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新章6
2023-11-29 18:46:59 作者: 貓疲
「恭喜主公。。蔚州大捷。。」
「北路打擊軍在蔚州松子口大破河北軍主力。。」
「殺獲各萬,繳得兵杖旗鼓軍淄不計其數。。」
「自此山後各州再無敵阻,而盡為我所有了。。」
「張都將已乘勢率軍全力追入河北,以牽制南方敵勢。。」
「並上書請求追加協力,以奪取太行井陘諸要。。」
「以備河東可能發生的局面和態勢。。」
「在請遷諸邊舊屬軍屯余戶於內,另置邊防營屬並屯守軍民。。」
「准乃請。。」
我當機立斷對著堂下的參軍、參謀和當值虞侯到。
「發第一軍四營,並內衛軍兩營。。」
「另調遣長於山地的遼西藩兵三營,防戍第一軍的閩籍山兵兩營。。」
「還有直屬戰鬥工程兵一營。。即刻前往協助攻略」
「得令。。」
然後,在代表山後九州的地形沙盤上撤掉一些舊有標識,又添上代表納入掌控的新標籤;
當然了,比如戶口現狀、出產種類、資源多寡,田畝面積、乃至駐軍規模等等的數據上還是部分殘缺,或是相對空白的,需要後續的清丈、測繪和補全。
接下來的方略是繼續推廣移民屯墾團和編管區制度,雖然素來以簡單粗暴而犧牲部分正常需求著稱一時,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但也算得上是行之有效而駕輕就熟了;
前者主要是用相對可靠的移民群體,來占據重點資源產出和戰略要點、折衝之地;後者則是用來強制改造和融合新占領地區的人口成分,而將其變成淮鎮模式下可以有效利用起來的勞力資源和動員基礎。
軍事化管理和統一集體勞動,大大加強了移民的生存率和墾荒效率。而且,屯墾團本身還是一個大熔爐,它能將來自天南地北的不同人融為一家。
更重要的是,在屯墾團移民還能學到各種他們之前不可能接觸到的技能;就算是日後重新轉籍為民的時候,相比沒有編列起來的普通百姓,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上也有天然的優勢。
更別說是在紀律和集體服從、協調配合上,天生就吊打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也許一輩子都沒有出過自己的村莊,連前後左右都分不清楚的小農小戶家庭出來的所謂丁壯。
再加上,
淮鎮填充在這些廣大基層當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形形色色的退役老兵和傷殘軍人所構成的;因為在軍隊中養成的令行禁止的集體習慣,同時受過一定識字和計算的教育,再加上後續的優撫措施、福利待遇和社會地位,所以在基層的執行力上,有著天然的優勢和主動性。
因此,按照某種歌功頌德或者說是厚顏無恥之輩,所進行吹捧性的宣傳,正所謂是:「自開鎮以來,淮地治隆日久,民皆得安生之所,路無餓殍之民,野無嚎哭之人。。上追三代,而復以先王之治。。」
這時候,一名傳訊虞侯再次
「報,河北道最新的戰情通告。。「
「什麼。。被困滄州軍已經解圍了。。」
我不由為這個消息大為驚訝了下。
「前往支援的防戍第二軍。。正在轉為多路追擊當中?」
「這又是怎回事。。」
據我所知派往河北地方充當牽制力量的那些藩軍和義兵,可是有名的善打順風戰,而不善於守望相助式的合力和協同作戰的,所以只能騷擾和破壞的偏師角色;
因此,在並沒有能夠指望他們能夠主動支援受困友軍的情況下,我才特地將梁山出身的老軍伍羅驃騎給派過去,以便臨陣將他們的力量彈壓和統合起來,好為受困的滄州軍創造突圍和脫出的契機;
但是沒想到原本應該達成一場局部會戰的結果,怎麼就莫名其妙的因為敵人突然放棄和退卻,而變成虎頭蛇尾式的追擊戰了。
隨後送來更詳細的戰報和通告才讓我明白過來。
好吧,不愧是另一個時空開掛的氣運之子,那隻受困與衡水城的大鵬鳥並沒有坐守應對,而是居然玩了一把絕地反擊。
就在多天之前,他留下大部人馬入據殘破的衡水城之後,吸引住各路圍追堵截過來的河北軍,自己卻帶了僅有一千多的精銳將士,簡裝輕騎打著繳獲來的河北道永寧軍的旗號,冒險穿過了各路敵軍的間隙而徑直衝了出去;
