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懸疑•靈異 >寒門狀元 > 第236章 天不從人願

第236章 天不從人願

2023-11-29 04:53:38 作者: 天子
  大水漫城,城東、城南低洼地方的百姓最先遭殃,他們不得不搬出原來居住的街道,撤到城北的臥龍山。

  至於汀江以及流經城內支流的兩岸,在幾天後徹底成為澤國。

  城西這邊,毗鄰西山,地勢相對高一些,但基本上也都浸泡在水中,大多數人都出城退往西山之上。

  陸家和沈家兩家人則留在藥鋪二樓,後來謝韻兒一家婦孺,也不得不搬了過來,一下子藥鋪二樓變得十分擁擠,老老小小加在一起有二十人,吃喝拉撒都成了問題。

  藥鋪這邊全都是婦孺,沈明鈞不方便回來,索性留在印刷作坊那邊照看。印刷作坊這一片住宅剛好處於一個凸起的坡地上,比起周圍有幾米的落差,恰好避免淹水,但這片街區聚集了大量城中無家可歸的百姓。

  要出行,必須要用到舟楫,惠娘每天堅持去沒有淹水的商會總館那邊處理事情。這樣一來,船行新添置不久的烏篷船,穿梭於商會總館和藥鋪之間。

  在大水漫城這幾天,惠娘比起平日還要繁忙,她現在處理的不再是與經商有關的事,而是幫助官府賑災。

  之前的抗洪,高明城一直在府衙待著,從未到河堤上去看過,大水漫城之後,他終於慌了,之前剋扣下來的銀子再也不敢私藏……大災之後,朝廷必會有官員前來視察和尋訪,若事情敗露,按照大明律他會被剝皮抽筋,家人也會被打入賤籍。

  沈溪每天無所事事,不用去學塾,只能在房間寫寫畫畫,小樓人多嘈雜,尤其是他的弟弟妹妹只有幾個月,哭起來聲音很大。

  沈溪的這對雙胞胎弟弟妹妹,由老太太李氏起的名字,姐姐叫沈亦兒,弟弟十郎叫沈運。

  周氏剛生完孩子,脾氣不怎麼好,加上樓上嘈雜,心煩意亂之下總忍不住破口大罵,這下可憐了幾個丫鬟,成天被她喝斥。

  整個二樓就那麼幾個房間,大多數藥材雖然及時轉移到了印刷作坊和商會總館那邊,但還是存放了部分藥材以備不時之需,三家人擠在一塊兒連打地鋪都很擁擠。

  沈溪教兩個小蘿莉讀書認字時,身邊多了幾個學生,全是謝韻兒的弟弟妹妹。

  謝韻兒的父親,有妻妾四人,謝韻兒就算對幾個姨娘所生的弟弟妹妹不太喜歡,但到底是一家人,之前她把兩個弟弟都送去學塾,但妹妹卻沒法教,現在有機會跟著沈溪學點兒東西,她舉雙手贊成。

  林黛和陸曦兒畢竟已經跟沈溪學了很長時間,大多數字她們都已經認識了,但謝韻兒的兩個妹妹隻字不識,沈溪只能從頭教起,這讓陸曦兒稍微有些不滿。

  平日裡陸曦兒跟林黛關係好,是因為林黛從來都是沈溪的「未婚妻」,她小小年歲也知道不能得罪林黛,偏偏現在多了兩個跟她搶「沈溪哥哥」的小姑娘,小妮子成天盯著,有時候會故意搗亂。

  大水漫城兩天後,城裡開始不斷爆出有人死亡的消息。

  基本都是那些處於地勢低洼地帶的百姓,隨著死者出現,城中爆發瘟疫的風險成倍增加。

  大災之後有大瘟,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天災,而是天災之後的「人禍」,這年頭沒有抗生素藥物,又缺乏必要的防疫措施,洪水退去後,水源遭到污染,百姓很容易染病,加上百姓大批聚集,疫情很容易擴散。

  商會如今承擔著幫官府治理水患的重任,惠娘手下有人,也有號召力,沈溪只能以他的經驗和見識,通過惠娘來進行防疫。

  在藥物緊缺的情況下,其實最重要的是做到飲水衛生,再者將難民按照居住區域劃片,再使用口罩等物,儘量避免百姓間過多接觸,生病之人應及時隔離,找大夫前去診治。

  幾年前的天花瘟疫中,惠娘已獲得一些基本的防疫知識,再有沈溪在背後幫忙,她很快把建議上交官府。

  高明城正因前途可能毀於這場洪災而手足無措,突然有人進獻平患之策,看過之後當即同意。

  沈溪所提的平水患之策中,第一條就是先成立抗災委員會。

  以汀州知府以及長汀知縣為主導,由商會、城中士紳、坊甲及民間團體代表為骨幹,以商會和官府的人力,加上從商會和士紳手中所納錢財物資的物力,對城中百姓進行疏導和歸置。城中大小事項皆要由抗災委員會來負責。

  最開始,高明城還能親力親為,他感覺到個人前途的壓力,親自到城中各處視察。但隨著城中水位下降,更多浮屍出現,城裡已有小規模瘟疫爆發,高明城怕自己年老體弱染上疫病,索性躲在府衙閉門不出,加上同知、通判和推官也不理事,於是一咬牙將府衙的官差調撥長汀知縣統領。

