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懸疑•靈異 >盛唐風月 > 第1149章 孤家寡人

第1149章 孤家寡人

2023-11-25 14:43:46 作者: 府天
  昏暗的房間裡,值錢而又容易帶走的陳設全都被驛館中從驛長到驛兵卷了個精光,所以杜士儀踏入屋子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從坐榻到几案之類的家具,全都是用上好的木頭上好的工藝打造的, 可除卻這些笨重的木頭傢伙,其餘就是一片空空蕩蕩,和遭過賊沒什麼兩樣。而那個坐在正中的老人,鬢髮灰白,容顏蒼老,眼神渾濁而無神, 雙手枯瘦,甚至連身體都在微微顫抖,哪裡還有昔日垂拱九宸威風凜凜的天子模樣?

  杜士儀在審視李隆基,李隆基又何嘗不是在審視年少出名後,就從來不曾淡出過天下人視線的杜士儀?他本以為漠北那場大亂,杜士儀至少要花費很多時間,竭盡全力用上無數手段方才能夠掙扎出來,可誰能想到,安祿山叛旗一舉,更加狼狽的反而是他這個大唐天子!而剛剛據韋見素說,杜士儀在楊國忠面前,宣布兩支兵馬已經直插河北,宣布援軍將立刻前往解長安之圍,宣布楊國忠的諸多罪名時,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不閃不避地和天子對視了足足數息時間,杜士儀方才輕振袍袖,下拜行禮。而剛剛進門之後對杜士儀默然佇立這失禮行徑吃了一驚的郭子儀,自然也隨之下拜。他這個朔方節度使在軍中的威望是很高, 卻還高不過節度朔方超過十年的杜士儀, 而天子的偏袒、自私、昏庸已經激怒了軍中的很多將卒, 失徳失道的傳聞從幾年前開始就在朔方諸州散布, 再加上此前朝中那連番不許出動的軍令,所以他此次出兵時就決定,只要不是作亂,全唯杜士儀馬首是瞻。

  這亦是朔方軍中上下的呼聲!

  儘管兩個邊鎮節帥均俯首行禮,但李隆基心裡卻沒有絲毫的喜色。昨夜,陳玄禮帶人逼死了淑妃楊玉瑤,而今天,杜士儀和郭子儀率援軍趕來,做的第一件事卻是殺了楊國忠!即便天子還不知道,杜士儀曾經「寬宏大量」地放過了廣平王妃崔氏,甚至還抱起李傀,藉此提醒廣大北門禁軍將卒,太子和廣平王建寧王父子死得冤枉,可殺了楊國忠已經足以讓李隆基明白,與心懷怨怒的禁軍一樣,杜士儀和郭子儀也已經明確表達出對他這個天子的不滿了。

  可他還能怎麼樣?這裡是馬嵬驛,不是長安城。楊國忠已死,楊玉瑤已死,他身邊的宦官宮人已經跑得精光,他若是再對及時率兵來救的兩大節帥表現出任何不信任的態度,這簡直是把人逼反——即便來得太快的援軍顯然並不是等到朝廷詔命抵達方才出發的,可他也不能有任何責難。

  因為就在之前,禁軍都已經亂了!

  所以,李隆基竟是竭盡全力地露出了最欣悅的笑容,親自起身,先是把杜士儀攙扶了起來,隨即方才去攙扶郭子儀,隨即用有史以來最和煦的語氣說道:「杜卿和郭卿長途行軍,實在是辛苦了。若非二位這樣及時趕來,朕還不知道是否能再活著見到二位愛卿!」

  這話算什麼意思?隱晦地指責陳玄禮這個龍武大將軍嗎?須知陳玄禮面對差點要譁變的禁軍士卒,已經很盡力地保全你這個天子了!郭子儀心中一震,竟是情不自禁地冒出了這麼個念頭。

  「為國為民,臣等責無旁貸。」杜士儀直接替郭子儀把話說了,隨即沒有給李隆基繼續煽情的機會,言辭誠懇地說道,「臣之部屬,安北大都護府都知兵馬使僕固懷恩,已經率兵從夏州進盧子關,由延州、麟州、坊州直撲長安阻擊叛軍,臣和子儀也將率朔方節度麾下兵馬,奉陛下迴鑾長安,抗擊叛軍!」

  李隆基根本沒想到,他還沒把希望朔方分兵保護的話給說出來,杜士儀已經直接撂下了一番言辭,竟要把剛剛從長安城逃出來的自己直接再護送回去。而且,什麼叫做奉請他這個天子抗擊叛軍?那可不是他從前說說而已的親征,而是指他也要隨軍一塊面對安祿山的叛軍兵鋒!如果在亂軍之中有什麼一二閃失,他還要命不要?不是他用最大的惡意來揣測,只怕眼下文武群臣中,多的是人希望他現在就死了,就連長安軍民恐怕也有很多恨他入骨!

  可這樣的顧慮,心裡可以想,他卻萬萬不能嘴上說出來!於是,李隆基只能用連聲咳嗽來遮掩心中的驚惶,萬分悔恨因為楊國忠的一再陳情,而只帶了韋見素等寥寥二三十個文官出來,其他人都撂在了長安城。而只是西行了這沒幾天,在金城縣病倒了幾個,又和大隊人馬失散了幾個,如今除卻韋見素,竟是小狗小貓兩三隻,杜士儀又是詞鋒最利之人,資歷又深,不能以邊鎮武將視之,誰能抗衡?

