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地下深處
2023-11-22 17:44:25 作者: 嶺南仨人
火星,烏托邦平原。
15號探測器的特製鑽頭,持續不斷的工作著。
實際上,15探測器是航天部發射到火星上,排名第三重的探測器,整體重量為28.7噸。
除去各種燃料和耗材,上面攜帶的儀器設備,就重達12.2噸左右。
其中最核心的設備,就是超聲波發射器、聲波接收器、鑽探設備。
上面有兩套鑽探設備,最深可以下鑽800米左右。
當然如果一開始,就使用鑽頭下鑽800米的任務,可能會得不償失,因為15號探測器攜帶的鑽頭和鑽杆,都是有限的耗材。
在連續執行了兩年多的任務後,此時15號探測器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既定任務,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才決定啟動最後的鑽探任務——極限鑽探。
15號探測器的核電池功率全開,將源源不斷的電能輸給電機,電機帶動齒輪,然後鑽杆不斷向下鑽動。
隨著時間推移,鑽頭突破地表的鬆軟土層,在第43米的深度,碰到了堅硬的岩層。
根據退上來的鑽柱樣品,15號探測器的車載超級電腦,通過質譜儀和其他設備,分析出岩層的主要成分。
隨即開始更換鑽頭,用專門鑽探花崗岩的鑽頭。
採用納米技術打造的鑽頭,雖然是兩年前的產品,但是其硬度、強度、耐磨性能、耐熱性能、耐腐蝕都非常強大。
更換鑽頭之後,43米以下的岩石,仿佛像豆腐一樣被鑽開。
不過考慮到散熱問題,由於火星沒有可採集的液態水,鑽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將積累下來的熱量散熱走。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5天。
15號探測器的鑽頭任務,仍然在持續進行著。
此時鑽頭已經鑽到了436米的深度。
突然,15號探測器微微顫抖了一下,鑽頭下方的抵抗力,似乎一下子消失了。
車載超級電腦的程序自動運行起來。
嘗試操作鑽頭,繼續向下鑽探,不到二十秒,鑽頭已經向下下探了18.36米,才遇到新的抵抗力。
半個小時後。
藍星,澳洲的大沙航天城。
航天部的火星探索局就設立在大沙航天城內,他們的工作就是專門負責火星探索。
火星15號探測器的最終控制權,就在火星探索局的手上。
經過半個小時,連續中轉了好幾次,15號探測器的最新狀態數據,終於回到了這裡。
專門跟蹤15號探測器的10名工作人員,看著最新反饋回來的數據,開始小聲的議論紛紛起來。
地質學家黃凱旋看完數據後,露出一絲若有所思:「436.21~454.57米這個地層區間,明顯就是一個空洞斷層。」
「從取出的樣品中,這裡明顯是地下暗河。」另一個研究員說道。
黃凱旋指著其中的一行數據:「不過這個溫度,達到了28.3攝氏度,這可是一個相當溫暖的環境,還有液態水存在……」
只是他話還沒有說完。
另一個盯著通信畫面的工作人員,瞪大眼睛說道:「有新發現!」
「什麼發現?」
那名工作人員連忙回道:「從抽取出來的水體,發現了13個生物體,長度在2.3~2.8厘米左右,形態類似於小蝌蚪。」
另一個生物學家張茂生,連忙跑了過去,盯著頁面上,15號探測器拍攝後,發回來的各種照片。
這些在照片,甚至不需要使用顯微鏡模式,都可以讓人清晰的看到其中的生物。
一種類似於小蝌蚪的生物,出現在眾人眼前。
「應該是類似於盲魚的地下水生物。」張茂生初步判斷道。
另一個生物學家摸了摸下巴:「從數據來看,還有其他微生物,和另一種類似於草履蟲的生物。」
眾人經過一開始的驚喜後,並沒有太過於驚訝。
因為火星存在生物的事情,通過熒惑真菌的存在,就可以推理出來。
既然已經存在微生物,那多細胞生物的存在,也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按照藍星的生態圈類比,要產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可以歸納為「液態水」、「熱量」。
沒有錯,就是如此簡單。
誕生碳基生物的條件,就是液態水和熱量,其他的氧氣、重力、輻射之類,其實並不是一定的。
例如厭氧細菌,它們就不需要氧氣;還有海底黑煙囪周圍的小生態圈,地下暗河中的盲魚之類。
這些都是存在的特例。
只要有液態水,有持續的穩定熱量,那就有可能形成小生態圈。
雖然火星的地面,大氣濃度非常低,而且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基本不存在富氧。
同時火星地表也不存在液態水,太陽輻射的熱量,也比藍星這邊少得太多。
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在行星系統之中,熱量的來源,其實是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恆星的照射,另一部分是本身地核的核衰變放熱。
火星接收到的太陽能,確實少得可憐,但是火星地下深處,還存在地熱能。
如果地熱能,剛好遇到地下暗河,雙方就有可能形成適宜生物繁衍生息的特殊環境。
顯然15號探測器的鑽探結果,驗證了這一猜想。
張茂生目光炯炯的說道:「火星地下暗河和地熱能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生態圈,也就是說在相類似的星球中,同樣存在這種可能性。」
「這樣一來,反倒是木星、土星的天然衛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木衛二。」黃凱旋根據自己知道的星球數據推理道。
事實上,情況可能就如同黃凱旋猜測的那樣。
在太陽系內層的水星、金星,由於受到的太陽輻射太多,本身溫度非常高,加上地質活躍,不足以形成穩定的碳基生態圈。
反倒是太陽系中層、外層的星球除了氣態行星之外,都可能存在生命。
比如著名的木衛二,這顆天然衛星的表面,是厚度幾千米的冰層,而冰層下面,是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的。
在近些年的觀測數據中,也多次監測到木衛二有熱噴泉的現象。
這說明木衛二的冰層下,存在活躍的地熱能,以及不在少數的液態水。
兩者的存在,足以構成一套初級生態系統,供養一些簡單的微生物,還是綽綽有餘的。
而類似於木衛二這樣的星球,其實在宇宙之中,不在少數。
單單是太陽系內部,就存在不少這樣的星球。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藍星的生命究竟起源於何處,至今也是一個爭議性極大的課題。
畢竟聯邦在捕獲的一系列小行星之中,發現上面存在的微生物、有機物的概率並不小。
這種情況,說明外星生物是有可能,隨著小行星之類的天體活動,傳播到其他星球的。
而在傳播過程中,又剛好遇到相對適合的環境,生命的種子,就會在那顆星球生根發芽。
謝謝各位親的支持(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