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言•仙俠 >全球人類縮小 > 第156章 夢中的生命史

第156章 夢中的生命史

2023-11-30 15:31:21 作者: 火中物
  週遊並不是一個經常做夢的人。

  相反,他的夢非常少,並且自己即便做了夢,在醒來後也基本不會記得夢境。

  但這次的情況顯然比較特殊。

  他清晰地記得這夢境,並且印象非常深刻。

  一開始時,週遊是覺得自己的身軀輕飄飄地悠悠蕩蕩著。

  他也不知道這是哪,只能看見一片黃橙橙空蕩蕩的世界。

  他還能感覺到風。

  雖然他自己的存在形勢顯得很奇怪,仿佛身處交錯的平行空間,並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但他就是能感知到這風的存在。

  在夢境的世界裡,週遊對時間似乎失去了準確的感知。

  哪怕他自己的思維很清楚這的確是一場夢,但他就是覺得自己仿佛在這片虛無的空間裡呆了無比漫長的時間。

  可能是幾十年,也可能是幾百年,甚至可能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億年。

  這空間裡實在太無聊,太枯燥,以至於有段時間他覺得自己都快要崩潰了。

  但詭異的是他的思維仿佛被鎖定住了。

  無論自己的內心再痛苦,他的心靈狀態都始終被強行鎖定在清醒之中,就連用崩潰來逃避痛苦都做不到。

  終於,週遊稍微看到了一點新的變化。

  他的視野中出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

  那東西與他的距離很遠。

  週遊心中第一次對這夢境世界裡的東西產生了想靠近點一窺究竟的衝動。

  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在他心裡生出這衝動時,他能明顯感覺到那光點正變得越來越大,自己在靠近對方。

  也許只是一瞬過去,他出現在了光點的正前方。

  但視角還在拉大,一直到完全抵近後,週遊發現自己看到了一個「分子式」。

  他也不知道自己這究竟是什麼視覺,更不理解人的眼睛為什麼會看到這玩意兒。

  但他看著面前的圓球,還有那些似乎是有什麼東西高速划過後留下的痕跡連成的光痕絲線,他就是覺得這就是個分子式。

  那一個又一個的圓球,便是組成分子的原子。

  那些光痕絲線,便是化學鍵。

  週遊面前的這化學式很複雜,不像簡單的無機物,像個有機大分子。

  週遊起初看著這化學式覺得既陌生又熟悉,但片刻後他回想起幾個月前自己還在上班時看過的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猜想,闡述了論文作者對地球生命起源的闡述與推測。

  有很多人都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在最早初時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是一個因著誕生概率無限低,幾乎低到不存在的巧合而生成的一段可以自我複製的有機分子。

  而這有機分子所處的環境,又恰好是最恰當的溫度,周圍又有其他最恰當的可以滿足其自我複製反應條件的其他分子。

  只要滿足了上述條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將這一個大分子視為真正的生命。

  這有機分子的名字,叫二醯胺磷酸鹽。

  這理論看起來還挺站得住腳。

  但同樣也有很多人反對這推測。

  因為按照科學家在概率學上的計算,要滿足如此複雜的前置條件,一次性生成一個結構複雜的分子,並且周邊環境又如此恰到好處的可能性,實在是低到了幾乎約等於零。

  哪怕將時間跨度拉長到數十億年,將空間範圍擴大到整個銀河系裡數以萬萬億計的行星中去估算,這概率還是基本為零。

  當然了,不管是對生命起源分子論的反對者還是贊同者,基本都認可第一個有機分子最終締造了整個地球生命史的基調。

  分歧是在於這分子究竟如何產生上。

  除了分子論,還存在著另一種同樣廣為人知,並且被無數人奉若圭皋的推論。

  那就是外星生命培養論。

  結合地球上現有的已知知識,還有眾多古生物學的研究成果,再結合外星文明培養論的基調,有不少人認為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直接就是原核厭氧菌,而是高等外星文明投放的原核厭氧菌。

