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党懷英獻策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黨世傑,看來你對政事還有所了解。」宋傑看向党懷英道。
「王上,世傑兄祖上可是大宋太尉,而且其祖父也官至右諫議大夫,進金紫光祿大夫,也算是名門之後。」辛棄疾解釋道。
宋朝官制十分複雜,右諫議大夫是實職,又稱差遣,金紫光祿大夫是散官,沒有具體的事情,可以理解為享受的待遇,右諫議大夫是四品官,金紫光祿大夫是三品,也就是說党懷英的祖上是享受三品待遇,任四品官職的家庭,算得上是高官了,擱在後世也是個部級官員。
宋傑點點頭,他知道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曾經是金國的開封府同知,後來在開封府尹任上去世。
在古代所謂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的杵臼之交十分少見,圈子文化並不是後世才有的,官宦之家能跟貧寒之家的子弟玩到一塊兒的恐怕純潔的友誼真不多。
「看來世傑有此見識也是有家學淵源的,那世傑覺得治黃應當如何?」宋傑問道。
「回稟王上,草民覺得治黃也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便是遷移中游流域大部分民眾到別處安居,只留下部分人來栽種樹木,用以涵養水土,並在中游各地駐軍,同時設立糧倉,隨時補給,防止北狄南侵。」
「若要實現上策便需要滅金夏二國,兵鋒至吐蕃才可行,另外如此做朝廷將會投入天量的銀錢,非有百年不可,但好處是可以根治黃河之患。」
「中策是遷移我華國境內黃河沿岸之民,五里內不事耕作,在河床高處修建遙堤,如此可讓沿岸之民不受黃河之患,也能保障沿岸百姓安全,不過這樣會浪費大量土地,工程量也不小,朝廷也要花不少銀子。」
「下策便是現在之法,每年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可解決一時之患,非長久之計。」
「自有文字記錄以來,從周至今黃河大的改道就有四次,平均每三年就會有一次決堤泛濫,影響數州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之民,草民發現每每此時便是民變的誘端。」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落至人間多災難啊,王上,草民戲言還請莫怪。」党懷英說罷一揖道。
宋傑看著這個有些柔弱的書生的模樣,看著像極了他高中的語文老師,如果加上一副眼鏡,就是活脫脫的一個徐志摩。
沒想到此人還有如此見識,仔細回想這他提到的三策,上策有些理想主義了,要遷移黃河中游的大部分人口談何容易,就是後世天朝也沒那個能力,更何況現在,大部分的人還指著黃河過活,就是遷移的費用也會壓垮華國的財政,更別說去哪裡找如此多的土地供這些人耕種。
中策的思路倒是不錯,修建遙堤不過是把黃河的河道加寬,當洪水來了有一個緩衝的地方,不過這樣一來,黃河沿岸的百姓就很難利用到黃色的水源,周圍的耕地便只能靠直流灌溉,同樣也不具備實作性。
党懷英提出來的上策和中策都是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行,別說現在的華國只是一方政權,便是將來能夠統一華夏,也不太可能如此操作。
宋傑笑了笑道:「你的建議倒是不錯,不過要操作起來太不現實,恐怕只有幾百年後才敢想吧。」
宋傑如此說,其實是否定了党懷英的建議。
聽得宋傑如此說,党懷英眼中有些失望,此時辛棄疾說道:「世傑兄,王上所言極是,你的上策和中策的確不可能實現,這天下雖大,不過要有如此多適宜耕種的土地卻是有限,除非有朝一日我們能跨過沙漠,占下天竺,波斯等地才有可能,那些地方我們誰也沒去過,隔著千萬里,若讓百姓去,誰又願意背井離鄉呢。」
「王上,臣見您的天下堪輿圖中有畫到,海外極南之地和極東之地都有廣袤土地,不知可有人居住,不知您是從何處得知的。」辛棄疾接著又向宋傑問道。
「都是聽海外回來的僧侶所言,我也沒去過,不過地方是存在的,聽聞只有一些蠻夷居住,他們不善農耕,若是有朝一日我華國水軍能往,倒是不錯的移民之處,就是太遠了。」宋傑胡謅道
辛棄疾點點頭道:「看來我們這實驗還是得繼續下去呀,呵呵……世傑兄,等咱們找到安置百姓的土地之時,說不定你的想法就能實現,現在咱們還是安心做事的好。」
党懷英苦笑道:「草民的淺薄之見讓王上見笑了,還是幼安說得對,現在解決眼前之事才是最重要,是草民唐突了。」
宋傑擺擺手道:「有大膽的想法是好的,只要有實現的辦法就行,方才幼安也說,等有了安置百姓的土地,說不定你的辦法還怎能用上。」
宋傑沒有打擊党懷英的積極性,從他到此後,先是辛棄疾告知他想出來設置兩台蒸汽機,並修建水塔,到他提出的治黃三策,看得出這人的思維天馬行空,想像力還比較豐富,似乎還比較適合搞科研,當然寫寫小說什麼的也是可以的。
當然宋傑沒有透露心中想法,而是交代道:「你們幾人要辛苦一下,儘快建成模擬的水道,鄭相公有修路的經驗,到時候治黃之事你也要儘量配合丁平才是。」
一直未說話的鄭遲坤此時只是躬身答道:「是,王上。」
接著鄭遲坤又道:「王上,不知是否可以抽調修路的勞工去黃河沿線修建堤壩,現在看來,那邊的人手若是要僱傭恐怕朝廷會覺得吃力,不若調十萬俘虜勞工去,也便儘快見效,不然到了汛期,恐怕又得手忙腳亂的。」
「可以,此事你與丁平商量便是,儘快把河道挖出來,實在人手不夠可調用部分鄉兵幫忙,薪俸從地稅里抵扣便是。」宋傑點頭道。
從去年黃河改道至山東境內後,華國政府便開始了治理,方才宋傑和鄭遲坤所說的是在山東境內挖掘出一條能夠固定的河道直到出海之地,現在的黃河水其實是無序的流淌,都是往著低處流動,畢竟上一次黃河流經山東境內是幾百年前的事了,黃河故道早就變成了耕種的土地,有的地方還成了城鎮。
因此華國朝廷派人勘察了一條路徑,既要避開大城鎮,也要儘量不淹沒良田,同時還要利用地勢,這就需要大量挖掘出河道,並把黃河水引導新挖的河道中去,這個工程很大,而且要趕在今年汛期之前完成,時間十分緊迫。
而宋傑讓辛棄疾等人做水流實驗,主要是針對華國中游,即南京路這一段的泥沙治理問題,這一段的黃河已經成為地上河,在汛期,是最容易決堤的區域。
這也是宋傑最頭疼的地方。