  「朕早有御駕親征之意,只恨此前卻被楊國忠勸止,如今朕雖有此心,奈何卻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李隆基一面說,一面便支撐著扶手,顫顫巍巍想要起身,可須臾便跌坐了回去。他頓時掉了兩滴濁淚,這才悽苦地說道,「朕已經風燭殘年,奈何奈何?」

  見李隆基不肯和大軍一起回長安,杜士儀頓時暗自冷笑。然而,他是萬萬不會放李隆基就此入蜀的。儘管這次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但李隆基畢竟是曾經辣手無情殺了上官婉兒太平公主,而後又逼迫睿宗李旦歸政的開元天子,如果放任其在巴蜀籠絡人心,又鬧出什麼名堂來,他豈不是白費心思?如今也許還剩下一些沒來得及走的宗室在長安,可他要是隨便擁立一個和李隆基抗衡,反而名不正言不順!

  於是,他退後一步再次恭敬地單膝跪下,這才開口說道:「陛下所言極是,是臣孟浪了。臣本想著奉陛下迴鑾,如此可以振奮軍中和長安城中人心,但陛下既然玉體欠安,臣只能提請於諸皇子中擇選一善者,從大軍征伐安賊叛軍!」

  這簡直就是提請建儲立太子的意思,李隆基怎麼會聽不出來!他再也無法掩飾心頭的慍怒,瞪大眼睛死死盯著杜士儀,見其絲毫不退讓,就這麼和自己對視,他瞥了一眼一旁隨杜士儀再次跪下行禮,卻始終默不做聲的郭子儀,突然破釜沉舟地怒喝道:「杜士儀,你這是在逼朕?以臣迫君,你這是為臣之道?郭子儀!」

  聽到李隆基竟然挑上了自己,郭子儀立刻頭也不抬地說道:「陛下,杜大帥之意,臣分外贊同!」

  儘管知道郭子儀曾經是杜士儀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又幾乎是手扶著送其登上了朔方節度使之位,可李隆基更信奉的是拉攏分化之道,因此難以置信自己已經做出了如此明確的暗示,郭子儀竟然不接這一茬!只是,和杜士儀的僭越不同,郭子儀好歹還維持著恭敬的禮節,他不得不自己找台階下,肚子裡把剛剛辭相不成倉皇而去的韋見素給罵了個半死。

  倘若韋見素在此,至少能轉圜一下此時的氣氛,他這輩子什麼時候有過這樣的尷尬?哪怕祖母武后當權,哪怕中宗韋後專政,他也沒這麼狼狽過!

  所以,李隆基只能強自壓抑怒氣,耐著性子說道:「太子暴薨,東宮無主,然則如今幾位年長皇子全都已經過世,若驟然定立東宮,如何服眾?」

  「陛下所言極是,定立東宮,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臣亦不敢輕率提請。不過,比照榮王此前掛征討元帥之銜的舊例,陛下若是不能親自蒞臨長安討擊安賊,不妨在皇子當中擇選一人,命為征討元帥,臣和郭大帥願奉元帥往長安平賊。」

  儘管杜士儀字裡行間把姿態放得很低,可李隆基哪裡瞧不出來,這個自己一貫認為極其熟悉的臣子那謙恭表面下的跋扈倨傲。儘管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曾經權傾朝野,可在他這個天子面前,一貫是謙卑到了骨子裡,因為他們的所有威權都是他這個天子給的。可杜士儀卻完全不同,他的根基不在朝中,而是在邊鎮地方,此次更是振臂一呼便有兩支異族大軍徑直開往河北,如若再讓他擁立一個皇子,這大唐江山是不是就要改姓杜了?

  想到這裡,儘管他才剛剛以風燭殘年為由,拒絕了返回長安,這時候還是勉為其難地說道:「太子和榮王全都先朕而去,而安賊肆虐,朕之過也,以至於如今皇子皇孫無不驚慌失措。也罷,也罷,朕就拼了這把老骨頭,親率大軍討擊安賊!」

  李隆基非要說什麼親自率軍來往臉上貼金,杜士儀並沒有冷嘲熱諷,當下應喏,再也不多話,沖郭子儀使了個眼色後,便與其一同告退離去。等到從馬嵬驛回到了軍中,得知韓國夫人裴柔等人都已經送了回去,楊暄兄弟知道父親已死,皆魂不附體,他也沒有在乎他們的死活,立刻傳令聚將。當著這些朔方將校的面,他沒有任何添油加醋,將面見天子後的所有經過和對話直截了當拋了出去,頓時引起了一片譁然。

  此次僕固懷恩大軍從夏州直接南下,而阿茲勒的前鋒營則是作為先鋒,此刻杜士儀麾下除了五百牙兵之外,其餘的都是朔方諸軍。朔方軍中杜士儀的舊部們對於他這位主帥知之甚深,沒人懷疑他歪曲事實,但兩個新調來的裨將卻忍不住出聲向郭子儀求證。

  「大帥所言,都是陛下原話,並不曾有一分一毫的矯飾。」郭子儀說到這裡,竟是嘆了一口氣,暗想如果換成自己是杜士儀,斷然不敢在天子最初拒絕隨軍迴鑾長安平叛的時候,說出什麼換成一位皇子同行的話來,即便天子此次大錯特錯大失人心。不過,若非如此,李隆基也未必會答應這就折返長安。

  杜士儀的話,郭子儀的旁證,上上下下頓時騷動了起來。等到之前隨行的親兵提到在馬嵬驛中聽北門禁軍說起的昨夜動亂,逼死楊玉瑤,剛剛又殺了楊國忠的一幕,隨著有人拍手叫好,大快人心的歡呼聲此起彼伏。等到重新整軍以備奉天子往長安時,有的偏裨不禁在私底下議論中吐出了一句心裡話來。

  「陛下既然已經說是風燭殘年,仿效當年睿宗皇帝那樣退位頤養天年,豈不是最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