  這論調跳過了大分子的出現與演變過程,而是從一開始就是完整的微生物生命體。

  在這猜想中,完全刨除了原本的偶然性,直接將偶然變成了外星人投放的必然選擇。

  從概率上講,外星文明培養論其實才更科學,更合理,可能性也更大。

  但這論調卻又有些傷人類的感情,以至於絕大部分人哪怕明知道這樣更合理,卻又不願意面對。

  現在,週遊眼中看到的這分子式,與他看到的那篇論文中提到的二醯胺磷酸鹽高度相似。

  夢裡的週遊覺得這很神奇。

  以前的人都說人的夢境會與現實之間有著明確關聯,但在週遊看來,這關聯有點過於離奇了。

  週遊並不認為那篇缺乏實際證據,猜想的可能性遠大於科學結論的文章正確。

  但奇妙的是在時隔數月後,自己的夢裡竟又出現了這論文中描述的場景。

  接下來,週遊「看到」了那疑似二醯胺磷酸鹽的分子果然與周圍的小分子開始了化學反應。

  或許是地球史上最短的一條由四個磷酸化核苷組成的RNA鏈出現了。

  隨後這二醯胺磷酸鹽又在同一片區域中遇到了甘油與脂肪酸。

  「恰巧」,旁邊還有另一種在偶然中生成的相對簡單的有機分子——咪唑,可以成為催化劑。

  緊接著,在咪唑的催化作用下,二醯胺磷酸鹽在一長串奇妙的反應後,生成了一大片磷脂質物質。

  更巧合的是,這磷脂質在生成後,又因著自身的化學鍵特性,開始在水中以不算穩定的次級化學鍵相連結,組成了一個水中的「氣泡」結構。

  這氣泡,又恰好將二醯胺磷酸鹽與先前生成的RNA鏈圈在了裡面。

  更恰巧的是,在這氣泡中還有著另外四個核苷,以及一些甘氨酸、天冬氨酸與穀氨酸等等基礎的胺基酸。

  二醯胺磷酸鹽依然在忙碌著。

  按照最基礎的化學反應原理推動的反應過程,它又磷酸化了甘氨酸、天冬氨酸與穀氨酸,並生成了很短的肽鏈。

  隨後二醯胺磷酸鹽又抓住了四個核苷,生成了第二條有四個核苷的RNA鏈。

  但這一次的RNA鏈的生成順序與第一次的生成順序恰好相反,上一次是從A點到B點開始反應,這一次卻是從B點到A點一路反應過去。

  這導致先後兩次生成的RNA如同兩塊磁鐵一樣,各自擁有了四個位置完全錯開的「磁鐵南北極」。

  隨後,這兩條RNA鏈在水中相遇,因著正負電極的磁吸效應拼接起來,組成了一條DNA鏈。

  再算上短肽鏈與磷脂質的外殼,這便是一個完整的生物結構。

  地球上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物誕生了。

  在慢慢的飄蕩之中,二醯胺磷酸鹽再一次撞到了DNA鏈。

  這一次,二醯胺磷酸鹽擠進了兩條RNA鏈之間的不同磁極中,逼迫著其分開。

  但兩條RNA鏈並未就此天人永隔,而是利用分開的這點時間,快速地捕捉周圍漂浮著的先前生成的肽鏈,然後將其按照順序拼裝起來。

  一切生命的基礎,蛋白質誕生了。

  其中一次同樣偶然組成的特殊蛋白質結構,又可以捕捉水中的有機分子,合成了新的二醯胺磷酸鹽大分子。

  這次生成的二醯胺磷酸鹽,正是最早初那一枚光點的自我複製品,已經正式步入了生物酶的範疇。

  自此,地球上的第一個生物,活下來了。

  或許在週遊看到這一場反應之前,在龐大的地球上的無數個水坑、水窪與海水中,相似的反應過程已經發生了無數遍。

  但每一次都因著或許是缺少物質,又或許是溫度不合適,還或許是水流速度過快,液體太多導致各自奇妙的相遇並沒能發生,而一次又一次地功敗垂成。

  但最終,在歲月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後,終究是成功了這一次。

  此後,週遊便又看著這第一個生成的細胞瘋狂地消耗著周圍水流中已經在數億甚至十億年的雷電反應中生成的基礎有機物,不斷地瘋狂地自我複製著。

  這原始的生物細胞又順著水流湧向了四面八方,慢慢擴散開來,更快地消耗著地球上的物質。

  這,就是前寒武紀,也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史。

  地球生命史書的第一頁,由一個分子倔強地自我複製開始。

  那是一個「人」的史詩。

  時間流速開始加快,瞬間便跨越了三十餘億年。

  大約六億年前,變異發生。

  由於微生物系統對地球資源長達三十餘億年的消耗,導致地球大氣中積累了基數龐大的二氧化碳。

  這時候,具備光合作用能力,可以消耗二氧化碳並生成氧氣的藍藻出現了。

  氧氣的大量出現,為地球生物從單細胞生物走向更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結構鋪平了道路。

