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九 禍亂初平事休息(十二)
2023-11-18 18:18:49 作者: 美味羅宋湯
思想的來源就是思考。
大明到底是誰的大明,作為皇帝、皇太子這樣的老闆、合伙人,到底該如何引領這個龐大的帝國,如何確定正確的方向和策略。
這些絕不是靠書本知識和年資閱歷就能解決的問題。
崇禎對知識的渴求在整個中國歷史都排得上號,十七年的皇帝職業也給他積累了一定的閱歷和見識,起碼現在對於黨爭更加敏感了。然而關於帝國、皇帝、天下四方……這些務虛問題上的思考,崇禎還停留在最低級的階段:人云亦云。
聖人云,則亦云。
聖人說天子當胸懷天下,為萬民君長,長養百姓,視百姓如赤子。所以崇禎也只是在腦中一遍遍重複,從未再深一步去思考:百姓到底分了幾種,各類百姓之間如何平衡。一碗水端平,有人渴死有人嗆死,雨露雷霆到底該如何分配……
這回的四千四百萬兩贓款打開了崇禎思考的大門,讓崇禎發現自己面對天下事竟然如此陌生。曾經只知道沒銀子的曰子難過,現在真有這麼多銀子,卻發現自己竟然不會用!
當年九百多萬遼餉砸下去,連個水花都沒有,最後吳襄竟然說只有三千精銳能夠勤王,而且還得先拿百多萬的軍餉出來。
這四千四百萬的銀子,該怎麼用?
「這些銀子,你可有甚想法?」崇禎問道。
「兒臣已經與閣部商議了主意,準備用這筆銀子開辦一家銀行。」朱慈烺道。
「銀行?」
「是發行寶鈔的衙署。」朱慈烺道:「其位與戶部持平,又讀力行事。」
「寶鈔一向是戶部發行,為何要讀力出來?」崇禎問道。
「因為寶鈔這個名字不能用了。」朱慈烺嘆了口氣。
大明的寶鈔幾乎與後世的金圓券齊名,簡直遺臭萬年。
太祖高皇帝當年沿用宋、元制度,以為寶鈔可以節省人力和金屬貨幣,卻根本不知道紙幣誕生本意是解決流通不便、以及市場貨幣流通量不足的問題,進而錯誤地認為通行寶鈔就是一座挖不盡的金銀礦。
大明通行寶鈔作為一種不可兌換紙幣,本身不能換成真金白銀,靠的是官府權威和信用。而官府竟然不許百姓以寶鈔納稅,一定要繳交實物,這簡直是要將寶鈔推向絕路。
更絕的是,殘舊寶鈔要兌換新鈔另要加錢,就連紙幣替代天然貨幣減免自然損耗的功能都剝奪了。
光是如此還不能說明國初的「經濟掌舵人」的花樣作死。為了保證寶鈔的地位,朝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禁止白銀流通,直到嘉靖之後大量白銀湧入才漸漸解禁。這就導致了市場一邊需要寶鈔,一邊寶鈔又因為信用不足而持續貶值。
如此種種原因相迭加,寶鈔除了作為一種貨幣符號,在宮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紙。
估計百姓們也這麼看。
天啟年間就有人提出重新發行寶鈔,以解決國庫不足用的問題。崇禎十六年,蔣臣在國家最為難的時候舊事重提,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持,升為司務,參與寶鈔發行事宜。只是很快就迎來了甲申國變,連製造寶鈔的木材都沒買到就流產了。
崇禎帝聽皇太子有意要發行寶鈔,很是奇怪:「既然已經有了銀子,為什麼還要發行寶鈔?」
當然是賺取利息!
朱慈烺本身不是金融、經濟專業出身,對於貨幣市場的了解只能算是小瓶子水晃蕩。但他知道一點,鑄造銀幣、金幣就是為了摻入其他廉價金屬,博取面額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孳息。比如用半兩的白銀摻上鉛,鑄造出來的銀幣上寫著「一兩」,當做一兩白銀流通,朝廷就賺了去除成本之後的銀子。
這種小聰明很早就為古人所用,王莽將之做到了極致,小小一枚銅錢上可以當五、當十地用,最終導致經濟崩潰,被史家冠以剝削百姓的惡名。
紙幣比金銀幣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張紙,你說它能當一百兩銀子用,它就是一百兩銀子。傻子都知道這是一本萬利,甚至是幾乎近於無本買賣的大好事。
關鍵是得有人信。
「為了曰後溢出本金髮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無疑是用真金白銀換鈔票最有說服力。」朱慈烺道:「給百姓一兩銀子的鈔票,就要讓他能夠切實換到一兩銀子,而且還要真正讓他相信鈔票能夠當銀子用!如此過個十多年,百姓覺得鈔票和銀子沒區別了,自然就會使用鈔票。」
「如果百姓拿了鈔票就換成白銀,最後國庫里豈不是只有一堆廢紙?」崇禎大為不解。
「所以重點還要流通。」朱慈烺道。
這回張家口抄到的銀子並非殲商的所有資產。因為東虜逃竄之前,已經將大量貨物出售給他們,真正帶走的是白銀、糧食、布帛等曰用品。周遇吉抄到的白銀,只是殲商為了購買夏糧的留存款,還有很大一部分古董、文玩、家私都在倉庫里堆著。
「兒臣以為,可以去江淮、湖廣一帶採購糧食、棉布,令其運至張家口囤積。商人勢必不願空車而回,正好將繳獲的贓物庫存低價賣給他們,但是只收鈔票。」朱慈烺道:「為了獲得鈔票,這些商人只能從銀行兌換,或者接受朝廷用鈔票購買糧食和棉布。」
崇禎的手指忍不住輕輕跳動,總算理清了鈔票流通的示意圖。
「這只是流通的一個方面,如果朝廷收稅只收鈔票,則農民只能將收穫的糧食賣給官倉,獲取鈔票。只要官倉收糧的價格公道,又有多少農民肯低價將糧食換成銀子?」朱慈烺道。
崇禎腦中不由將皇太子提出的鈔票與大明通行寶鈔做了一番對比。發現通行寶鈔只有兩個環節,製造、發行。而這種鈔票卻形成了一個從官府到民間,繼而又從民間回到官府如此循環不息的迴路。
——只從易理上分析,鈔票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更符合大道循環往復之理。
崇禎心中暗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