  知縣何應生膽小怕事,他在府城當百里候,一直被知府壓著一頭,這時候知府想把責任推給他,他更乾脆,直接把人調撥給發起成立抗災委員會的惠娘。

  到了後來,那些平日裡耀武揚威的官差,只能跟在惠娘和一眾士紳身後跑腿,這些平日為百姓所厭惡的皂隸,第一次為百姓所倚重。當然為了飯碗,這些差役也不得不賣力。

  終於在大水漫城十多天之後,城裡洪水逐漸退卻。

  百姓從各處歸家,開始重建家園,但滿目瘡痍卻讓他們無所適從。繁華的汀州府,在大水退去之後,城南、城東的城牆垮塌近半,城內到處是殘垣斷壁,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在這次洪水中浸泡垮塌。

  失去親人的家庭,也忙著籌辦喪事,城裡處處都是哀鴻遍野的悽慘景象。

  城內尚且如此,城外更是不堪。

  到這個時候,高明城和何應生終於走了出來,用布蒙著口鼻,到城裡城外「體察」災情,慰問百姓。

  大水之後井水悉數被污染,不能飲用,城中百姓要喝水都只能去城北的臥龍山和城西的西山挑山泉水,就算惠娘是商會會長,也沒有特權,每天秀兒和寧兒老早就得去排隊,到下午時才能盛滿兩桶水回來,這基本是三家人一天所需。

  至於那些冒險喝井水的人,沒過多久就陸續生病,謝韻兒作為商會特聘的大夫,忙個不停。

  洪水退去後,藥鋪開始整理藥材。

  好在之前連降暴雨已有所防備,陸氏藥鋪的藥材提前轉移,保管還算妥帖,沒有蒙受什麼損失。

  惠娘在災害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城中藥鋪不得對任何藥材進行加價,而商會中其他商家經營的貨物,也不得加價超過兩成,否則將會把商家驅逐出商會,並交由官府法辦。

  商會的這條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於災後百姓平穩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十多天時間裡,惠娘所發揮的作用,比起知府高明城重要多了。

  但凡在災害來臨時絕望的百姓,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員,而是惠娘親自帶領救援的舟楫。

  以前府城百姓對於商會都帶著一些牴觸情緒,到此時,他們才真切感受到汀州商會帶來的巨大好處。

  大災之後,百姓開始重建家園,但依然秩序井然。

  水路和陸路運輸恢復後,惠娘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從江西和湖廣徵調糧食物資,發揮商會貨物直接採購的優勢,不跟那些趁機投機倒把的游商做買賣,貨物都以平價在城內銷售,甚至連運費和人工成本都是由商會承擔。

  那些游商本來想趁著水患大賺一筆,一看商會來這套,馬上慫了。

  你們牛,不跟你們玩,我運去別的地方賺錢,反正此番福建地區普降暴雨,遭災的地方又不止你汀州府一處,你商會管得了汀州府,可管不了別的地方。

  這一年隆夏之後連場大雨,使得黃河、淮河、長江、錢江、閩江、汀江和西江等河流沿岸基本都處在抗洪的基調中。

  高明城怕自己救災不力而仕途盡毀,其實各地的父母官情況都差不多。省城派要員巡查地方,朝廷也派出欽差到各地考察民情。

  汀州府在沿汀江諸多府縣中,算是遭災非常嚴重的,但卻在惠娘為首的商會帶領救災之下,使得汀州府周邊沒有一起大的瘟疫發生,連百姓的死傷也是最少的。

  在水災之後,汀州府又最快復市,令百姓生活回歸正軌。

  但惠娘畢竟是民間代表,而且是女流之輩,上不得台面。到最後,在對朝廷上書的功勞簿上,記的都是汀州知府高明城的功勞。

  因為考察民風的官員並不會與地方官府有所接洽,就在他們上書為朝廷樹立典型歌頌高明城政績時,高明城已經把家當都收拾好了。

  因為這場水災結束後,正好是他三年知府任滿之時,從南京傳來的消息,他已經仕途無望,他之前所走關係的那批人,眼下都跟他劃清了關係,明顯是怕水災之事牽累到自己頭上。

  高明城在朝中並沒有太多勢力,所能仰仗的只有參加科舉時的座師以及幾位仕途順利的同窗,這些人目前大多在南京六部任職。聽到噩耗後,高明城只能自認倒霉,準備收拾鋪蓋卷回鄉,以之前為官二十餘年所得贓款,好好過完餘生。

  但或者是因為水災之後,信息傳遞得不太通暢,汀州新任知府的任免狀遲遲未到,連新任汀州知府是誰尚且不知,更別說新官到任了。

  大災之後,只要朝廷沒有新的知府到任,高明城就得在自己任上,當好他的父母官。

  本來高明城還想通過補庫撈一筆,現在正好水災幫忙,庫房全淹了,災後還需賑濟,地方沒跟朝廷要錢糧都是好的。

  高明城心也累了,對他最後的任期已經不太上心,就等著災後致仕回鄉過安穩日子。

  八月初九,水災結束不到一個月,突然從京師天降一道「聖旨」。高明城為弘治皇帝親自任命,從汀州知府任上,遷為河南巡撫,從正四品擢升為從二品。

  朕所治下,政治清明人人歌頌,唯獨黃河不給朕面子,年年發大水,年年讓朕頭疼。

  你不是會治水嗎?你就用你的才能,去給朕治理黃河去!

  ***********

  PS:第二更!

  今天身體不舒服,去醫院診治結果發燒38.2度,掛了半天的鹽水,現在終於感覺好受了些。

  這一章寫得暈暈乎乎的,大家湊合著看吧!明天身體康復後天子會繼續爆發!請大家多多支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