然後就像是魚歸大海虎躍深山般的,一路擊破和燒毀了河北軍的多個糧台據點,而徑直突入冀州首府信都城下;又在在城郊的坊區和莊園當中大肆放火、抄掠,虛張聲勢的吸引城中守軍分兵來救援,卻又被他的人馬所伏擊大潰而歸。
然後就在這些潰敵倉促敗逃之際,又被他親自帶兵換裝混雜其中而尾銜逃入城中,乃至一鼓作氣的奪下了信都外郭的東勝門;是以信都全城駭然大驚,而掀起了一輪爭相踐踏的逃亡狂潮。
直到兩天之後確認尚未有後續的淮軍跟進,才重新從其他地方分兵前來奪還,卻已經是人去樓空只剩下一堆用來掩飾的各色旗幟,和用以發出持續鼓號聲的羊只。
而接到後方老巢失守的消息,那些原本聚攏起來圍攻過於深入滄州軍的河北兵,也不由發生了動搖和混亂,紛紛無心再戰而相繼拔營退走,這時候卻被主動突出的滄州軍副將姚震,纏住了其中的束鹿軍和高陽軍;
結果羅驃騎親率赴援的先頭騎兵一至,這些本來就戰意乏然的河北軍就頓然崩潰不可收拾,化作了數路在河北平原上狼奔鼠突的潰敗潮流。
因此,在最後一次鷂書將消息送過來之前,羅驃騎的先騎和滄州軍餘部,已經乘勢掃憑和盪復了信都外圍的武邑、棗強諸城邑,以及作為東面屏護的饒陽、漳南、寧化、舊縣等諸多防鎮,
而這時候新的通報再度送進來,卻是來自河北大都督張邦昌的第三輪使者,也才剛剛抵達幽州而已。
。。。。。。。。。
而遠在南方的大江之畔,野外的躲雨的草亭之中,
幾名學子也正在舉行私下的告別,他們大多數背負著包袱和書籠,準備做那啟程北上的冒險之舉了。
而駐泊在不遠處的一艘烏蓬大船,就是他們即將橫渡的工具。
因為前段時間,隨著陸續被驅逐回來又滯留在江寧的北地官員,一些消息在江南各地開始流傳開來,乃至出現了查禁不絕的特殊告貼,宣稱淮地開始做那開科舉士之行,而在以實務選拔人才了;
並且具列了相應的條件和要求,指明了抵達江北之後可以尋找和求助的對象,
因此,一時之間那些稍有些文采和學識,卻苦無上進之門的地方殘餘學子和士人,就像是一石激起千重浪一般的人心蠢蠢欲動起來了。
雖然前期只有少量貧寒落魄的士人和學子,抱著姑且一試的投機心思,投石問路式的偷偷北上;但是隨後他們就算沒有考中,也被留下來重新供養和學習以待來年的消息,卻是觸動和刺激了後續的更多人。
畢竟,嶺外的大梁朝廷雖然也是開科舉試,並且廣開諸學之門以待各方俊彥,但是經過歷代經年日久下來的演變,已經是積弊甚重難返而隱性的地域歧視重重。
可以說,除了當初設立江寧陪都時,象徵性的選拔和舉薦了一批地方名士、聞人之後,就在沒有針對江南諸道開過科舉和其他形式的選士了。
至於想方設法弄一份官府的擔保和身憑,千里迢迢的跑到嶺外廣府去應試和入學,乃至於眼巴巴的與當地人競爭那屈指可數的一點特定名額這種事情;可以說除了少數實在家世富有之人,可以勉勵嘗試之外,卻已經不是江南之地的大多數士子及其家庭,所可以輕鬆承當得起的事情。
話說回來,因為曠日持久的兩度北伐戰事,實在太多事端繁擾的緣故,作為大梁國都的廣府,目前為止也只開過一次科舉而已;原本還有一次用以慶賀北朝覆滅而格外追加的恩科,乾脆就因為在廣府發生保皇黨人的政變而胎死腹中了。
更別說,至今為止為江南地方動亂不止的緣故,各級的學政學官制度都上位建立起來,更讓這些士子想要在地方謀取晉身之資,也是四處告投無門的結果。
至少淮鎮並沒有特定的地域概念,而願意對一切籍貫的人士敞開方便之門;還願意提供沿途的各種便利,就算遴選不中還給提供復讀和再試的補助;
光是衝著一點,就足以讓那些困於饑寒而無所著落的士子,有所動心和期盼了。更何況告貼上只說了補助的名額有限,而誰都知道這種事情是越晚越少,誰又知道來年可曾還有這般的機會或是寬待呢。
因此,原本涓涓細流的投石問路之舉,也人心鬆動之下變成逐漸洶湧起來的暗流了。
對此,江南沿岸的各地官府也是態度不一,既有裝聾作啞或是坐視不管的,亦有嚴詞喝令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的;甚至派出專門的巡丁布設關卡,搜尋盤查沿岸可疑人等,來防止這些發生在自己治下「通賊投敵」的地方奸民之屬,以邀寵和討好於上意。
但無論如何他們怎麼作為,最後將各種意見、對策和章程,呈送到江寧府的結果都是石沉大海而不可置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