,你李風云為什麼要造反?你造反就混亂了國內局勢,惡化了國內危機,這顯然不利於「安內」,更不利於「攘外」。你這純粹是說一套做一套。

  不過,李密並不為此憂慮,相反,他很快就找到了說服李風雲的辦法。

  你不是要攘外嗎?但變革激化了國內矛盾,現在內亂大於外憂,就你個人來說,你都造反了,強調「攘外」還有什麼意義?所以現在對你來說「安內」重於「攘外」。

  我現在急於「安內」,你也急於「安內」,那我們合作,我們一起聯手推翻皇帝和激進改革派,摧毀變革,以此來緩和國內尖銳矛盾,緩解國內危機,然後你搖身一變,和我一樣成為新王朝新皇帝的功臣,然後我們再強調「攘外」,再去征伐北虜,才有現實意義,否則都是毫無意義的空談。

  「將軍為何要造反?」李密打破了帳內的沉寂,開口質問李風雲。

  李風雲沒有說話,他還在沉思中尋找自己前進的方向。他造反的目的是試圖拯救千千萬萬的無辜生靈,為此他需要迅速強大,需要迅速稱霸,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國內矛盾以贏得貴族集團的支持,只是如此一來改變不了歷史軌跡,中土還是要陷入分裂和戰亂的深淵,千千萬萬的無辜生靈還是會在戰爭中死亡。

  「將軍造反的目的是什麼?」李密繼續質問,「是推翻皇帝拯救蒼生?還是推翻國祚逐鹿稱霸?」

  李風雲驀然抬頭望向李密,目露寒芒,心裡霎時有了決斷。

  自己聽到蒲山公李密的時候,為什麼會激動?因為看到了希望。是什麼希望?是拯救無辜蒼生的希望。但現在自己為什麼又懷疑李密,尤其在聽到李密的觀點後,倍感失望和沮喪?是因為自己變得貪婪了,自己的理想明明是拯救無辜蒼生,卻不知不覺陷入了逐鹿稱霸的深淵,根本無視千千萬萬無辜蒼生將在分裂和戰亂中悽慘死去的現實。

  「將軍是不是很矛盾?」李密撫須笑道,「將軍以拯救蒼生之名舉旗造反,實際上卻暗藏鴻鵠之志,欲建王霸大業,只是實力太弱,前途黑暗,無所適從。」

  李風雲搖了搖頭,「某隻想拯救無辜生靈,但現實很殘酷,心有餘而力不足,恐怕要事與願違了。蒲山公突然出現,倒是給了某莫大希望。」

  「願聞其詳。」

  「皇統更迭。」

  李密臉上的笑容頓時凝滯,心中驚駭不已,對李風雲更是產生了莫名畏懼。難道此人知道我的秘密?

  =

  =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