  此後,地球生命開始大爆發。

  就在週遊的眼皮底下,生物開始快速地疊代與進化。

  這是寒武紀。

  寒武紀持續了數千萬年。

  在此期間,三葉蟲出現了。

  雌雄兩性的概念出現了。

  生物開始擁有了頭、腿等等器官。

  生物們甚至進化出了感光器官,也就是最原始的眼睛。

  地球生命看見了光。

  週遊的眼睛也跟隨著地球生物史上的一次又一次重要的變異,親自見證了每一個新物種的萌芽,發展,再到完全誕生,亦或是毀滅。

  週遊也不知道自己在夢中是不是變成了全知全能的神,但他就是能靠眼睛去看見,並記下這每一次發生在基因層面的變化。

  他的腦子也並沒有被這海量的信息所炸穿,就只是那麼本能地當一個觀測者與記錄者。

  緊接著,地球生命史進入了奧陶紀。

  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發生了。

  在寒武紀中誕生的諸多生物門類與綱類,開始因著不同的環境以及不同的需求,而分別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科類。

  再然後,便是狠狠一刀切斷了奧陶紀與志留紀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

  在大滅絕的過程中,地球上大約百分之六十的物種被埋葬進了歷史的塵埃中。

  過去的人類科學家對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成因有三個主要猜想。

  有一說認為是氣候的周期性變化,還有一說是認為發生了小行星撞地球,第三個學說是認為某超新星爆發時釋放的伽馬射線恰好覆蓋了太陽系與地球,嚴重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同時也完全摧毀了火星上的大氣環境,掐滅了火星上同樣產生生命的可能性。

  以前的人類學者圍繞這三種假說爭論不休。

  週遊本人並不是其中某一個學說的擁躉。

  他本人的認知並沒有什麼偏頗,對三大學說都抱持著都信,卻也都不信的程度。

  但現在,在這自己的夢境中,週遊卻完全拋棄了另外兩種假說。

  他「親眼」看見了地球的天空突然亮了起來,再親眼「看著」伽馬粒子流鋪天蓋地衝下來,揮灑在大地上,海洋上。

  他也「親眼」看著繁華得仿佛古代都市的海底生態迅速枯萎。

  但是,地球生命並未被完全摧毀,終究還是有百分之四十的生命成功扛過了災難,帶著繁衍的使命,亦或是生化反應的本能步入了志留紀。

  在志留紀中,海里的蕨類植物開始踏足地面,成為陸生植物。

  具有更強運動能力的脊椎動物成為了新的海中霸主。

  魚類主宰了海洋。

  看起來,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魚類會慢慢進化出更高的智慧,成為真正的文明。

  時間從志留紀慢慢走進了泥盆紀。

  但與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一樣,意外再次發生。

  在泥盆紀的末期,連續數次巨大的天體從天而降,狠狠撞擊在大地之上。

  大地震動,地殼穿孔,岩漿噴薄。

  有毒氣體從地殼的孔洞中升騰而起,灰煙覆蓋了大地。

  煙塵籠罩了天空數百萬年。這導致海洋中的光合植物難以為繼,紛紛偃旗息鼓。

  種種因素累加之下,海洋變得極端缺氧。

  大量生活在海中的生物開始接連滅絕,尤其以魚類為主。

  泥盆紀被終結。

  地球上超過75%的生命也同樣止步於此。

  但災難與機遇卻永遠共存。

  泥盆紀末期的災難雖然慘烈,但卻又為下一代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海洋中的氧不足了,但空氣中的氧氣卻在光合作用植物數億年的努力後,達到了相當高的濃度。

  天體撞擊引發的劇烈火山噴射釋放出的海量火山灰,以及解體的天體本身,又給大地帶來了豐富的氮元素與磷元素。

  這些都是生命的源泉。

  在慘烈的廢墟之中,被困在潛水中的兩棲類在痛苦的疊代中進化出了肺,可以直接呼吸空氣,地球上的動物正式踏足了大地。

  石炭紀開啟。

  節肢動物與爬行動物開始登上舞台,成為主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