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4章:彗星撞擊
2023-11-20 20:22:55 作者: 固態硬碟
火箭被發現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預計,按照原來的計劃,應該是需要等火箭主動發射探測信號之後一段時間,這個文明才能發現恆星軌道最邊緣的火箭。
「黃院士,你怎麼看?」
「主動探測我們的信號,來自於哪裡?我們火箭直徑不大,在這麼大的宇宙中,不發熱不發射電磁信號,不應該能被人發現啊。」
不出黃泉所料,探測過來的信號是從發射信號波的那顆行星發射過來的,只是一晃而過,估計反饋了部分信號回去,不過反饋的信號也會被他當做普通的流浪隕石。
「還好,虛驚一場。」
「李老師,華科院太空局傳來消息,不停發出的電磁波信息,根據破譯,大致是『你好』『我在這裡』『愛比蘭星』其他的還是無法破解。」
「我看看。」
剛剛覺得虛驚一場的李院士,就收到了人工智慧得消息,同步黃泉也收到了提示。
「派離得遠的那艘火箭,登上發送電磁波的星球,看看發射電磁波的設備,以此判斷這個星系的五十年前的科技程度。」
「說起來都五十年了,這個設備都在正常運行,雖然只是簡單的重複頻率,也還是很了不起了。」
李院士想想對方放在這顆行星上的信號發射設備,居然已經運轉了五十年就感覺不可思議。
接到黃泉的命令,離蟲洞最遠的火箭露出引擎,向那顆行星飛去。
……
愛比蘭星,一艘鋼鐵戰艦正在離開母星,飛向星空。
……
七十萬公里,對於曲率引擎飛船來說,不過是二十多秒的事,可對於還是使用固體燃料的火箭來說,卻是兩個小時的距離。
隕石包裹的火箭,再加速到最大距離後就關閉了發動機,讓飛船在重力的牽引下,持續加速沖向目標行星。
……
愛比蘭星,一個小時前,愛比蘭人突然接受到一份古奇星探測的彗星報告。
有一顆直徑大概一百米不到的彗星,受邊際古奇星重力的影響,將會在四十分鐘後撞擊到宇宙信號發射器區域。
這顆隕石在不久前才被主動探測射線發現,加速起來後,更加明顯,這才引起警報。
「將這份信息發給第二礦星隊,古奇星那座信號發射塔會在十五比蘭後,被彗星擊中附近區域。
讓他們去把那顆彗星收集回來,看看有沒有研究價值,說不定那是幾十億年前的東西。」
「好的長官,具體情況我已經安排下去了,預計需要三萬比蘭,需要重新建立信號塔嗎?」
「那倒是不用了,這麼久都沒有外星人過來,看來這整個宇宙,也只有我們愛比蘭人了。」
……
隕石包裹的火箭很快飛行到了古奇星,面前的古奇星,是一枚正常的遠日星,沒有大氣層,白茫茫的一片全是凝固的晶體。
火箭持續不斷的還在瘋狂傳輸對射信號回蟲洞方向,因為對射的原因,信號沒有溢散到古奇星。
遠離恆星八十多億公里,導致這顆恆星的可視度低的可怕,就是照片經過處理,也才能夠看清上面的顏色和山川溝壑。
「火箭距離目標行星預計剩餘一千公里,開啟自動分離。」
人工智慧的語音還沒有播報完,隕石外殼就擊中了行星,而飛船卻穩穩的停在空中,隨後緩慢的下降到正在無聲震動的星球表面上。
「降落成功,與計劃相符,現在距離目標,信號發射設備兩百公里,正在準備釋放無人工程車車前往。」
降落成功的火箭,艙門打開後,一輛無人工程車跑了出來,開向遠處。
與此同時,火星的指揮中心也收到了轉接信息,那個電磁波發射設備已經中斷功能了。
「能被八級地震影響,這說明這個文明五十年前放這的設備也不怎麼樣嘛。」
黃泉的分析讓李院士也點點頭,現在華夏的信號發射塔最起碼也能扛個百公里外的大地震吧,這外星人的信號塔怎麼做的和玩似的。
「黃大,是否發送信號切斷行星上火箭的通訊途徑?」
「不用,正常對射就行,將所有數據進行最快速轉接。」
火箭從飛往古奇行星就已經是單邊通訊的了,一直都是它在向蟲洞邊的火箭發射信號,現在工程車下來後,他都是直接向蟲洞發射信號的。
所以古奇星上的信號發射塔,發射射電波時沒有發現從蟲洞發射過來的信號。
如果現在蟲洞邊的飛船發射一個信號,反而會直接暴露。
保持著高速定點行駛的小車,靠著飛船降落前拍攝的高清圖片進行導航,一路避過路上的坑道向前疾速飛馳。
[數據反饋收集中,當前行星自轉方向為向日面,當前火箭所在位置為行星半日半夜面,行星公轉速度為一5800年一圈,行星運行速度27公里。
當前行星表層物質為固態甲烷,二氧化碳,以及碳合物,暫未發現水源,行星重力為地球1.4倍。]
實時圖像傳輸起來,讓黃泉他們清晰的看著四處的地礦,零下兩百多度的環境下,除了冰晶還是冰晶。
也許這個星球曾經也有大氣層,後來在宇宙深空被凍消失了,也許從形成以來就一直在這,從來沒有獲得過陽光的溫暖。
「工程車距離目標剩餘五十公里!」
李院士突然指著屏幕右上角的位置,工程車正在一個拐彎出進行轉彎,以避免地圖標記的一公里長的深溝。
整整兩百多公里,時速一百五十公里的工程車,卻足足在這顆行星上奔馳了三個小時,一大半時間都在路上七拐八扭的避溝。
之所以採用傳統的電動工程車,而不是採用火箭里的飛車,是因為飛車飛行時會有強烈的電磁信號溢散出來,到時候飛車就會像螢火蟲一樣,在這個行星被直接發現。
被李院士指出來的地方,隨著工程車逐漸開近,越來越大,一個兩百多米的圓球露出視野,因為強烈的震動,被冰層擠壓,一半的面積都已經陷入冰層。
「開始行動。」
黃泉親自戴上了虛擬實境頭盔,70萬公里的距離下,量子通訊產生了足足四秒的雙向延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